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P2

  ..續本文上一頁靜燃燒,我們才能因此看得非常清楚,而沒有止的觀,沒有定的慧,就和這無風之燭一樣。

  我們修習大乘佛法,學習理論知識,所以不能産生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禅定的基礎。因此,在我們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對這一方面要重視起來,不僅是唯識的理論作爲哲理和知識來學習,同時要有定慧的體驗。只有這樣,智慧才能真正開發出來,對佛法的理解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

  二、菩薩戒

  佛法有聲聞藏和菩薩藏之分。聲聞藏就是通常所說的小乘;菩薩藏就是通常所說的大乘,無論是聲聞藏還是菩薩藏,都有各自的戒定慧叁學。剛才,我們已經講了禅定和慧學,下面就來談談菩薩藏的戒學。

  在漢傳佛教中,流行的菩薩戒本有兩種,一是《梵網菩薩戒》,一是《瑜伽菩薩戒》。在中國曆史上,比較盛行的是《梵網菩薩戒》,它和整個漢傳佛教是一脈相承的。

  對佛教的研究比較深入之後,我們會發現佛教有不同的流傳體系,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的特色的漢傳佛教,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又具有了日本的特色,也可以說是走樣得更厲害。中國傳統的宗派佛教,如華嚴、天臺、禅宗,都是祖宗大德們根據佛經的某部分義理,再結合自身修學所創立的理論體系,的確有他們的獨到之處,其意義也是不容否認的。但漢傳佛教的另一個特點是比較比較強調圓頓,“圓”爲圓滿,最圓滿最完整的就是“圓”;“頓”爲直截了當,不講次第,正如祖師所言:“一超直入如來地”,這種圓頓實在是很能吸引人,你們在那裏一步步地走著,我一下子就找到了捷徑。禅宗就有這個特點,但我們必須知道,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很多人修禅宗都感覺無從入手,將其形容爲蚊子啃鐵牛,所以會有這樣的困惑,就是因爲不懂得次第,不注重基礎,以爲起點越高越好。

  大乘經典都是佛菩薩的境界,如果我們一時還做不到也很正常。《梵網菩薩戒》也有這樣的特點,很難實際地行持,誦過《梵網菩薩戒》的同學有沒有想過,要身體力行地去做?因爲那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的確不太容易做到。當然,如果努力地做,還是可以做到一些,但非常困難。

  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就比較可行,在藏傳佛教中流行的就是《瑜伽菩薩戒》。近代的太虛大師也極力提倡《瑜伽菩薩戒》。他認爲自己是:教學法相唯識,行在《瑜伽菩薩戒》,就是以《瑜伽菩薩戒》作爲修行的准則。

  《瑜伽菩薩戒》出自《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其中關于六度的部分講到持戒,也就是菩薩戒的內容。我因爲學習唯識的關系,也研究過《瑜伽菩薩戒》,還曾開講過兩次,覺得這個戒本非常好。好在哪裏呢?好在《瑜伽菩薩戒》的開遮持犯非常善巧,能不能當律師,就在于對“持、犯、開、遮”是否精通。正因爲《瑜伽菩薩戒》的開遮很合乎人性,所以,我們只要認真去做,就能做得到,不象《梵網菩薩戒》那麼不近人情,因爲那是大菩薩的境界,是盧舍那佛在千花臺上爲釋迦牟尼佛及大千世界雲集的大菩薩所說,不是根據常人來製訂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要去實踐的話,就難免力不從心。而《瑜伽菩薩戒》是未來佛彌勒菩薩根據佛陀經教的內容,結合衆生的實際情況,爲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說,就有相當的可行性。今後,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並弘揚《瑜伽菩薩戒》。

  叁、淨 土

  說到淨土,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其實淨土並非淨土宗所特有,應當說,淨土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爲講成佛就會講到佛身,講佛身又會講到佛土,佛住的世界就是佛土,是正報以外的依報。所以,在十方世界不僅有西方淨土,還有東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等無量無邊的佛土。

  唯識宗也講到淨土,但它對于淨土有特殊的解釋,也就是唯心淨土。唯識宗的核心是唯識所現,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是唯識所現,淨土也不例外,只不過那是無垢識所顯現。衆生的世界是妄識和有漏種子所現的雜染世界,佛菩薩的世界是無垢識和無漏種子所現的清淨佛土。唯識又以阿賴耶識爲根本依,其中有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有漏種子展開的是妄識,並由妄識展開有漏的、煩惱的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而佛國淨土是無漏種子所顯現的清淨無染的世界。

  唯識宗所弘揚的淨土就是兜率淨土,兜率陀院是彌勒淨土,是未來佛所居住的地方。彌勒淨土與其它淨土有什麼區別呢?它的特點是離我們特別近,而我們最熟悉的西方淨土是“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其間的距離是不可思量的。中國曆史上的很多大德高僧,如道安大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圓寂後,都往生到彌勒淨土。我們往生到彌勒淨土,一方面可以去進修,親近彌勒菩薩學習唯識,並在彌勒菩薩成佛之時繼續追隨他來到這個世界弘揚佛法。所以說,唯識宗的歸宿就是彌勒淨土。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禅定、戒律、淨土,這些都屬于修行方面的內容。我們修學唯識,要以菩薩戒和禅定作爲基礎,以彌勒淨土作爲歸宿。

