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闽南佛学院为第六届学员所作的开示
济 群 法师
在汉传佛教里,八大宗派都有各自依据的经典,唯识宗也是同样。和其它宗派相比,它所依据的经论是最多的,共有六经十一论,而它的义理丰富且深奥。所以,在佛教的诸多宗派中,唯识宗向来以难治著称,要学好很不容易。
宗教政策落实之后,国内先后办起多所佛学院,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四川佛学院,上海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数量可谓多矣,毕业出来的学生也是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能够在教理上有较深的造诣的,也就是说学有专长的法师却非常少。想来大家也会这样的感觉,这一现象说明,很多法师对佛学的认识都停留在泛泛的程度上。
原因当然有很多,以佛学院开设的课程来说,往往不是很系统的、很合理的,而是包罗万象,浅尝即止。这种课程设置往往忽略了两点,一是基础,一是次第,这也是我们现在学习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佛法修学需要重视基础的培养,假如忽略了基础理论的学习,直接就从深奥的经论下手,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学效果。而整个佛法的学习,更应重视先后的次第。佛法有三士道,有戒定慧,有闻思修,还有信解行证,这些都属于修学的次第。正因为没有对基础和次第有足够的重视,使得以往佛学院毕业的学生,不能在教理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本科班的学生,有一点大家首先要明确:本科班的学习和研究班的学习是不同的。本科班的学习重点在于基础的奠定,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将来才有能力进一步研究佛法,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而研究班的学习是注重专业及研究能力的培训,研究生一般都有自己研究的方向,或研究唯识,或研究中观,或研究阿含,或研究一宗一派,乃至研究一部经论,总之,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掌握具体的研究方法,那么,在将来的几十年,就可以独立的从事佛学研究工作或修行实践了。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辨中边论》,这是唯识宗的重要依据典籍之一。唯识学的依据典籍虽有六经十一论,但不是说非要把六经十一论都读透了,才知道唯识是怎么回事。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几部重要的经论精读几年,朝斯暮斯地研究,力求将它学通学透,这样的话,在唯识这一领域自然会有个人的心得。如果抓不住要领,今天读读这个,明天读读那个,结果还是一知半解。
我个人在学习唯识的过程中,觉得有几部经论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是《解深密经》,学习《解深密经》最好能参考《圆测疏》。我以前讲《解深密经》时,专门研究过此经,觉得很有受益,所以推荐给你们,因为唯识宗的重要思想都渊源于此,所以说,它是学习唯识的必读经典。其次是《瑜伽师地论》,第三部是《辨中边论》,也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这部论典,这两部论代表着弥勒的唯识思想。第四部是《摄大乘论》,主要代表了无著菩萨的唯识思想。第五部是《唯识三十论》、第六部是《唯识二十论》,反映了世亲菩萨的唯识思想。与这两部论相关的典籍有《成唯识论》、《成唯识论述记》,体现了世亲之后十大论师的唯识思想,以及中国唯识宗祖师玄奘、窥基在唯识上的观点和主张。
唯识的思想体系很复杂,不同时期的唯识思想,不同人的唯识思想,不同人所翻译的唯识思想,都不一样。所以,学习唯识比较头痛的也是这个问题,比方说,弥勒的唯识思想和无著的唯识思想有差异;无著的唯识思想和世亲的唯识思想又不太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十大论师,各自的观点都有出入之处。《成唯识论》就是根据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的不同解释,然后将它们糅合在一起,其中,以护法的思想为主。
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比较明显的是对种子问题的看法。学唯识宗的对种子这一概念应该很熟悉。种子说有三种:本有说,新熏说,本有新熏说。还有关于心分的看法,有一分说,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主张仅有见分的属一分说,主张有见分、相分的属二分说,主张有见分、相分、自证分的属三分说,还有四分说,即在三分说的基础上再加证自证分。所以,唯识宗的理论非常复杂,谁说的对呢?《成唯识论》认为护法说最为圆满。
唯识典籍的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有菩提流支、真谛及玄奘的译本。所以,唯识学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不同的体系:有地论时期的唯识思想,摄论时期的唯识思想,还有成唯识论时期的唯识思想。这三个时期的唯识思想也都不尽相同。在玄奘大师翻译的论典中,对中国曾经流传的唯识思想就有很多批判。在唯识学上,通常将他们称为旧译和新译,真谛是旧译,玄奘是新译。假如我们学习玄奘翻译的经论及窥基的注解,就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旧译的批判。
正因为唯识体系是如此复杂,使得许多学者往往学修多年依然不得要领,甚至走入歧途。我们今天来学习唯识的理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这几年,我对唯识的问题也思考了很多,觉得长期以来,在学习和弘扬唯识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被大家忽略了,这应该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引起必要的重视,所以,在讲授《辨中边论》之前,先提出来和大家谈一谈。
