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

  济群法师 

  一、前 言

  太虚大师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识大家著称于世,出家不久就从道价老法师学《相宗八要》。随后专研《楞枷》、《深密》、《瑜伽》、《摄论》、《成唯识论》等,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法苑义林唯识章》用力最多,历时两年之久。曾经读《述记》至释“假智不得自相”一段,“朗然玄悟,冥会诸法离言自相,真觉无量情器,一一尘相识法,皆别别彻见始终条理,精微严密。森然秩然,有万非昔悟的空灵幻化堪及者”(见《太虚大师年谱》86页)。大师一生开悟三次,依《大般若经》悟入空智;阅《述记》又悟入假智。从此真俗交彻,妙义涌泉,讲经释论,如数家珍。

  大师在《相宗新旧两译不同书后》说:“整僧之在律,而摄化学者世间需以法相,奉以为能令正法久住,绕益有情之圭臬。”因此,大师一生的弘法生涯中,经常演说法相唯识教理。《太虚大师全书》中关于唯识方面的典籍有《深密纲要》、《瑜伽真实义品讲要》、《辨法法性论讲记》、《辨中边论颂释》、《摄大乘论初分讲义》、《新的唯识论》、《唯识三十论讲要》、《唯识二十颂讲要》、《八识规矩颂讲录》、《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因明概论》、《法相唯识学概论》等近五十种,为我们今天学习唯识提供了宝贵资料。现根据这些内容,试述大师的唯识思想如下:

  二、成立诸法唯识

  诸法唯识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要想让唯识宗立足于社会,得到学术界的承认,首先必须成立诸法唯识。本着这一观点,大师像唯识宗古德先贤一样,应时代的学术思潮,著述了《法相唯识学概论》、《新的唯识论》,将古老的唯识学说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在《法相唯识学概论》中,大师首先对容易与唯识学说相混淆的西方唯心论进行了考察。主观唯心论:如贝克莱的存在就被感知;客观唯心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共同意识;意志唯心论: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志;经验唯心论:如詹姆士的心理经验;直觉唯心论:如柏格森的生之冲动等。大师对此一一予以分析批判,并结合这些思想,将唯识理论体系进行重新组织,共分十四个问题进行说明:

  1、独头意识与同时意识--虚实问题:唯识家分意识为二:一、独头意识;二、同时意识。独头意识乃离开前五识后单独活动的意识。此有三种:一、梦位意识,二、散位意识,三、定位意识。散位意识是我们通常的心理活动。主观唯心论只能讲到独头意识的一部分,而定位独头则非彼所能望见,以此一部分为立足点,解释宇宙万有,自难成立,较唯识学所言八识,领域大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时意识现量取境,相当柏格森的直觉,所取性境与新实在论的客观实在略同。但同时六识所缘境界,非单依主观可以转变,要靠六识外存在的境界刺激,正如实验主义的纯粹经验,须由境相刺激才能产生。从唯识学上说,这就需要进一步推究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

  2、同时六识与第八识变--象质问题:第八识曰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识,汉译为藏,具有保存经验,变现根身器界的功能。此所变现的根身器界,为同时六识境象所缘的本质。康氏的物如,亦即第八识所缘的器世间。此境虽然在同时六识以外,却在第八识中,不离第八识,所以还是唯识所现。

  3、自识所变与他识所变--自共问题:宇宙人生即是诸识所变,是自变?抑或是共变?有共不共二义:由有情共业变现宇宙山河大地;由不共业变现人生种种差别。其他宗教不明此理,以为世界为上帝或神所创,是错误的观点。

  4、第八识见与第七识见--自他问题:是研究有情自他区别核心所在。八识各有相见二分,第八识相分为宇宙器界根身,见分是有情生命主体,此见分被未那识恒审思量执以为我,遂形成有情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自他区别,分辨彼此。

  5、八心王法与诸心所法--总别问题:八识心王,统率五十一种心所。在缘境时,八心王法取总相,诸心所法取境别相。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已稍涉及七八二识,然缺乏定慧的修证,不能全面明了的观察。

  6、能缘二分与所缘三分--心境问题:识有三分:一、自体分;二、见分;三、相分。自体分为浑然不分的自体,由此自体起见相二分;见分是识体分别觉知的作用;相分是见分所缘的现象。此三分中,自体分、见分能知为心,三分皆所知为境。惟所知境非离识有,与新实在论执有所知境为客观存在不同。

  7、第八识种与第七识现--因果问题:前讲第八识变,其实是指第八识含藏的各种种子待缘现行,以种子为因,前七现行识为果,构成了种子生现行一重因果:又以现行为因,熏成种子为果,形成现行熏种子一重因果。由此,宇宙万有的差别现象是由无量无边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结果,非是上帝或客观心等由一因生万物。

