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叁講 次第相生的六妙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於虛寂心境上而長久不變,就能證人各層次的禅定。因爲凝心止法是不依身體、不依氣息、不生觀念的自然修法,所以一定要在隨的證相上方能相應,否則心念粗浮,無法體驗虛寂,心也就無所棲止,更不可能凝心不動了。

  修止法的有關注意事項:

  一、證得隨的證相而開始穩定地修止法時,應該摒棄一切人事、學問等各種緣務,最好能住於清淨的環境而閑居用功。如此修止方能順利進步。

  二、修止過程中不應加修其他諸法,應隨順於止門的境相而一心修習。

  叁、修止中如出現內外幹擾,失去虛寂的境相時,應藉隨息法作攝心調和的方便,使之重新進入虛寂之境。

  四、修止法每日的次數宜多些,如叁至四次,但不可貪圖坐中禅味,也不應追求時間的長久,應隨順於心行的慣性。

  五、在凝心過程中,並非妄想全消,但心的主體覺受仍應是虛寂。對於種子的流現,應一任隨之,不加製止,或對於幹擾心相虛寂的妄心妄境,采取適當地製止不動,使重歸於凝心虛寂之境。

  證止者,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

  從修凝心虛寂而入於禅定的證止境相,當在凝心靜坐時,忽然覺得身心從虛寂中消滅殆盡,進入不見有內在「我」的存在與外界空間的境相,內與外都失去了相依的妄知妄覺狀態,唯隨禅定的定法與觸而攝持於心,任運不動。

  證止的境相即是從未到地定,泯然一轉,而進入初禅的禅態,又經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之故,即可漸次增進而入二禅及四禅之境。但初入禅定者因無經驗,故應善巧調適保護,使令久久不失,不斷增進定力,並在禅定中或出定之後,還應做如下的觀察,方能順利進入觀門。

  行者是時,即作是念:今此叁昧,雖複無爲寂靜,安隱快樂,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複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屬因緣,陰界入法,和合而有,虛诳不實,我今不見不覺,應須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觀分別。

  習禅者證入禅時,就應及時地做這樣的觀察:現在我所證的事叁昧之境,雖然住在這種禅態中,是如此的無爲與寂靜,其禅心既安穩又快樂。但是,假如以此爲真實而住滯其中,執受於禅樂,這便與外道無異。由於沒有智慧的方便策發以轉惑成真,而只是伏惑不前,那麼,就不能夠破生死的因果而成解脫的聖道了。

  明了禅定與智慧的伏斷差異之後,還應再做如此的觀察:現在我證的禅定,並非自性本然的大定,所以「皆屬因緣」之法,即是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的因緣和合所産生的禅定現象,故是虛诳而不真實的,這種依賴微細的精神與物質二重交互條件而形成的禅態,而我現在不知不覺地耽著其中的虛妄之樂,既不見其因緣所生的道理,也不知覺察耽著的過失。所以應當谛觀其虛妄之法而明照不謬,方能脫其執礙而成勝妙之觀。

  前面第一層的觀察,是就定慧的功能而辨其作用,闡明執禅定不起觀修絕不可能了脫生死的道理。而第二層的反思,則是就禅定本身的因緣虛诳性,而顯無可住的真谛,是從根本上打破對禅定執著的觀察法。

  作了以上二層的觀察後,就再也不住著於止境,而藉憚定的寂靜無爲起微妙的觀照。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證入禅定者,通過如上的觀察,旨在打破對禅定耽著與愛味,並不是破壞禅定重人散心地。因此,雖不住著於禅定,同時也應注意善巧地保護禅定,使久久不失。只有在堅固不壞的禅定上,妙觀才有力量,才能産生真正的破惑作用。

  觀亦有二:一者修觀,二者證觀。

  從禅定心中,進入了修觀的曆程。這個曆程需要隨各人的根性學習有關的理論,因爲借理照事,方能破障惑、顯真明。從修觀中所開顯的有漏慧與所證的境

  相,都是切身的體驗。因此,這一步才可以說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轉折點。

  修觀者,於定心中以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叁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刹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這裏的基本觀法是屬於天臺宗中的析空觀,是人觀的初門,叁乘行人均以此觀而破折妄惑,悟人真理。

  修習此觀者,先依法入定,然後在禅定心中以觀慧去分別現前之境。即最初是觀於微細的出入息相,猶如空中的風一樣,雖然出出入入,但了無能受之我與所受之法。次觀身體的皮肉筋骨等叁十六物:㈠、外相: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溺、垢、汗;㈡、身器: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㈢、內含:肝、膽、胃、脾、腎、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觀這身體中的叁十六物,猶如芭蕉一樣,中空不實,均是虛妄的和合,沒有一個不變的「我體」。

  經過了以上的氣相與身相的析空觀之後,再進一層觀現前的第六意識,此心識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無常變幻,如求刹那間的停止不動都了不可得,故當體亦即如空不實。

