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次第相生的六妙门
这一讲,主要是阐释六妙门的最基本的修习方法,习禅者如进入此段法门的修习,就应暂摒一切缘务与知解,一心一意地在平实中修持,方能与之相应,但如遇到障碍,无法进步,则可继续学修以下各讲的法门,以求突破。
以下依智者大师原作进行阐释。
初心学禅之人,如依顿法而修,则因心粗盖重,慧观难起。所以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行法开始,随著心地的转变,再顺法而进,就可以得到入道的方便利益。次第相生,就是从浅至深,逐渐证入的次第禅法,它的每一个次第都能从前生後,步步升高的方便易修之法。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
在阐释了前面概述部分之後,顺著行人的求道行法之心,接著就得阐释最基本的修持法了。此基本之法将六妙门的数、随、止、观、还、净的六门,又分为修与证的二大过程,从修到证,又从证到修,於是形成了十二个修证之门。以此十二门的次第相生的法妙,引导行人悟证菩提大道,趋入涅槃之果。
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
为甚么习禅者在初用功时要用次第相生的方便法门呢
古德讲,修道是顿中之渐,证道为渐中之顿。因为人的根器不同,於无上大道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先依法次第而行,逐渐开发,然後才有豁然顿悟顿证的时节。另外,法本无深浅,深浅在於行人的心量与智慧,因此,如发大心、具大智慧修此浅法,浅法也即成为深妙;而如果心量狭窄,智慧漏劣,虽修大法,而此大法也即变为浅小,不能启其大用。初心入道需要阶梯,而此次第相生六妙法门,正是初心行人的最平实的入道之阶梯。
假如一个初心修禅者,他的心境属於欲界层次中的散心地或近住、细住,欲界定的任何一个层次,那么,如果依此最底层次的基础,开始修习此次第相生六妙门,而且於次第行法中,能够善巧而行,不相乖违与执滞,那么当他次第修到第六层妙门而获得净心成就时,就能开发三乘的无漏圣果,又何况在次第六妙门中,并能具足诸禅三昧的无量功能呢!
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
如数有二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
就次第相生的最基本的行持功能来讲,与前面所阐释的六妙门的对摄功能就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差异究竟在那里呢
譬如在第一门的数息法门里,就把它分为二个程序来修习,即习禅者第一步先依数息法的基本行法,开始练习用功,摄心依息而数,当达到了符合於数门的证相时,就进入了第二步的证数,也就完成了数门的练习,可以转入到随门的练习了。
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
修禅者通过预修期的各种善巧方法,把呼吸调适到平和的禅态气息,既不涩也不滑。不涩就是呼吸时没有声音,不结滞与粗短;不滑就是达到了气息的深沈细匀。当调到出入绵绵,若有若无之时,便可在安详的息相之中慢慢记数,从一至十,将心念收摄在数上,不使它奔驰散逸。这一过程就是修数息的方法。
具体的修数方法,可参阅第一章中的《六妙门修法》,但有以下数点仍须注意:
一、不必过於强调息相的状态,只要能安心於呼吸,进行记数,即能逐渐由粗入细,由散心入定心。
二、修数息法是最简单的基本法,因此,不可在法上生玄妙想,应一心数息,无法无我。
三、在修数息过程中如出现一些障碍,一是在认识上转化对障碍的执实之见;二是不管障碍状态,只是照旧一心数息;三是暂时转行其他相应的对治方法。如果依此三法仍不能消除障碍,则应请善知识指导方可排除。
四、修数息时的注意力,七分在记数的数字上,三分在呼吸上,呼吸的感觉应以鼻端为门户,而不可注意身体的各部分,因此,心念以数为重,以息为轻,以身体及周围一切为空无。
五、修数的妙义,就在於修数之时应忘掉修的主观意识的执著,即是当进行中善的记数时,同时也即放下了一切的观念作用,无为无著,唯以明了之心而记数不忘,由此可随无著之心而恒顺於数的变化,如此方能做到真正地摄心归一,而且不易产生偏差与障碍。
六、由於宿习的不同,如果在修数时发生一些心身的变化,一旦感觉之後,应立刻停止忆想分别,不管它的变化,唯摄心在数,如此方能超越宿习的一切障碍。
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修数息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进入了证数的境界。那么,证数所进入的证相是怎样呢
当在修数息功行时,觉得这个正在用功之心,能够毫不费力地听任其数从一至十的运转,既不加注意,也不须勉强摄心在数,而是心念与数法的融合无间。