  四、輪回主體

  關于唯識宗的理論,我首先給大家介紹幾個重點。每個宗派都有各自的特點,就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不僅長相絕對不會雷同,就是性格也千差萬別。唯識作爲大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其思想體系也是獨具特色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輪回主體。

  佛法與其它宗教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它宗教講“我”,建立有主宰神、靈魂等等,如印度教之“神我、大我、小我”,而佛教卻提倡“無我”。但佛教又有輪回說,既然“無我”,又是誰去輪回呢?靠什麼來輪回?,如果有了“我”,輪回的建立就非常容易理解,如果“無我”,在理解上就困難得多了。沒有“我”,沒有靈魂,和唯物論的人死如燈滅有什麼區別?今生和來生如何延續?造業和受報有什麼關系?誰造業誰受報?許許多多的問題都會隨之而來。

  在聲聞乘的阿含經典及大乘佛教的般若經典裏,都有講到這個問題,但大多講得比較深奧,如“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雖然沒有我,但所造的業不會消失,大家能搞清楚嗎?有如“惑業苦”,因爲惑,然後就造業;因爲業,然後就産生苦果,在受苦果報應的過程中,又起惑,又造業,又招感苦果。輪回就是惑業苦,但其中到底誰受惑業苦呢?還是沒有人。在《俱舍論·業品》裏,對衆生怎麼來也講得非常清楚,但一般人智慧不夠,理解上還存在困難。當然,如果我們把緣起法學好了,理解起來絕對不成問題。

  在這個領域裏,唯識宗有它特殊的貢獻,就是爲輪回建立了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就是阿賴耶識,因爲有了阿賴耶識,造業、受果、受報、生死的相續,這一切都不成問題了。阿賴耶識能蓄藏種子,種子生現行,造了業之後,現行熏種子,又藏在阿賴耶識裏。《唯識叁十頌》說:“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業力不盡,生死無窮”,所以,我們要記住阿賴耶識的這幾個特征:刹那生滅、相似相續、不斷不常。

  刹那生滅是說阿賴耶識有生有滅,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是固定不變,和靈魂就沒什麼區別了。相似相續是說人的一期生命是前後相續的,而這種相續又是相似的,不是截然不同,也不是絕然相同。如果截然不同,我今天看到你們之後,下次相見時就誰也不認識誰了。從我們外在的身體來說,從嬰兒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是相似相續,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從十八歲一下子變成八十歲,過幾天又從八十歲變成十八歲,這個世界就要亂套了。它是一種相似相續的無常,昨天與今天,今天與明天,明天與後天,之間的每一天都在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大,所以彼此還能認得。我們的思維及生命主體也是這樣在變,如果一切都是不變的,那人永遠是人,動物永遠是動物,佛菩薩永遠是佛菩薩,所有的努力就毫無意義了。正因爲是變化的,所以我們才能通過修行而成佛,也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未來。

  阿賴耶識是唯識宗的重點,它對于解決輪回主體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攝大乘論·所知依》中,以最大的篇幅來講阿賴耶識,在《成唯識論》、《唯識叁十論》中,也是以最多的偈頌來講阿賴耶識。學懂了阿賴耶識,就等于學懂了唯識宗的一大半。

  五、因 明

  唯識學的理論是建立在因明的基礎上,因而非常嚴謹。佛教的因明學相當于古希臘的形式邏輯,形式邏輯采用的是叁段式,而因明所采用的是叁支比量,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它們相似之處,當然,因明比之于形式邏輯,在辯論上更爲嚴謹。

  形式邏輯的叁段式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因明的叁支比量是:宗、因、喻。爲什麼說因明比形式邏輯更爲嚴謹?我們可以舉例說明,比如這樣一個命題:人都要死。在形式邏輯裏,大前提是人都要死;小前提呢?比如魯迅是人,或孔子是人,李白是人,我們都是人;結論就是李白要死,孔子要死,或者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要死。

  從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結論,看起來似乎都沒有問題,但仔細推敲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結論還是存在問題的。問題出在哪裏?就出在大前提上。大前提說人都要死的,可怎麼知道人都要死?不能因爲某某人要死,就說所有的人都要死。人都要死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但經驗總是有限的,即使我們有很多經驗還是不可靠,因爲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經驗過的事情。比如我們說過去的人都要死,那麼未來的人要不要死呢?你怎麼知道未來的人要死?又比如說我們這個世界的人要死,那他方世界的人要不要死呢?我們又沒有經驗過,怎麼就能因此而得出結論呢?所以這個大前提就不夠嚴謹,因爲它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

  因明就不一樣,因爲它是辯論的産物,因明的製定是專門爲辯論服務的。我們知道,印度是一個宗教和哲學非常發達的國家,而因明的産生,主要爲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辯論,哲學與哲學之間的…

《唯識學在弘揚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