  由息、身、心的慧觀明照,進一層觀析「我」或「人」均是五蘊:色一四大之身)、受、想、行、識的假和合,其中根本沒有一個「我」的主體,從而完成了四念處的慧觀,了悟身、受、心、法,皆無自性的真理,破除了對於身、受、心、法的妄以爲實有的迷執,因此,超越了凡夫與外道的知見,爲進一步修證聖道打下了關鍵的基礎。

  既已了悟一切皆空,因緣妄起,則即「不得人法」,「人法」不可得時,禅定又依賴甚麼而生

  由是體此禅定本來空寂,了不可得。正在了不可得時,頓超禅定之縛,而人空靈無寄之境(未見道前的空觀覺受),於是觀境開明,善根現前,破除惑障、智慧便隨之而流現。

  證觀者,如是觀時,覺息出入循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叁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刹那變易。心生悲喜,得四念處,破四顛倒,是名證觀。

  在禅定心中修習慧觀,久久自得觀相現前,即入證觀之境,當習禅者依修觀之法而觀時,由破妄執而使心身進人空靈無寄之故,忽覺呼吸遍布於似有似無的全身毛孔而入,內視的心眼漸得擊發明照,洞徹無阻隔地見到了身內的叁十六物,以及分布在各部位的微細蟲戶,內外的不淨穢濁之相,也曆曆在前。從而證見了身、受、心、法的刹那變易,了無自性的種種現前境相。於是正在如此慧觀分明之際,內心既悲過去的迷妄顛倒,又慶喜現在的真實了知,於是得證了四念處的出世解脫的智慧,破除了四顛倒的妄見。如此所證的有漏智慧,是爲修證所入的證相。由四念處的證慧所破的四顛倒妄見是爲:

  一、證見了身不淨相而徹底破除了身淨的貪想與染汙。

  二、證見了所受諸法皆苦,從而破除了所受是樂的實有妄執。

  叁、證見了心識無常,刹那不住,從而破除了心識是常的妄見。

  四、證見了五蘊無我,其體本空的真理,從而破除了實有我體的妄執。

  證見了四念處的觀慧時,就具備了相似的智慧。在這智慧的基礎上進修妙道,方不落偏邪而易於證人見道。

  觀相既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折,覺念流動,非真實道,爾時應當舍觀修還。

  由觀所成就的景象既已顯現在前,雖然藉此觀相可破四顛倒而得四念處的相似智慧,但畢竟是因境生心,如果將心念時常緣慮於所觀的境界上,進行無休止的破折,那麼,如此相對於心境的破折,心念就形成了生滅流動的不安之相。因此,如果明白道性常住不動的道理,就應在此刻覺知相對的心念生滅流動,並非真實之道,所以舍棄相對之觀,而進一層修消泯心境相對而入道性的還門反究工夫。

  還有亦二:一者修還,二者證還。

  還的修習是反究此心境無生的根源;證還則是契人道性而明見不動。

  修還者,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爲從觀心生

  爲從非觀心生

  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

  數、隨、止等叁法中未有即觀故。

  修習還門的方法是建立在:既然已了知能觀的觀是從心念而生,如果以此能觀之心去破折妄境而生慧解,如此觀心生觀境,觀境又生觀心,生滅相對,流轉無窮,這樣的修習,常處生滅門頭,無法神會體悟這無生的本源之性。所以開始修還門時,就應當離開觀境的變化生滅,反觀這能觀之心,究竟是從甚麼地方産生出來的:

  是從觀心生觀心呢

  還是從非觀心生觀心呢

  

  如此反究推理,層層深入,愈體愈微,愈體愈妙。譬如說:若是此能觀心是從本有的觀心所産生,那麼,就是說原本是具有此能觀之心的,但現在的實際情況又不是如此,爲甚麼呢

  因爲在修習數、隨、止的叁法門中,並沒有能觀心的破折功能的産生。

  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爲滅生

  爲不滅生

  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

  推究了觀心生後,第二步則推究不觀心的反照。假設此能觀之心從不觀之心而生,那麼,此「不觀之心」究竟是從滅而生呢

  還是從不滅而生

  如果說是從不滅而生,那麼:有一個不滅之心,又有一個能觀之心,就形成二心相並的謬誤。假使說是從已滅之心而生,那麼,已滅之心已失去緣慮的作用,是不可能生起能觀之心的。

  如此說來,能觀之心從「不觀之心」生,也不成立。

  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身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

  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第叁層是推究亦滅亦不滅來反觀此能觀之心的不可得。既知不滅心生,觀心是二心並,滅生則無能生觀,那麼,豈有所觀境界的存在!正當能觀之智與所觀之境空寂之際,即體入了本性無生之道,因此是:「還源之要。」

  由反觀觀心而消融能所的對待,趨人本源而見道,就是還門的修習過程。

  證還相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折,反本還源,是名證還。

  由於境智雙亡,刹那間便與道相應。由此相應的力用而擊發了本具的智慧。因爲有此本具的…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叁講 次第相生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