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2

  ..续本文上一页静燃烧,我们才能因此看得非常清楚,而没有止的观,没有定的慧,就和这无风之烛一样。

  我们修习大乘佛法,学习理论知识,所以不能产生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禅定的基础。因此,在我们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这一方面要重视起来,不仅是唯识的理论作为哲理和知识来学习,同时要有定慧的体验。只有这样,智慧才能真正开发出来,对佛法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菩萨戒

  佛法有声闻藏和菩萨藏之分。声闻藏就是通常所说的小乘;菩萨藏就是通常所说的大乘,无论是声闻藏还是菩萨藏,都有各自的戒定慧三学。刚才,我们已经讲了禅定和慧学,下面就来谈谈菩萨藏的戒学。

  在汉传佛教中,流行的菩萨戒本有两种,一是《梵网菩萨戒》,一是《瑜伽菩萨戒》。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盛行的是《梵网菩萨戒》,它和整个汉传佛教是一脉相承的。

  对佛教的研究比较深入之后,我们会发现佛教有不同的流传体系,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的特色的汉传佛教,再从中国传到日本,又具有了日本的特色,也可以说是走样得更厉害。中国传统的宗派佛教,如华严、天台、禅宗,都是祖宗大德们根据佛经的某部分义理,再结合自身修学所创立的理论体系,的确有他们的独到之处,其意义也是不容否认的。但汉传佛教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比较强调圆顿,“圆”为圆满,最圆满最完整的就是“圆”;“顿”为直截了当,不讲次第,正如祖师所言:“一超直入如来地”,这种圆顿实在是很能吸引人,你们在那里一步步地走着,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捷径。禅宗就有这个特点,但我们必须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很多人修禅宗都感觉无从入手,将其形容为蚊子啃铁牛,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因为不懂得次第,不注重基础,以为起点越高越好。

  大乘经典都是佛菩萨的境界,如果我们一时还做不到也很正常。《梵网菩萨戒》也有这样的特点,很难实际地行持,诵过《梵网菩萨戒》的同学有没有想过,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因为那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的确不太容易做到。当然,如果努力地做,还是可以做到一些,但非常困难。

  相比之下,《瑜伽菩萨戒》就比较可行,在藏传佛教中流行的就是《瑜伽菩萨戒》。近代的太虚大师也极力提倡《瑜伽菩萨戒》。他认为自己是:教学法相唯识,行在《瑜伽菩萨戒》,就是以《瑜伽菩萨戒》作为修行的准则。

  《瑜伽菩萨戒》出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其中关于六度的部分讲到持戒,也就是菩萨戒的内容。我因为学习唯识的关系,也研究过《瑜伽菩萨戒》,还曾开讲过两次,觉得这个戒本非常好。好在哪里呢?好在《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持犯非常善巧,能不能当律师,就在于对“持、犯、开、遮”是否精通。正因为《瑜伽菩萨戒》的开遮很合乎人性,所以,我们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做得到,不象《梵网菩萨戒》那么不近人情,因为那是大菩萨的境界,是卢舍那佛在千花台上为释迦牟尼佛及大千世界云集的大菩萨所说,不是根据常人来制订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去实践的话,就难免力不从心。而《瑜伽菩萨戒》是未来佛弥勒菩萨根据佛陀经教的内容,结合众生的实际情况,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说,就有相当的可行性。今后,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并弘扬《瑜伽菩萨戒》。

  三、净 土

  说到净土,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其实净土并非净土宗所特有,应当说,净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成佛就会讲到佛身,讲佛身又会讲到佛土,佛住的世界就是佛土,是正报以外的依报。所以,在十方世界不仅有西方净土,还有东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无量无边的佛土。

  唯识宗也讲到净土,但它对于净土有特殊的解释,也就是唯心净土。唯识宗的核心是唯识所现,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是唯识所现,净土也不例外,只不过那是无垢识所显现。众生的世界是妄识和有漏种子所现的杂染世界,佛菩萨的世界是无垢识和无漏种子所现的清净佛土。唯识又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其中有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有漏种子展开的是妄识,并由妄识展开有漏的、烦恼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而佛国净土是无漏种子所显现的清净无染的世界。

  唯识宗所弘扬的净土就是兜率净土,兜率陀院是弥勒净土,是未来佛所居住的地方。弥勒净土与其它净土有什么区别呢?它的特点是离我们特别近,而我们最熟悉的西方净土是“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其间的距离是不可思量的。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大德高僧,如道安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圆寂后,都往生到弥勒净土。我们往生到弥勒净土,一方面可以去进修,亲近弥勒菩萨学习唯识,并在弥勒菩萨成佛之时继续追随他来到这个世界弘扬佛法。所以说,唯识宗的归宿就是弥勒净土。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禅定、戒律、净土,这些都属于修行方面的内容。我们修学唯识,要以菩萨戒和禅定作为基础,以弥勒净土作为归宿。