一、禅 定
我们现在所接触的佛法,重点在于三无漏学,其中又以“慧”学为主,也就是说,大乘佛教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慧学上。我们学唯识,学中观,学天台,学华严,重点都在树立正见,从闻思经教中树立正见。那么树立正见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就是为了开发智慧。
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的禅宗,在这点上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我们总以为禅宗的核心应该是 “定”,在一般人看来,修禅也就是修定。其实,禅宗是不是属于定学呢?非也,禅宗亦是属于慧学。禅宗的禅和禅定的禅不同,禅定的禅强调的是定,教我们怎么样修定;而禅宗的禅是属于慧学,也就是说,直接让我们成就智慧。所以,禅宗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见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智慧。禅宗是在生活中修行,从搬柴运水到行住坐卧,在生活中始终保持智慧的观照,保持朗照无住的心态。禅宗依据的经典是《般若经》,“般若”就是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禅宗强调定慧一体,不是先修定而后成就慧。
整个大乘佛教都讲到定,如《楞严经》的“大佛顶首楞严定”,那是佛陀及大菩萨修的定,是佛陀及菩萨的生命状态和思想境界,那些定就不是凡夫所能修得起来的;还有《般若经》的无量三昧等等,通常,那些定修起来总是特别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知道,佛法的修学的核心是戒定慧三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次第。如果我们忽略了戒,忽略了定,而只强调慧,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慧呢?不过是狂慧、散慧而已,不过是一种知识而已。我们现在对佛法的学习,也只能说是具有了某些佛学知识。学了唯识宗,就具备唯识宗的某些知识;学了中观,就具备中观的某些知识。佛法的正见及破除烦恼的能力,并没有真正地培养起来,就是因为我们还缺乏戒和定的基础。
唯识学的重点就是唯识所变,唯识所现,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理解我们的识怎样变现山河大地,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可结果大家搞清楚了没有?如果连唯识所变都没搞清楚,唯识等于没学。
以往学习唯识宗,感觉其中并没有讲到禅定,其实,唯识宗里关于禅定的内容还是有的。首先,唯识宗是建立在阿含的基础上,建立在部派佛教的基础上,继承了许多阿含和部派佛教的思想。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这一品中,就讲到了禅定和止观的修行。唯识宗还有一部论典为《分别瑜伽论》,不过这部论典没有翻译过来,它就是专门讲修禅定的。另外还有《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实际上就是禅师,“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让你的心念和真理相应,“地”是过程,所以说,《瑜伽师地论》就是讲禅师修行过程的一部论典。这部论中有几处谈到修定,在“本地分”中有三摩呬多地,专门教我们怎样修禅定,修不净观,修数息观;在声闻地中也有关于修定的介绍。这些内容在以往都被我们所忽略,因此,我们今后学习唯识,应该重视禅定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禅定和唯识的关系。唯识思想的建立本身就与禅定有关,唯识思想虽然根源于佛陀的经典,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变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瑜伽师。当时印度有很多瑜伽师,他们在修止观的过程中,发现随着他的观想,在意识所到之处,想到什么就能变现什么。譬如修火观时就看到炎炎的烈火;修水观时就看到一片汪洋,于是就意识到,外境是随着我们自心变现的。
《摄大乘论》中有这样一个颂:“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种种所见皆成立,故知诸法唯有识。”这个偈颂的意思,是说那些禅师们对修定的种种胜解,根据自己的想象有种种所见,从这些现象来看,“故知诸法唯有识”。《解深密经》中也有说到同样的问题,在“心意识相品”和“分别瑜伽品”,都讲到修习禅定时出现的多种境界。所以,唯识宗的建立与修习禅定密切相关,唯识思想就是根据修定而建立的。
第三,我们无论是学习唯识还是中观,都必须依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唯识”这三法印,这都属于观的范畴。在佛法的修行中,与观相联系的还有止。修止能成就定,修观能成就慧,由止观而成就定慧。修行是开发智慧为根本目的,慧是建立在观的基础上,而观是建立在止的基础上,止观是一体的。假如没有定,能不能观起来呢?民国年间有位老居士修唯识观,当他儿子去世时,他就修唯识观,想把他的儿子变活,因为唯识所变呵,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修唯识观时观不起来,原因就是没有止和定,这个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非常清楚。没有止的观,没有定的慧,就象风中之烛一样,如果烛光在风中飘摇,我们能看清楚报纸吗?只有在无风之时,烛火静…
《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