..续本文上一页宗师的高度重视。以后,唐代湛然作《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加以补充;宋代知礼更著《修忏要旨》,强调忏悔六根之必要性及介绍忏悔之法,使法华三昧的修持更趋完善。
非行非坐三昧
非行非坐三昧,又称“觉意三昧。”“觉”是照了的意思;“意”指心数。智者说:“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静、根源、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摩诃止观》卷2)他在《摩诃止观》介绍非行非坐三昧的修持方法是:
觉者,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意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识有非有心,亦非不有心。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非三,故说一性。
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不合故不有,不散故不空;非有故不常,非常故不断。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若观意者,则摄心、识,一切法亦尔;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
智者强调修持者的心意识应当一而三、三而一。名与性则应视为不散不合,不有不空,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表明非行非坐三昧应当建立在“一心三观”理论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修习圆融止观。
非行非坐三昧分为“约诸经观”和“约三性观”两方面。前者根据各种经典而修禅,观察终极真理的实相,故又称“理观”;后者依伦理性的善、恶、无记(不善不恶)3种行为而修的方法,故又称“事观”。
在约诸经观(即“理观”)中,主要是依《请观音经》而定修法。智者在《摩诃止观》中说:
于静处严道场,幡盖香灯,请弥陀像、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安于西方。设杨枝、净水,若便利左右。以香涂身,澡浴清净,着新净衣。斋日建首,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迦、弥陀、三陀罗尼、二菩萨圣众。礼已胡跪,烧香散华,至心运想如常法。供养已,端身正心,结跏趺坐,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烧香。为众生故,三遍请上三宝。请竟,三称三宝名,加称观世音。合十指掌诵四行偈竟,又诵三遍咒,或一遍,或七遍,看时早晚。诵咒竟,披陈忏悔,自忆所犯。发露洗浣已,礼上所请。礼已,一人登高座,若唱、若诵此经文,余人谛听。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余时如常仪。
这是修持非行非坐三昧开始时的礼仪规范,表示修学者对佛菩萨的虔诚信仰。《观音疏》中将其方法分为十个方面:一、严净道场;二、作礼;三、烧香散华;四、系念;五、具杨枝;六、请三宝;七、诵咒;八、披陈;九、礼拜;十、坐禅。湛然大师在《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中认为:“今文十意,事理亦足,次第少别。”其具体办法,详见于《国清百录》。
约三性观(即“事观”)是一种对人性的观察,对身、口、意方面已无严格的仪规,但行者必须是通晓四威仪及一切事,从随心所向的善、恶而习止观,以六根对六尘的念念生起,用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四种推检方法,契入一心三观。智者在《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特别强调反观心源的重要性。他说:“行者为破虚妄颠倒,及随缘境时,即当反观。反观心意识根源。谛观心时,不见住止及与生灭一切法相。若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当知此心则不可得。尚不得心,况心数法。若无心数,一切诸法竟何所依?”因为宇宙一切物质世界,包括五蕴色身,都是依本不生灭的性体妄动而生起的。缘起性空,世间一切色相皆无自性,原是清净本然。由于我人无始以来,一念妄动,迷背了本性,遂出现了六识妄心,与本性相即相背的现象,从而形成妄幻色相身。行者若悟彻了这一真理,要返妄归真,回是到本性上去,就必须反观心源,破虚妄颠倒想。而反观心意识根源,必须由正定,达到心无住处生灭诸相,即不得心与心数,使一切诸法无所依凭。只有如此反观心源,才能进入心法无碍的毕竟空寂境地。
为了反观心源,智者在《觉意三昧·明心相》中指出用四种心相作观境。这四种心相即:“一者未念,二者欲念,三者念,四者念已。”未念,名心未起缘境;欲念,名心欲念缘境;念,名缘境心满住;念已,名缘境心满足已谢灭。有人认为:观欲念、念二种心相,使之驱恶向善,已经达到目的;未念即是心未起,无心相可分别;念已是念已灭,与无念无异,为什么两者还要作为观境?智者解释说:“未念虽未起,而非毕竟无心。”譬如一个人有做这件事的心念,但尚未遇到因缘,所以未做。所以未念并不等于没有欲念。未念是心未起,不能看作毕竟是无心。同样,认为念已是心相已灭,故不可观,也是不对的。智者指出:“念已,虽灭亦可观察。”譬如一个人做完了一件事,不能说心相已经完毕。如果已经完毕,以后碰到同类的事,为何心相又会产生?所以,若念已即无心相,便是断见。实际上“念已虽灭,亦可得观。”足见智者止观学说在谛观心相方面的圆满无碍。
非行非坐三昧,是三昧中的高级阶段,是事理双观兼通的实践法,不限修持日数。它将作为意识实际的正因佛性,与反照心源的了因佛性结合在一起,以统摄方法,使行者能依智慧观照心性,了知妄惑的渊源,洞悉一切法的实相。如以智慧灯,破无明暗,了知“般若为法界,遍摄一切,亦不须余法;余法为法界,亦摄一切,亦不须般若。般若即诸法,诸法即般若,无二无别”(《摩诃止观》卷2)。
《四种三昧阐释(朱封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