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於虚寂心境上而长久不变,就能证人各层次的禅定。因为凝心止法是不依身体、不依气息、不生观念的自然修法,所以一定要在随的证相上方能相应,否则心念粗浮,无法体验虚寂,心也就无所栖止,更不可能凝心不动了。
修止法的有关注意事项:
一、证得随的证相而开始稳定地修止法时,应该摒弃一切人事、学问等各种缘务,最好能住於清净的环境而闲居用功。如此修止方能顺利进步。
二、修止过程中不应加修其他诸法,应随顺於止门的境相而一心修习。
三、修止中如出现内外干扰,失去虚寂的境相时,应藉随息法作摄心调和的方便,使之重新进入虚寂之境。
四、修止法每日的次数宜多些,如三至四次,但不可贪图坐中禅味,也不应追求时间的长久,应随顺於心行的惯性。
五、在凝心过程中,并非妄想全消,但心的主体觉受仍应是虚寂。对於种子的流现,应一任随之,不加制止,或对於干扰心相虚寂的妄心妄境,采取适当地制止不动,使重归於凝心虚寂之境。
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
从修凝心虚寂而入於禅定的证止境相,当在凝心静坐时,忽然觉得身心从虚寂中消灭殆尽,进入不见有内在「我」的存在与外界空间的境相,内与外都失去了相依的妄知妄觉状态,唯随禅定的定法与触而摄持於心,任运不动。
证止的境相即是从未到地定,泯然一转,而进入初禅的禅态,又经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之故,即可渐次增进而入二禅及四禅之境。但初入禅定者因无经验,故应善巧调适保护,使令久久不失,不断增进定力,并在禅定中或出定之後,还应做如下的观察,方能顺利进入观门。
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习禅者证入禅时,就应及时地做这样的观察:现在我所证的事三昧之境,虽然住在这种禅态中,是如此的无为与寂静,其禅心既安稳又快乐。但是,假如以此为真实而住滞其中,执受於禅乐,这便与外道无异。由於没有智慧的方便策发以转惑成真,而只是伏惑不前,那么,就不能够破生死的因果而成解脱的圣道了。
明了禅定与智慧的伏断差异之後,还应再做如此的观察:现在我证的禅定,并非自性本然的大定,所以「皆属因缘」之法,即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入的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禅定现象,故是虚诳而不真实的,这种依赖微细的精神与物质二重交互条件而形成的禅态,而我现在不知不觉地耽著其中的虚妄之乐,既不见其因缘所生的道理,也不知觉察耽著的过失。所以应当谛观其虚妄之法而明照不谬,方能脱其执碍而成胜妙之观。
前面第一层的观察,是就定慧的功能而辨其作用,阐明执禅定不起观修绝不可能了脱生死的道理。而第二层的反思,则是就禅定本身的因缘虚诳性,而显无可住的真谛,是从根本上打破对禅定执著的观察法。
作了以上二层的观察後,就再也不住著於止境,而藉惮定的寂静无为起微妙的观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证入禅定者,通过如上的观察,旨在打破对禅定耽著与爱味,并不是破坏禅定重人散心地。因此,虽不住著於禅定,同时也应注意善巧地保护禅定,使久久不失。只有在坚固不坏的禅定上,妙观才有力量,才能产生真正的破惑作用。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
从禅定心中,进入了修观的历程。这个历程需要随各人的根性学习有关的理论,因为借理照事,方能破障惑、显真明。从修观中所开显的有漏慧与所证的境
相,都是切身的体验。因此,这一步才可以说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转折点。
修观者,於定心中以慧分别,观於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
这里的基本观法是属於天台宗中的析空观,是人观的初门,三乘行人均以此观而破折妄惑,悟人真理。
修习此观者,先依法入定,然後在禅定心中以观慧去分别现前之境。即最初是观於微细的出入息相,犹如空中的风一样,虽然出出入入,但了无能受之我与所受之法。次观身体的皮肉筋骨等三十六物:㈠、外相: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㈡、身器: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㈢、内含:肝、胆、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观这身体中的三十六物,犹如芭蕉一样,中空不实,均是虚妄的和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体」。
经过了以上的气相与身相的析空观之後,再进一层观现前的第六意识,此心识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无常变幻,如求刹那间的停止不动都了不可得,故当体亦即如空不实。
