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辯論。當時的印度,各宗教間經常互相辯論,如果辯輸了就要做對方的弟子。如果佛教徒與其它教派辯輸了,寺院就要拱手相讓;如果一個基督教徒將我們辯輸了,寺廟就要變成教堂,你們這些人就要變成修女,那麻煩大了。縱觀印度整個佛教史,爲什麼在早期、中期那麼發達,而晚期就逐漸走向衰落?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人才,“道在人弘”,佛法的道理非常圓滿,但沒有人才就無法弘揚。在印度佛教早期,高僧輩出,如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法稱、陳那、護法等等,使佛教在印度史上大放光彩。可到中期之後,人才日漸凋零,並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所以,有沒有高僧大德,直接決定了佛教的前途和命脈。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沒有弘法的人才,佛教會是怎樣?人們對佛教的接觸往往是從出家人開始,僧衆是什麼形象,能不能爲人師表,都會影響到人們對佛教的認識。
最初,因明並不是佛教特有的,當時印度有個教派專門研究因明,而包括佛教在內的其他各教派,都在運用因明。因明本身只是一種工具,既然是工具,那大家都可以爲我所用,佛教徒可以用,印度教徒也可以用。不過,因明主要是通過佛教傳入中國的。而佛教的理論,尤其唯識宗這一體系,就是建立在非常嚴謹的因明方法論之上。由此可見,因明學與佛教的關系非常密切,學習因明對學習佛法有重要的幫助。
在印度佛教史上,最具盛名的中國人是唐玄奘,他在印度學習了十八年,即將離開印度之時,提出了“真唯識量”的觀點,結果在十八天內無人能駁倒一字。他所說的“真唯識量”的道理是非常嚴謹的,那就是“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如眼識。”這個偈頌說的是因明的內容,由宗、因、喻叁部分組成:
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
因: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
喻:如眼識
第一部分是宗:“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這是成立唯識的觀點。色是眼識所認識的對象,眼睛所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我們的眼識;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沒有離開我們的耳識;鼻子所聞到的香氣沒有離開我們的鼻識。換句話說,我們所認識的對象無一能夠離開自己的認識。一般人認爲,認識的對象和認識沒有關系,其實關系大大地有。我們所認識的對象,其實是認識給它規定的。比如,離開眼識的作用,我們不能看到面前的東西;離開耳識的作用,我們也不能聽到任何聲音,這就是唯識的基本道理。
第二部分是因:“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真唯識量所說的內容爲什麼叫初叁呢?這是十八界中最初的叁種:即六根的第一種--眼根;六塵中的第一種--色塵;六識中的第一種--眼識。認識的構成,就攝在這叁種範圍之內,識的産生首先要有根,根是認識的器官;有了根之後還要有塵,塵就是境界和認識的對象;然後還要有認識的能力,如眼識。我們的認識就由根、塵、識叁方面組成,由認識的器官,認識的對象和認識的能力共同來構成我們的認識。但根塵識叁者必須簡別一下,色塵應屬于眼根所攝還是眼識所攝?我們知道,認識的對象沒有離開認識,但這種認識是指眼根還是指眼識?這就涉及到根見還是識見的問題。根據現在的生理學及通常的認識,我們會認爲能看能聞是由于器官的作用,能夠辯別外境的是自己的眼睛,能夠聞到氣味的是自己的鼻子。但佛法認爲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真正能夠認識的不是器官,而是識。《八識規矩頌》中有一句批判了這種根見:“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說,愚癡的人分不清楚識和根的作用,將識的作用當作是根的作用。所以說,真正能夠覺知、辨別的,不是眼根而是眼識。眼根不過是一種器官,就象照相機一樣,當照相機照相時,自己能取景嗎?顯然不能,照相機的作用是把影像攝取到鏡頭裏,即使是功能最齊全的自動相機,最關鍵的取景還是要靠人來完成。識與根的區別也就在這裏,所以說“眼所不攝故”,眼根是不能起到辨別作用的。
第叁部分是喻:“如眼識”。就是說象眼識一樣能夠攝境,用例子說明。
宗是宗旨,也就是提出觀點;因是理由,這樣說有什麼根據;喻是舉例,以現實生活中可以理解的例子來來證明我們尚未認識的道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擺事實,講道理”。
唯識從邏輯上來說非常嚴謹,所以當時玄奘大師在印度立了“真唯識量”後,十八天內無人能駁倒一字。如果我們今天真正把唯識學通、學透了,就能辯才無礙,對于我們弘揚佛法會有很大幫助。所以,我們學習唯識必須依著因明來學,這也有必要強調的一點。
六、認識問題
在西方哲學史上,早期比較注重本體論,也就是研究宇宙形成的根本元素,到十八世紀,就比較注重認識論,即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因爲哲學家們開始意識到,人類對世界的了解正確與否,關鍵在于我們的認識,而認識的程度則在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如果認識發生錯誤,那麼所看到的世界也是顛倒的,如同在有色眼鏡中看到的一切,都是變色的。
唯識宗的解脫原理就是建立在認識論上。凡夫的認識是普遍的分別錯誤,並在這錯誤的認識上加以執著,名爲“遍計所執”。我們受主觀執著的支配,認爲外界的客觀存在是實在的,而唯識宗認爲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因爲人類的認識對象沒有離開認識,但我們的認識受主觀情感的支配,不再是客觀的,而有了好與不好的分別,其實這都是執著所致,而它又導致了人生的煩惱與痛苦,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唯識宗直接從認識論下手,對我們認識的錯誤執著加以修正。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但好與不好非客觀決定,而是主觀的分別,並由分別産生我法二執。唯識就是要破除我們的我法二執,破除我們對外境的執著,這就是唯識學的“心外無境”。破我、法二執就要從認識下手,所以說,唯識論就是一種認識論。
七、空有問題
空有問題是佛法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大乘佛法,如中觀、唯識都討論到空有的問題。但他們關于這個問題的認識還存在著差異,所以才形成空宗和有宗之分。但空宗並不是專門談空,有宗也不是專門談有,事實上,空宗也談有,有宗也談空,那爲什麼要有空宗和有宗的分別呢?