  8、第八识现与一切法种--存灭问题:从现象上看,个人几十年,或人类几万年的历史,在形式上终要消灭,但并非断灭。因为现行熏在赖耶中的种子,遇缘仍可现行。而保存种子的现行识,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直到穷生死际,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9、一切法种与一切法现--同弊问题:世间万物之所以有同有弊,因为能生的种子具有千差万别,不同其他唯心论以一心生万有,一多相违,故难成立。

  10、前六识业与八六识报--生死问题:前论现象差别,此究生命差别。有情生命差别种种,是由有情过去所造引满二业,引业招感总报,满业招感别极,由于业力无穷,所以有情生死无尽,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11、诸法无性与诸法自性--空有问题:前面所讲的唯识诸法,为有自性?抑或无自性?可分三重观之:一、遍计所执自性;是意识于依他起法上周遍计度。不能如实观察,错误的执有实我实法。此所执自性,绝无实体。二、依他起自性;是依因待缘所生的现象,虽无绝对实体,而有相对事用。三、圆成实自性:在依他起性上扫除主观妄执,如实通达诸法真实性相。由此可知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有,遍计执性为空。大乘空宗是对遍计执而说,只有空去妄执,才能亲证实相。

  12、唯识法相与唯识法性--真幻问题:唯识法相即依他起,唯识法性即圆成实性。依他起相众缘所成,如幻如化;圆成实性是诸法实相,真实不虚。

  13、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凡圣问题:染唯识界与净唯识界是由染净种子的不同而形成的两个世界。凡夫充满杂染种子,形成杂染界;圣人转舍杂染种子,转得清净种子,导致净唯识界。

  14、净唯识行与净唯识果--修证问题:此为唯识理论的实践与结果。由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和五重唯识观,可证得大般涅槃和四种菩提的无上佛果。

  唯识宗的整个理论体系,不外乎境、行、果。在谈到境时,古来唯识论典多数先讲第八识,再讲七识、六识,如《唯识三十颂》等。这种次第是由深至浅,由难至易,非上根者往往被拒之门外。大师讲唯识是根据人们认识规律,由浅至深,由易至难,从六识到八识,从共不共变到自他形成,从现行果到种子因,从现象差别到生命差别,从染唯识界到净唯识界。层次分明,引人入胜,这种安排为研习唯识学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三、捍卫唯识思想

  唯识注疏自杨仁山从日本取回,在近代学术界兴起一股研究唯识的思潮。杨老门下有欧阳竟无,创内学院专研法相唯识,当时海内名流学者如梁启超、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等均从其受学,然他们多数都站在世间学者的立场,以哲学的眼光作学术的研究。以至对传统的唯识不能正确认识,甚至持有轻视贬低的态度。虚大师对这些说法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反驳,譬如法相唯识分宗的问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唯识与法相分宗,最早是欧阳竟无提出的,欧氏在研究无著、世亲的论典时发现了它的差别,虽都谈一切法,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统摄一切法;另一则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来统摄一切法。因方法的差异,他们觉得《集论》、《五蕴论》等阐明法相,《百法论》和《摄大乘论》等阐明唯识,这两类不同思想的典籍应分开研究,别立法相与唯识二宗。

  太虚大师则以为法相、唯识都是无著、世亲一系,法相纷繁,必归到唯识以统摄之,否则如群龙无首,于是撰写了《竟无居士学说质疑》、《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对法相与唯识分宗的理由逐一进行驳斥。

  1、判分一本十支为二宗:欧氏在《百法五蕴论叙》里,将《摄论》、《分别瑜伽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列为唯识宗;又将《集论》、《辨中边论》、《杂集论》、《五蕴论》列为法相宗。大师觉得这种分法是错误的,如十支中的《摄论》。《世亲摄论叙》说:

  “《摄论》宗唯识,则以一切法唯识以立言,所有一切显现,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故,摄三性以归一识。”

  根据这段话,可以判《摄论》明法相,唯识为宗,却不能说《摄论》是唯识而非法相。因为十支诸论,或先立宗后显法,或先显法后立宗,但都无不以唯识为宗。假如依立显先后的不同,强判为唯识与法相二宗,那么不仅十支可判为二宗,即一支、一品也应该分为二宗,如是乃至识之与唯,也可以分为二宗,以能唯为唯,所唯为法故,这样,唯识典藉岂不过于支离破碎!

  2、判法相唯识分宗的理论依据:《百法五蕴论序》说:相宗六经十一论分为二宗。在理论方面:约缘起理建立唯识宗,以根本智摄后得智,唯有识为观心,四寻思为入道;约缘生理建立法相宗,以后得摄根本,如幻有诠法相,六善巧为入道。大师对此分法分四点进行驳斥:

  甲、缘起理对缘生理:缘起是因、是种;缘生是果、是现。种现因果不即不离,由唯识理显的缘起,生起一切法的法相,正显法相必宗唯识,不应离唯识另立法相。

  乙、根本…

《《太虚大师的唯识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