由息、身、心的慧观明照,进一层观析「我」或「人」均是五蕴:色一四大之身)、受、想、行、识的假和合,其中根本没有一个「我」的主体,从而完成了四念处的慧观,了悟身、受、心、法,皆无自性的真理,破除了对於身、受、心、法的妄以为实有的迷执,因此,超越了凡夫与外道的知见,为进一步修证圣道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既已了悟一切皆空,因缘妄起,则即「不得人法」,「人法」不可得时,禅定又依赖甚么而生
由是体此禅定本来空寂,了不可得。正在了不可得时,顿超禅定之缚,而人空灵无寄之境(未见道前的空观觉受),於是观境开明,善根现前,破除惑障、智慧便随之而流现。
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循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
在禅定心中修习慧观,久久自得观相现前,即入证观之境,当习禅者依修观之法而观时,由破妄执而使心身进人空灵无寄之故,忽觉呼吸遍布於似有似无的全身毛孔而入,内视的心眼渐得击发明照,洞彻无阻隔地见到了身内的三十六物,以及分布在各部位的微细虫户,内外的不净秽浊之相,也历历在前。从而证见了身、受、心、法的刹那变易,了无自性的种种现前境相。於是正在如此慧观分明之际,内心既悲过去的迷妄颠倒,又庆喜现在的真实了知,於是得证了四念处的出世解脱的智慧,破除了四颠倒的妄见。如此所证的有漏智慧,是为修证所入的证相。由四念处的证慧所破的四颠倒妄见是为:
一、证见了身不净相而彻底破除了身净的贪想与染污。
二、证见了所受诸法皆苦,从而破除了所受是乐的实有妄执。
三、证见了心识无常,刹那不住,从而破除了心识是常的妄见。
四、证见了五蕴无我,其体本空的真理,从而破除了实有我体的妄执。
证见了四念处的观慧时,就具备了相似的智慧。在这智慧的基础上进修妙道,方不落偏邪而易於证人见道。
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由观所成就的景象既已显现在前,虽然藉此观相可破四颠倒而得四念处的相似智慧,但毕竟是因境生心,如果将心念时常缘虑於所观的境界上,进行无休止的破折,那么,如此相对於心境的破折,心念就形成了生灭流动的不安之相。因此,如果明白道性常住不动的道理,就应在此刻觉知相对的心念生灭流动,并非真实之道,所以舍弃相对之观,而进一层修消泯心境相对而入道性的还门反究工夫。
还有亦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
还的修习是反究此心境无生的根源;证还则是契人道性而明见不动。
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
为从非观心生
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
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
修习还门的方法是建立在:既然已了知能观的观是从心念而生,如果以此能观之心去破折妄境而生慧解,如此观心生观境,观境又生观心,生灭相对,流转无穷,这样的修习,常处生灭门头,无法神会体悟这无生的本源之性。所以开始修还门时,就应当离开观境的变化生灭,反观这能观之心,究竟是从甚么地方产生出来的:
是从观心生观心呢
还是从非观心生观心呢
如此反究推理,层层深入,愈体愈微,愈体愈妙。譬如说:若是此能观心是从本有的观心所产生,那么,就是说原本是具有此能观之心的,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又不是如此,为甚么呢
因为在修习数、随、止的三法门中,并没有能观心的破折功能的产生。
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
为不灭生
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
推究了观心生後,第二步则推究不观心的反照。假设此能观之心从不观之心而生,那么,此「不观之心」究竟是从灭而生呢
还是从不灭而生
如果说是从不灭而生,那么:有一个不灭之心,又有一个能观之心,就形成二心相并的谬误。假使说是从已灭之心而生,那么,已灭之心已失去缘虑的作用,是不可能生起能观之心的。
如此说来,能观之心从「不观之心」生,也不成立。
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身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
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
第三层是推究亦灭亦不灭来反观此能观之心的不可得。既知不灭心生,观心是二心并,灭生则无能生观,那么,岂有所观境界的存在!正当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空寂之际,即体入了本性无生之道,因此是:「还源之要。」
由反观观心而消融能所的对待,趋人本源而见道,就是还门的修习过程。
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
由於境智双亡,刹那间便与道相应。由此相应的力用而击发了本具的智慧。因为有此本具的…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三讲 次第相生的六妙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