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宏印法师

  

  序

  中国人接受印度的中观般若而开展出天台,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而开展出华严。华严与天台被称为广大悉备系统,地位是相当高的,可见要了解中国佛学的博大系统,也不能忽略对中观、唯识的研究。换句话说,如果对中观、唯识有好的认识基础,要了解中国天台和华严等思想就比较容易通达。

  今天要讲的『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这个题目虽然比较学术性,但它和修行却很有关系。古时候的印度人不论那一宗、那一派、什麽法门,都不会为学术而学术,或者为学问而学问,为研究而研究。因为印度的各宗教、各哲学,以及佛教里面的各教派理论都和修行、求解脱有密切关系。直到近代,才开始纯学术的考证。

  我为什麽要选这个题一来谈呢?可能我们近代在研究佛学、研究佛法都知道,『空』这个观念,这个道理是最困惑人的了。通常我们将『空义』简称为『空』,但是将『空义』两字连用的也有,像『中论』就出现『空义』这个名词。那麽,并非到了大乘才开始谈空,原始佛教时代,小乘的部派时代,直到大乘应运而生的时代,都在谈空,来到中国也是在谈空。曾终看到佛教的杂志上,有一位余老居士在他的文章里人声呼吁:佛教下要再谈空啦!谈空会导致人家的误会,总觉得佛教是消极的、厌世的、否定的,空已经谈得太多啦!应该尽量谈有,尤其是『真空妙有』的『妙有』应该多谈些,才能使得佛教更积极。我觉得他的用心可嘉,他的动机也值得我们谅解。但是事实上,『空』的观念与修行足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从印度历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直到中国历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一定都要谈空,以後的佛教可能也是要谈,不谈也不行。像一般人常常将佛门称为空门,出了家就叫做遁入空门,这是不懂佛法才曾产生的误会。事实上,正确的了解『空』;对一个学佛的人是不可少的。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中论的思想是一切大乘思想的共同根机,把中观学好之後,要通达其他的宗派,就比较容易了。

  既然空义的观念很广,涉及到很多的宗派,为什麽我特别只谈它和中观以及唯识的关系呢?

  我们晓得,在早期原始佛教的时代固然有『空』这个名词,但使用它的机会事之上并不多。譬如阿含经固然谈到空的概念,有空这个名词,但是不常提到。佛教是从佛灭三百年的部派佛教开始,才逐渐重视『空』的思想;到了佛灭五百年,大乘应运而生的时候,就开始大量的运用空、大量的谈空。

  从印度的历史上来看印度的大乘可以发现,印度的大乘,地位最重耍的还是中观和唯识,一直到中国唐朝武则天的时代,有一位高僧叫『义净三藏』,他是继玄奘大师之後,到印度取经的中国高僧,他在回程时,尚未回到中国就先拜托朋友替他带回一本书,叫做『南海寄归内法传』。在这本『南海寄归内法传』里,开宗明义的就提到:印度人谈大乘不超过两宗,即中观与唯识。那麽,我们知道印度的大乘,在我们印象里应该不只是中观和唯识吧?譬如说,後来有比较更浓厚唯心思想的如来藏系统,被印顺导师称为所谓真常唯心论的,不也是一个宗派吗?到了中国我们称它为圆觉宗,太虚大师就把它称为法界圆觉宗。像印度後起的佛教当中,密宗也是独树一帜,而且形成很大的主流,不但谈空,而且谈有。印度的大乘佛教包括有密宗、唯心如来藏的法界圆觉宗,又有唯识、中观,何以义净三藏要特别谈到中观和唯识?那是因为,唐代义净藏去印度的时候,密宗还不兴盛,而如来藏的思想固然在流行,但还没形成很大的主流,最成气候最成主流的还是中观和唯识。

  再稍微看一下我们中国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通常说大乘有八宗,如果说中国佛教的大乘贞有八宗,那也是到了唐未、未初才形成真正八宗的。比如说,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那时候并没有八宗,佛教刚传到中国,最早来到中国翻译佛经的高僧,就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这两个人是真正有历史根据的两位开头人物,在他们之前的人物则多属传说。安世高带进中国来的较属於小乘经典、论典,大都是修禅定、禅观的这些方法;另一位支娄迦谶是最早把空的思想、般若的思想传人中国的人。西晋时候,也有位顶顶有名的高僧叫做竺法护,他也是大量介绍性空、介绍中观思想,可以说竺法护所介绍的经典,大都是初期大乘、中观系统的经论,一直到鸠摩罗什还是这样的阶段。在鸠摩罗什之後再来就是南北朝,到了南北朝时候,唯识的经典、论典就渐渐介绍进来了,到了唐朝时候,不只唯识的经论,连如来藏真常唯心论的思想也大量的介绍进来。这些经论被介绍进来的时候,中国人首先接受般若、接受性空,虽然接受般若性空,但是也有调合注,因而产生了天台思想。