在印度佛教史上,從早先的原始佛教,再進入部派佛教,最後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爲初期、中期的顯教和晚期的密教,般若中觀思想屬于初期大乘思想,其最大特點是強調“緣起性空”。緣起是佛教的共同理論,不管大乘還是小乘,空宗還是有宗,每個宗派都講緣起。但般若中觀思想除講“緣起”之外,更強調了“性空”,所謂性空就是無自性。
自性概念的提出,最早出于有部,有部認爲“叁世恒有,法體恒有”,也就是說,不論心法還是色法,不論有爲法還是無爲法,都是恒常實有的。而“假依實立”是說,假象必然依實有而建立,比如我們的身體是無我的,但它所依止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卻有它永恒不變的實質,也就是自性,任何一法都有各自的自性。般若中觀思想針對有部的自性思想提出了反駁,認爲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如《中論》有一著名的偈子談到緣起和自性的關系:“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以爲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都是空的、沒有自性的。
緣起和自性的概念在有部並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同時存在,諸法都有自性,所以諸法才是緣起的;但這兩個概念在中觀思想中就如水火般不相容,尤其在龍樹的思想中,兩者是誓不兩立的,緣起必然沒有自性,而有自性就必然不是緣起。龍樹學說主要針對有部自性實有思想而提出,所以中觀思想中談得最多的就是 “空、無自性”,正因爲它重點揭示了“空”的內涵,所以才稱爲空宗。翻開《般若》、《中觀》,基本是一空到底,空得徹底而又究竟。但需要明確的是,中觀的空並不否定緣起有,可有些人對性空的思想不能正確理解,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因而落入虛無主義的斷見中。
唯識學主要針對中觀空宗的思想而出現,《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告訴我們,《般若經》所說的無自性空,是密意說,不了義說;而唯識思想才是以顯了說、了義說的方式來談空。密意說對于常人來說,是無法直接了解的,所以容易産生歧義,所以,唯識就用顯了說,把空有是怎麼回事清清楚楚地說了出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般若中觀爲密意說,比較有針對性,而顯了說則更具普遍意義。至于了義說和不了義說也有必要進行一點說明,按照我們平常的理解,了義就是高層次的,不了義就是低層次的,其實並非如此,了義說就是把問題說清楚了,不了義說就是尚未徹底說清。從唯識的思想來看,中觀對空有的問題沒有說清楚,所以爲不了義。
中觀和唯識在空有問題的認識上有很大不同,中觀講自性空;而唯識講自性。在唯識中有叁自性的思想: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不過有一點大家首先要知道:中觀和唯識關于自性的概念是不同的。中觀所否定的自性,也是唯識要破斥的,《唯識叁十論》在講到叁無性中說:“次無自然性”,自然性不是緣起的自性,而是相當于中觀所破斥和有部所提倡的自性。唯識宗所講的自性是指法的存在有它的體性,但體性也是緣起的,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雖然唯識宗講自性,而中觀宗講無自性,但這兩宗的自性是不同的。
兩宗還有一點區別是:中觀講一切皆空,生死是空,涅槃是空,煩惱是空,菩提是空,總之是一空到底;唯識則認爲一切有爲法有“有”有“空”,需要分別看待。在今後的課程中我們會講到叁自性,如《辯真實品》中的“許于叁自性,唯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無真實”。對于一切法,中觀采用二谛來歸納,唯識則用叁性來說明,在二谛之外又開出一個“遍計所執自性”。叁性中有“常非有”,如“遍計所執”即恒常非有,永遠都沒有的;有“一有而不真”,如“依他起性”是有的,但它是世俗有,不是勝義有;有“無真實”,如“圓成實”,就是沒有遍計所執所顯的真實。所以在唯識的叁性中,遍計所執是沒有的,依他起是有的,圓成實也是有的,如果說一切都空的,就落入了惡趣空。
其實,中觀的“空”與“有”也是不相矛盾的,正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的當下即空,空的當下也不妨礙有。這是對中觀“空”和“有”的說明。
而唯識的“空”指的就是沒有,如龜毛兔角,什麼都沒有。中觀的空屬于自性空,唯識的空是他性空,依他起本身是有的,但建立在依他起上的遍計所執是空的。比如身體是有的,但在身體上産生的執著是沒有的,所以叫他性空;而中觀說身體當下即是空,是沒有自性的。所以,中觀和唯識所講的“空”不同,關鍵在于對“空”的理解不一樣。唯識講的空是什麼都沒有,肯定緣起有,但否認我們所執著的自性;而中觀講空是無自性的,並不否認緣起有。不知道大家對兩者的根本區別搞清楚沒有?《辯中邊論》是專門講述這個問題的。
以上所講的七個問題都很重要。前叁個問題:禅定、戒律、淨土,過去爲修學唯識者所忽略,但我們要知道,這是修學唯識必須具備的認識。後面的幾個問題:輪回主體、認識問題、空有問題,是唯識宗的核心思想,而因明邏輯則是唯識宗建立的方法論。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