  四、轮回主体

  关于唯识宗的理论,我首先给大家介绍几个重点。每个宗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就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不仅长相绝对不会雷同,就是性格也千差万别。唯识作为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体系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轮回主体。

  佛法与其它宗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它宗教讲“我”,建立有主宰神、灵魂等等,如印度教之“神我、大我、小我”,而佛教却提倡“无我”。但佛教又有轮回说,既然“无我”,又是谁去轮回呢?靠什么来轮回?,如果有了“我”,轮回的建立就非常容易理解,如果“无我”,在理解上就困难得多了。没有“我”,没有灵魂,和唯物论的人死如灯灭有什么区别?今生和来生如何延续?造业和受报有什么关系?谁造业谁受报?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在声闻乘的阿含经典及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典里,都有讲到这个问题,但大多讲得比较深奥,如“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虽然没有我,但所造的业不会消失,大家能搞清楚吗?有如“惑业苦”,因为惑,然后就造业;因为业,然后就产生苦果,在受苦果报应的过程中,又起惑,又造业,又招感苦果。轮回就是惑业苦,但其中到底谁受惑业苦呢?还是没有人。在《俱舍论·业品》里,对众生怎么来也讲得非常清楚,但一般人智慧不够,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当然,如果我们把缘起法学好了,理解起来绝对不成问题。

  在这个领域里,唯识宗有它特殊的贡献,就是为轮回建立了一个主体。这个主体就是阿赖耶识,因为有了阿赖耶识,造业、受果、受报、生死的相续,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阿赖耶识能蓄藏种子,种子生现行,造了业之后,现行熏种子,又藏在阿赖耶识里。《唯识三十颂》说:“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业力不尽,生死无穷”,所以,我们要记住阿赖耶识的这几个特征: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断不常。

  刹那生灭是说阿赖耶识有生有灭,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是固定不变,和灵魂就没什么区别了。相似相续是说人的一期生命是前后相续的,而这种相续又是相似的,不是截然不同,也不是绝然相同。如果截然不同,我今天看到你们之后,下次相见时就谁也不认识谁了。从我们外在的身体来说,从婴儿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是相似相续,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从十八岁一下子变成八十岁,过几天又从八十岁变成十八岁,这个世界就要乱套了。它是一种相似相续的无常,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明天与后天,之间的每一天都在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大,所以彼此还能认得。我们的思维及生命主体也是这样在变,如果一切都是不变的,那人永远是人,动物永远是动物,佛菩萨永远是佛菩萨,所有的努力就毫无意义了。正因为是变化的,所以我们才能通过修行而成佛,也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未来。

  阿赖耶识是唯识宗的重点,它对于解决轮回主体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摄大乘论·所知依》中,以最大的篇幅来讲阿赖耶识,在《成唯识论》、《唯识三十论》中,也是以最多的偈颂来讲阿赖耶识。学懂了阿赖耶识,就等于学懂了唯识宗的一大半。

  五、因 明

  唯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因明的基础上,因而非常严谨。佛教的因明学相当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采用的是三段式,而因明所采用的是三支比量,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它们相似之处,当然,因明比之于形式逻辑,在辩论上更为严谨。

  形式逻辑的三段式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因明的三支比量是:宗、因、喻。为什么说因明比形式逻辑更为严谨?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比如这样一个命题:人都要死。在形式逻辑里,大前提是人都要死;小前提呢?比如鲁迅是人,或孔子是人,李白是人,我们都是人;结论就是李白要死,孔子要死,或者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要死。

  从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结论,看起来似乎都没有问题,但仔细推敲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结论还是存在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大前提上。大前提说人都要死的,可怎么知道人都要死?不能因为某某人要死,就说所有的人都要死。人都要死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但经验总是有限的,即使我们有很多经验还是不可靠,因为还有很多我们没有经验过的事情。比如我们说过去的人都要死,那么未来的人要不要死呢?你怎么知道未来的人要死?又比如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要死,那他方世界的人要不要死呢?我们又没有经验过,怎么就能因此而得出结论呢?所以这个大前提就不够严谨,因为它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因明就不一样,因为它是辩论的产物,因明的制定是专门为辩论服务的。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宗教和哲学非常发达的国家,而因明的产生,主要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辩论,哲学与哲学之间的…

《唯识学在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