  天台宗的思想也不纯粹合乎中观,但是天台是立足於中观般若的系统进入中国之後发展出来的。华严宗的思想比较晚出现,是在武则天的时候形成这个宗派的。天台宗出现比较早,天台智者大师是在『宋齐梁陈』的陈要转初唐的时候的人物,一般来说,在天台智者大师之前还有两位高僧,但是是到了智者大师才集其大成,真正形成一个宗派,所以天台宗是在陈末唐初出现的。而华严宗则是唐朝已经进入中唐时期才出现,华严的思想就是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思想开展出来的。简单的说,中国人接受印度的中观般若而开展出天台,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而开展出华严。那麽,华严与天台被称为广大悉备系统,地位是相当高的,这是隋唐佛学博大构深的体系架构。至於像禅宗、律宗、密宗或净土宗都是特别讲修行,由修行形成一个宗派,他们不是很明显的在谈义理,所以现在有人形容他们为『行』门或『解』门,我是不太赞同这样的分类法,但是也不能说这样的分类完全错。

  如此说来,可见要了解中国佛学的博大系统,也不能忽略对中观、唯识的研究。换句话说,如果对中观、唯识有好的认识基础,要了解中国天台和华严等思想就比较容易通达;如果不懂中观、不懂唯识,要研究华严、天台就比较困难,等於有点断章取义、从断代史开始一样。依我个人的体会发现,中观的思想还是大小乘思想的共同根机,所以把中观学好之後,要通达其它的宗、派就比较好懂、好学了。我之所以特别选中观和唯识来谈空,它的重要性有如此;这是进入本题之前,先给各位了解的。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大乘和小乘上息息相关的,唯有在小乘的基础下,才能发展出大乘;大小乘之问有其共同性,也有它的不共同性。

  我们知道中观和唯识都属於大乘,就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大乘是从小乘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小乘就不可能有大乘,换句话说,唯有在小乘的根机基础下才发展出大乘的,大乘与小乘是息息相关的。大乘与小乘之问有其共同性的地方,也有不共同性的地方。这个共同性是佛法的共通原则,不论大小乘都要共同肯定的,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层次、义理或观念,都是相通的,没有什麽下同.,等到大小柔分立的时候,才取土人众和小乘的不样。为了了解大乘和小乘的修行有那些同与不同,甚至在印度历史上为什麽会开展出中观和唯识以及这些空的义理出来,不能不对小乘的道理稍做了解。因比要跟各位谈一谈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也就是印度佛教大小乘解脱观的相同处与差异处。

  我们直接就重要的核心义理观念来说。先从大小乘的不同处来看,首先动机发心就不样,小乘的发心是发出离心、出世的心,而出世思想如果把握不好、体会不好,容易让人家感觉是厌世消极。大柔人发心则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发心不同的问题。对於佛法的四个纲领--信、解、行、证方面,『信』大小乘也有差别,但是差别还不大,『解、行、证』这问题就大了,比如说,信因果、信业报、信轮回、信三宝,这是大小乘共同的,彼此对『信』并没有多大差别;但『解』的差别就显出来了,那麽,小乘人和大乘人对佛法的理解是把握在那里?

  我常说佛法有两个重要观念--理和事,理事要相应。『解』比较落实在理,『行』比较落实在事【事相】。我们的生活境界行为是一种事相,理事一定要相应。而小乘人比较深刻领悟的是『理』。我不断强调:学佛要先彻悟理,然後在事相上再慢慢修。

  有个叫『弘化世界』的团体曾经邀请我去演讲,他们主张五教合一、殊途同归。第一个晚上我就讲:不可能五教合一;当天他们供养二十四万元。第二个晚上他们再问我说五教能不能殊途同归?我照样说不能同归。不是供养多,就要赞同他们,那是办不到的。後来我把这笔钱用在『正*轮弘法团』去做弘法工作,我自己没花一毛钱。如果对真理的领悟、了解有贯彻深刻的话,应该不受任何动摇才对,就像儒家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仰也是这种态度。

  小乘的理是『三法印』,大乘的理足『一实相印』,一实相印简单的讲就是诸法实相。小乘说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时候小乘人又多一个法印『诸受皆苦』,诸受皆苦就好像四念处所说的观受是苦。三法印是差别观,因为无常是对宇宙人生有为法做差别观的,无我也是差别观,由无常、无我导入涅槃寂静。涅槃寂静类似实相法印,一般来讲,三法印是从前面两个法印来把握。为了前面那两个法印不好把握,佛陀有时候不能直接讲三法印,佛陀就先讲四念处,因此我引导人修行常常先讲四念处,不过那已经是进入小乘解脱佛法,如果这个人没有解脱的根机,还是要先跟他赞叹那些人乘、天乘,赞叹他信因果、信业报,修布施、持戒、禅定这人天三资粮。根机不够的要先讲这些,适合解脱了才为他讲解脱道,解脱道在小乘来说三法印最重要。

  我为什麽要把这个提出来跟各位说呢?这问题相当重要。我们中国佛教一、两千年来就号称是大乘佛教,而事实上对於大乘…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