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閩南佛學院爲第六屆學員所作的開示

  濟 群 法師

  在漢傳佛教裏,八大宗派都有各自依據的經典,唯識宗也是同樣。和其它宗派相比,它所依據的經論是最多的,共有六經十一論,而它的義理豐富且深奧。所以,在佛教的諸多宗派中,唯識宗向來以難治著稱,要學好很不容易。

  宗教政策落實之後,國內先後辦起多所佛學院,從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四川佛學院,上海佛學院,蘇州靈岩山佛學院,到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數量可謂多矣,畢業出來的學生也是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能夠在教理上有較深的造詣的,也就是說學有專長的法師卻非常少。想來大家也會這樣的感覺,這一現象說明,很多法師對佛學的認識都停留在泛泛的程度上。

  原因當然有很多,以佛學院開設的課程來說,往往不是很系統的、很合理的,而是包羅萬象,淺嘗即止。這種課程設置往往忽略了兩點,一是基礎,一是次第,這也是我們現在學習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佛法修學需要重視基礎的培養,假如忽略了基礎理論的學習,直接就從深奧的經論下手,勢必難以達到理想的修學效果。而整個佛法的學習,更應重視先後的次第。佛法有叁士道,有戒定慧,有聞思修,還有信解行證,這些都屬于修學的次第。正因爲沒有對基礎和次第有足夠的重視,使得以往佛學院畢業的學生,不能在教理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爲本科班的學生,有一點大家首先要明確:本科班的學習和研究班的學習是不同的。本科班的學習重點在于基礎的奠定,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將來才有能力進一步研究佛法,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而研究班的學習是注重專業及研究能力的培訓,研究生一般都有自己研究的方向,或研究唯識,或研究中觀,或研究阿含,或研究一宗一派,乃至研究一部經論,總之,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同時,掌握具體的研究方法,那麼,在將來的幾十年,就可以獨立的從事佛學研究工作或修行實踐了。

  這一學期,我們將學習《辨中邊論》,這是唯識宗的重要依據典籍之一。唯識學的依據典籍雖有六經十一論,但不是說非要把六經十一論都讀透了,才知道唯識是怎麼回事。這對于一般人來說,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幾部重要的經論精讀幾年,朝斯暮斯地研究,力求將它學通學透,這樣的話,在唯識這一領域自然會有個人的心得。如果抓不住要領,今天讀讀這個,明天讀讀那個,結果還是一知半解。

  我個人在學習唯識的過程中,覺得有幾部經論是比較重要的。首先是《解深密經》,學習《解深密經》最好能參考《圓測疏》。我以前講《解深密經》時,專門研究過此經,覺得很有受益,所以推薦給你們,因爲唯識宗的重要思想都淵源于此,所以說,它是學習唯識的必讀經典。其次是《瑜伽師地論》,第叁部是《辨中邊論》,也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部論典,這兩部論代表著彌勒的唯識思想。第四部是《攝大乘論》,主要代表了無著菩薩的唯識思想。第五部是《唯識叁十論》、第六部是《唯識二十論》,反映了世親菩薩的唯識思想。與這兩部論相關的典籍有《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體現了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的唯識思想,以及中國唯識宗祖師玄奘、窺基在唯識上的觀點和主張。

  唯識的思想體系很複雜,不同時期的唯識思想,不同人的唯識思想,不同人所翻譯的唯識思想,都不一樣。所以,學習唯識比較頭痛的也是這個問題,比方說,彌勒的唯識思想和無著的唯識思想有差異;無著的唯識思想和世親的唯識思想又不太一樣。最明顯的就是十大論師,各自的觀點都有出入之處。《成唯識論》就是根據十大論師對《唯識叁十論》的不同解釋,然後將它們糅合在一起,其中,以護法的思想爲主。

  差異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呢?比較明顯的是對種子問題的看法。學唯識宗的對種子這一概念應該很熟悉。種子說有叁種:本有說,新熏說,本有新熏說。還有關于心分的看法,有一分說,二分說,叁分說,四分說。主張僅有見分的屬一分說,主張有見分、相分的屬二分說,主張有見分、相分、自證分的屬叁分說,還有四分說,即在叁分說的基礎上再加證自證分。所以,唯識宗的理論非常複雜,誰說的對呢?《成唯識論》認爲護法說最爲圓滿。

  唯識典籍的翻譯,在中國曆史上有菩提流支、真谛及玄奘的譯本。所以,唯識學在中國的曆史上就有不同的體系:有地論時期的唯識思想,攝論時期的唯識思想,還有成唯識論時期的唯識思想。這叁個時期的唯識思想也都不盡相同。在玄奘大師翻譯的論典中,對中國曾經流傳的唯識思想就有很多批判。在唯識學上,通常將他們稱爲舊譯和新譯,真谛是舊譯,玄奘是新譯。假如我們學習玄奘翻譯的經論及窺基的注解,就可以了解到他們對舊譯的批判。

  正因爲唯識體系是如此複雜,使得許多學者往往學修多年依然不得要領,甚至走入歧途。我們今天來學習唯識的理論,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這幾年,我對唯識的問題也思考了很多,覺得長期以來,在學習和弘揚唯識的過程中,有幾個問題被大家忽略了,這應該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引起必要的重視,所以,在講授《辨中邊論》之前,先提出來和大家談一談。

