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道之智时时现前,所以对境之时可「不加功力」,即不须起观转境,於自性心中,自然能够任运地转化境界,破折妄惑,处处反归本性还入道源。如此时时不离当念,处处转化烦惑,就是心慧开发的证还之相。
修还虽是反观见道的方便,但并非人人在此中都能见道悟真,因此,在证还相上,仍有无漏种子流现的心慧开发与真见道性的心慧开发的两种情况。所以在证还之时,心意开发者还须进一步了知如下的道理:
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
习禅者当证入还门,而心慧开发之际,应当悟知:如果以慧的策动而欲析离境与智的两边对待,并藉此「离」而返归於无境无智的空寂境地,如此出相对入绝对,仍然没有离开境智之缚,因为有一个境智和一个无境智的存在,便又成立了相对执著,心念欲离境智而归无境智,那么,随即产生二边的执碍,不能相应於真道的绝对无为,所以习禅者在此一境地中,应当舍弃还门的修习而转入净门。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
消泯二边之执是净门正修之法;趋入平等之道而妙用现前的是证净之相。从修净到证净,始圆满一期的修证之道。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修净的方法即是智慧的现量观照。因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故,所以了知一切物质之色法,当体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见色之时,即是见性,而不在色上生分别之妄想,不再执取於色的差别之境。而观受、想、行、识的四蕴也是如此,当体清净,不生妄想执著。
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
以上举出了修净的根本观智,即五蕴当体即为空净,观为空净不异於五蕴,则妄想分别自然不起。此段则进一步阐释修净的原理。所谓修净,别无其他玄妙之法,唯只在体知皆空之时,而自然停息了一切妄想、分别、取我等所有垢污如此无妄想、分无别,离取我的无修之修,方是修净之行。
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
举要而言之,如果能停息了一切的妄想、分别、取我等虚妄执著,心念符合於原本的清净之相,而正在净智观照诸境之时,也不可起能修与所修的对待,以及净与不净的观念,应一切不立,一切无住,无心直观,无修而修,方能相应於真净之道,如此妙修,是名修净。
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_
证净就是关於六妙门的果证问题。习禅者通过一系列的修持用功,当修至净门时,豁然心慧开朗,相应於道性,而此相应之心慧,处处不离现前的妙照,所以具备了无碍的方便,可在一切境界中运用自在,方便利生。而此无碍之道与方便之用,乃是任运开发出来,即本性在打开覆盖之後的自然流现,此时所证,正是三昧正受的妙境,其清净明朗的心地,再也不依恃於一法一尘,唯相应於本性的道妙而活泼起用。
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
证人净门果位的程度有二种不同,第一种是相似证,即五方便人在见道之前所开发的相似无漏道慧。修至净门而未得见道,仅得相似无漏道慧,此乃根器较钝者,因为对境界仍有住著,未会无作妙修,故所证尚浅。
第二种是真实之证。属於根器较利者,能从三界十六心的苦法忍到最後心而见道,又从见道位起妙修断尽三界烦恼,证第九无碍道之智慧,而成就圣果。
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此句是总结真实证所达到断惑的程度。
当修行者从见道後而起真修,以净门的真修之力,息妄离著,断尽三界所有的 烦恼之垢。到了业尽情空之时,再不受五欲诸境所迷,更不落三界生死,无为寂静,神通妙用,自在无碍。达到了这一境地,方叫做证净的真实妙果。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观实法空,故名为还;观平等空,故名为净。
智者大师恐行人不明观、还、净三门在修行层次上的区别,所以最後重又申明其义。
众生即众缘所生,修观之时,知禅定乃五蕴之众生和合而有,此有不真故即性空,如能如此观禅定中的众生当体即空,就是观门中的观义。
众生虽已空了,但能观之法仍执为实有,此实有之见乃是执筏而不登彼岸,故用法之後则应舍法,舍法之法,唯在反观能观的心本空,更无实法可得,如此观者即是返本还源之要诀,即还门修习之旨。
虽已见道,若滞於本体,住於此见,仍不平等,於诸法上难免不落执碍,故以此见性之力而观平等之空,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分别执著,不生相对之见,不落有为之修,只是依此净见而随缘应付,不再被境所转,如此观照分明,不受六尘所惑,平等无住,即是净门的无修真修之妙旨。
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
再从另一层来说,如果行者在修法时能观诸法因缘生,无我我所有,离禅定中我能入禅定及禅定之境为我所入等之执,如能与此相应,即为入空三昧之门。
如能离能观所观的相对,离之又离,还入无相的本源,则便是进入无相三昧之门,假使依无作妙行,清净无著,任运开发妙用,则是进入无作三昧之门的净德。
复次,一切外观为名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
再进一步结归观、还、净的意义:一切有待於因缘相对而生起观想的均是外观,而此外观便是观门所摄。
离因缘分别,离心观之妄,直观心源,还归本性的无缘之观,属於内观之法;如此观修便是还门所摄。
观非内亦非外,超情离见,绝诸对待,如此妙观称性之用是为净门所摄。
故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慧,非外观故得是智慧,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慧,亦不无观故得是智慧也。
这是智者大师於最後举出先尼梵志的领悟而阐明无漏真观的意义。
先尼汉译为胜年,原是印度外道,後在楞严、涅槃等法会上受佛教化而成菩萨。先尼梵志所言的观智乃是不住内、不住外,也不住於内外与无观的真妙之观。因此,若住外观则分别对待不忘;若住内观则二边之见难泯;只有非内非外,一切平等无住之观,方合妙观,如此妙观不是凡夫的无观,亦不是有为的执著之修,乃是即有即无、非空非有的平等不二之观。以此妙观,便是直显本性之妙用,速证无上的智慧胜果,故得是智慧,方是佛法中最珍贵的法宝!
以上已略述六妙门的基本修习之法,行者如能依次进修,则虽无善知识面授, 亦能获得利益。但如於六法之中,修至某处而难以进步之时,则应进修以下第四讲中的随便宜六妙门,以利善巧应用,安心进道。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三讲 次第相生的六妙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