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道之智時時現前,所以對境之時可「不加功力」,即不須起觀轉境,於自性心中,自然能夠任運地轉化境界,破折妄惑,處處反歸本性還入道源。如此時時不離當念,處處轉化煩惑,就是心慧開發的證還之相。
修還雖是反觀見道的方便,但並非人人在此中都能見道悟真,因此,在證還相上,仍有無漏種子流現的心慧開發與真見道性的心慧開發的兩種情況。所以在證還之時,心意開發者還須進一步了知如下的道理:
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以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門,安心淨道。
習禅者當證入還門,而心慧開發之際,應當悟知:如果以慧的策動而欲析離境與智的兩邊對待,並藉此「離」而返歸於無境無智的空寂境地,如此出相對入絕對,仍然沒有離開境智之縛,因爲有一個境智和一個無境智的存在,便又成立了相對執著,心念欲離境智而歸無境智,那麼,隨即産生二邊的執礙,不能相應於真道的絕對無爲,所以習禅者在此一境地中,應當舍棄還門的修習而轉入淨門。
淨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證淨。
消泯二邊之執是淨門正修之法;趨入平等之道而妙用現前的是證淨之相。從修淨到證淨,始圓滿一期的修證之道。
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修淨的方法即是智慧的現量觀照。因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故,所以了知一切物質之色法,當體清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此,見色之時,即是見性,而不在色上生分別之妄想,不再執取於色的差別之境。而觀受、想、行、識的四蘊也是如此,當體清淨,不生妄想執著。
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
以上舉出了修淨的根本觀智,即五蘊當體即爲空淨,觀爲空淨不異於五蘊,則妄想分別自然不起。此段則進一步闡釋修淨的原理。所謂修淨,別無其他玄妙之法,唯只在體知皆空之時,而自然停息了一切妄想、分別、取我等所有垢汙如此無妄想、分無別,離取我的無修之修,方是修淨之行。
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舉要而言之,如果能停息了一切的妄想、分別、取我等虛妄執著,心念符合於原本的清淨之相,而正在淨智觀照諸境之時,也不可起能修與所修的對待,以及淨與不淨的觀念,應一切不立,一切無住,無心直觀,無修而修,方能相應於真淨之道,如此妙修,是名修淨。
證淨者,如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正受,心無依恃。_
證淨就是關於六妙門的果證問題。習禅者通過一系列的修持用功,當修至淨門時,豁然心慧開朗,相應於道性,而此相應之心慧,處處不離現前的妙照,所以具備了無礙的方便,可在一切境界中運用自在,方便利生。而此無礙之道與方便之用,乃是任運開發出來,即本性在打開覆蓋之後的自然流現,此時所證,正是叁昧正受的妙境,其清淨明朗的心地,再也不依恃於一法一塵,唯相應於本性的道妙而活潑起用。
證淨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道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真無漏慧發也。
證人淨門果位的程度有二種不同,第一種是相似證,即五方便人在見道之前所開發的相似無漏道慧。修至淨門而未得見道,僅得相似無漏道慧,此乃根器較鈍者,因爲對境界仍有住著,未會無作妙修,故所證尚淺。
第二種是真實之證。屬於根器較利者,能從叁界十六心的苦法忍到最後心而見道,又從見道位起妙修斷盡叁界煩惱,證第九無礙道之智慧,而成就聖果。
叁界垢盡,故名證淨。
此句是總結真實證所達到斷惑的程度。
當修行者從見道後而起真修,以淨門的真修之力,息妄離著,斷盡叁界所有的 煩惱之垢。到了業盡情空之時,再不受五欲諸境所迷,更不落叁界生死,無爲寂靜,神通妙用,自在無礙。達到了這一境地,方叫做證淨的真實妙果。
複次,觀衆生空,故名爲觀;觀實法空,故名爲還;觀平等空,故名爲淨。
智者大師恐行人不明觀、還、淨叁門在修行層次上的區別,所以最後重又申明其義。
衆生即衆緣所生,修觀之時,知禅定乃五蘊之衆生和合而有,此有不真故即性空,如能如此觀禅定中的衆生當體即空,就是觀門中的觀義。
衆生雖已空了,但能觀之法仍執爲實有,此實有之見乃是執筏而不登彼岸,故用法之後則應舍法,舍法之法,唯在反觀能觀的心本空,更無實法可得,如此觀者即是返本還源之要訣,即還門修習之旨。
雖已見道,若滯於本體,住於此見,仍不平等,於諸法上難免不落執礙,故以此見性之力而觀平等之空,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分別執著,不生相對之見,不落有爲之修,只是依此淨見而隨緣應付,不再被境所轉,如此觀照分明,不受六塵所惑,平等無住,即是淨門的無修真修之妙旨。
複次,空叁昧相應,故名爲觀;無相叁昧相應,故名爲還;無作叁昧相應,故名爲淨。
再從另一層來說,如果行者在修法時能觀諸法因緣生,無我我所有,離禅定中我能入禅定及禅定之境爲我所入等之執,如能與此相應,即爲入空叁昧之門。
如能離能觀所觀的相對,離之又離,還入無相的本源,則便是進入無相叁昧之門,假使依無作妙行,清淨無著,任運開發妙用,則是進入無作叁昧之門的淨德。
複次,一切外觀爲名觀,一切內觀名爲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爲淨。
再進一步結歸觀、還、淨的意義:一切有待於因緣相對而生起觀想的均是外觀,而此外觀便是觀門所攝。
離因緣分別,離心觀之妄,直觀心源,還歸本性的無緣之觀,屬於內觀之法;如此觀修便是還門所攝。
觀非內亦非外,超情離見,絕諸對待,如此妙觀稱性之用是爲淨門所攝。
故先尼梵志言:非內觀故得是智慧,非外觀故得是智慧,非內外觀故得是智慧,亦不無觀故得是智慧也。
這是智者大師於最後舉出先尼梵志的領悟而闡明無漏真觀的意義。
先尼漢譯爲勝年,原是印度外道,後在楞嚴、涅槃等法會上受佛教化而成菩薩。先尼梵志所言的觀智乃是不住內、不住外,也不住於內外與無觀的真妙之觀。因此,若住外觀則分別對待不忘;若住內觀則二邊之見難泯;只有非內非外,一切平等無住之觀,方合妙觀,如此妙觀不是凡夫的無觀,亦不是有爲的執著之修,乃是即有即無、非空非有的平等不二之觀。以此妙觀,便是直顯本性之妙用,速證無上的智慧勝果,故得是智慧,方是佛法中最珍貴的法寶!
以上已略述六妙門的基本修習之法,行者如能依次進修,則雖無善知識面授, 亦能獲得利益。但如於六法之中,修至某處而難以進步之時,則應進修以下第四講中的隨便宜六妙門,以利善巧應用,安心進道。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叁講 次第相生的六妙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