  一、禅 定

  我們現在所接觸的佛法,重點在于叁無漏學,其中又以“慧”學爲主,也就是說,大乘佛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慧學上。我們學唯識,學中觀,學天臺,學華嚴,重點都在樹立正見,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見。那麼樹立正見的目的是什麼呢?主要就是爲了開發智慧。

  中國八大宗派之一的禅宗,在這點上也體現得非常充分。我們總以爲禅宗的核心應該是 “定”,在一般人看來,修禅也就是修定。其實,禅宗是不是屬于定學呢?非也,禅宗亦是屬于慧學。禅宗的禅和禅定的禅不同,禅定的禅強調的是定,教我們怎麼樣修定;而禅宗的禅是屬于慧學,也就是說,直接讓我們成就智慧。所以,禅宗提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性,見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智慧。禅宗是在生活中修行,從搬柴運水到行住坐臥,在生活中始終保持智慧的觀照,保持朗照無住的心態。禅宗依據的經典是《般若經》,“般若”就是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禅宗強調定慧一體,不是先修定而後成就慧。

  整個大乘佛教都講到定,如《楞嚴經》的“大佛頂首楞嚴定”,那是佛陀及大菩薩修的定,是佛陀及菩薩的生命狀態和思想境界,那些定就不是凡夫所能修得起來的;還有《般若經》的無量叁昧等等,通常,那些定修起來總是特別困難。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知道,佛法的修學的核心是戒定慧叁學,這本身就是一種次第。如果我們忽略了戒,忽略了定,而只強調慧,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慧呢?不過是狂慧、散慧而已,不過是一種知識而已。我們現在對佛法的學習,也只能說是具有了某些佛學知識。學了唯識宗,就具備唯識宗的某些知識;學了中觀,就具備中觀的某些知識。佛法的正見及破除煩惱的能力,並沒有真正地培養起來,就是因爲我們還缺乏戒和定的基礎。

  唯識學的重點就是唯識所變,唯識所現,圍繞著這個中心來理解我們的識怎樣變現山河大地,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休,可結果大家搞清楚了沒有?如果連唯識所變都沒搞清楚,唯識等于沒學。

  以往學習唯識宗,感覺其中並沒有講到禅定,其實,唯識宗裏關于禅定的內容還是有的。首先,唯識宗是建立在阿含的基礎上,建立在部派佛教的基礎上,繼承了許多阿含和部派佛教的思想。在《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這一品中,就講到了禅定和止觀的修行。唯識宗還有一部論典爲《分別瑜伽論》,不過這部論典沒有翻譯過來,它就是專門講修禅定的。另外還有《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實際上就是禅師,“瑜伽”是相應的意思,讓你的心念和真理相應,“地”是過程,所以說,《瑜伽師地論》就是講禅師修行過程的一部論典。這部論中有幾處談到修定,在“本地分”中有叁摩呬多地,專門教我們怎樣修禅定,修不淨觀,修數息觀;在聲聞地中也有關于修定的介紹。這些內容在以往都被我們所忽略,因此,我們今後學習唯識,應該重視禅定方面的內容。

  第二個方面,是禅定和唯識的關系。唯識思想的建立本身就與禅定有關,唯識思想雖然根源于佛陀的經典,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所變的理論,主要來源于瑜伽師。當時印度有很多瑜伽師,他們在修止觀的過程中,發現隨著他的觀想,在意識所到之處,想到什麼就能變現什麼。譬如修火觀時就看到炎炎的烈火;修水觀時就看到一片汪洋,于是就意識到,外境是隨著我們自心變現的。

  《攝大乘論》中有這樣一個頌:“瑜伽師于一物,種種勝解各不同,種種所見皆成立,故知諸法唯有識。”這個偈頌的意思,是說那些禅師們對修定的種種勝解,根據自己的想象有種種所見,從這些現象來看,“故知諸法唯有識”。《解深密經》中也有說到同樣的問題,在“心意識相品”和“分別瑜伽品”,都講到修習禅定時出現的多種境界。所以,唯識宗的建立與修習禅定密切相關,唯識思想就是根據修定而建立的。

  第叁,我們無論是學習唯識還是中觀,都必須依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法唯識”這叁法印,這都屬于觀的範疇。在佛法的修行中,與觀相聯系的還有止。修止能成就定,修觀能成就慧,由止觀而成就定慧。修行是開發智慧爲根本目的,慧是建立在觀的基礎上,而觀是建立在止的基礎上,止觀是一體的。假如沒有定,能不能觀起來呢?民國年間有位老居士修唯識觀,當他兒子去世時,他就修唯識觀,想把他的兒子變活,因爲唯識所變呵,結果可想而知。所以修唯識觀時觀不起來,原因就是沒有止和定,這個道理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得非常清楚。沒有止的觀,沒有定的慧,就象風中之燭一樣,如果燭光在風中飄搖,我們能看清楚報紙嗎?只有在無風之時,燭火靜…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