也就是说,当数息法练习到某一时节,数息已成惯性作用,根本不用心思去记数,便能很自然地随著呼吸推进数的记录,所以说:“不加功力”。
到了此时,心念与息相的体验渐渐加深,心的觉受与息的出入更加明朗,由於心念觉受於息相的虚微,便导入於寂静的心念,於是心相也渐趋微细。心息的虚微相依所产生的寂静轻安觉受中,便感到横在此中的记数实在是一种干扰,是粗心的所缘,於是自然而然地欲放弃记数的负担。到了这一阶段,习禅者就应当不再顾恋数息而应转入进一层的随门修法之中。
习禅者修到证数时,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初得证数时,有五种可能:一是较偶然;二是不稳定;三是住时不长久;四是易受环境及事缘的干扰;五是知见生碍。对於这五种现象,应一概不去理会,只是依数息法而修。同时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干扰,不劳心神。
二、当住於证数境相达半小时以上,且较为稳定时,也应先修数法,当进入证数境相时,且依随息法而修,逐渐培养随息法的任运之力。
三、证数安住到後期时,入座之後很快便进入证数之相,而且住时很久亦无变易,到此时便可完全舍去数法功行,悉依随门而修。
四、证数境相所产生的觉受虽较前为细,但仍是六妙门中的初浅境相,如果执此觉受而不知诸受皆妄,则必自成挂碍,导致退转。
五、在证数阶段如出现各种障碍,可以兼修持咒等对治法门而转化之。如在认识上有所执滞,亦应学习有关理论而化导之。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
放弃了数息法後,由证数的体验而自然地趋人随门的修习。由修随法而达到恬然凝静的境界,即进入了随的证相。
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修随息的方法是当弃舍了前面所修的数法之後,一心一意地随顺微细的出入息,不管其他一切生灭变化,唯将此心摄收在息相而不断地以意缘虑。每一息的出入、长短等相,都应了知无谬,心心依住於息缘,毫无分散飘逸之意,如此随顺之绵绵之息而进行摄心的练习,就是修随息的方法。
习禅者修随息法门时,应注意以下数点:
一、修随息时容易产生昏沈与无记,此时应加强对出入息的觉受,分明於息相,严重者可微开眼视鼻端。
二、在修随息过程中容易产生舒畅之感。如果是初入随门的不妨略住此觉受,但不可长久地住於此受,否则便会退转下地,不能证入禅定。
三、修随门时如出现身心的特殊变化,在了知如幻如化外,亦可藉咒力而超越其竟。
修随息法到一定程,不仅坐中可以修,并应结合卧式、站式,或散步式,同时在生活中,更应注意息相的平和深细,如此方容易进入证随的境相。
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循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习禅者如果善巧修习随门,就必然地证人随的境相。因为心依息缘,息细则心亦随之而细,又由於心的微细而入安静不乱的境地,灵敏地觉受自然得到开发,在心息身化成一个整体的凝然觉受中,便觉知呼吸的或长、或短不是从鼻孔出入,而是遍布於身体的所有毛孔,而进行出人的呼吸,由此凝然,心息就达到毫不作意的任运相依,此时的自我体验是异常喜乐而凝静。随著心境的不断凝静微细,就觉得有一个随息的心在,仍然是废动,於是生起厌离随息而欲舍的念头。这时的心理感觉就像一个人到了极度疲倦而想立刻睡眠一样,没有兴趣再做其他的事情。到了这一境地的习禅者,应当顺应自然地放弃随门而趋入止门的修习。
证随的有关注意事项:
一、证随境界中的「觉息长短徧身入出」的觉受出现时,不可著意追究是否真的呼吸是从毛孔出入,唯须不管其境相变化。
二、在证随境相中,往往出现「昏定」现象,即妄念与觉受完全消失,头部微低,外界反映全无,但内心并不明了,亦无喜乐之受,经半小时,或一小时,中间无诸梦境,出定之时,全身舒畅,精神充足。习禅者初入此定时,不可误认无记或昏沈,应在出定之时,即於微细心中而起平等无住的直心观照,久久就能渐入明了正定。
_ 三、证入随门之相,也即是修止的开始,所以不必久久执住此境。因为如不入止门,便易生分别执著,时间一长,就会退失。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
止门的第一步修习之法,在天台法门中,属於凝心止的工夫,而第二步的证止的境相,则包括初禅至四禅。
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修止的方法是在证随境相的基础上,自然任运地推进,不必藉其他的修法,只要在证随境相上,停息所有内外的缘虑,不生一切分别意识,不落觉受执著,也不再回顾数息与随息的行法境相,唯凝寂其心,就是修习止门的善巧之法。
凝寂其心的修法是修止门的关键。凝就是集中於微细心相的惯性上而不使其纷动飘飘,亦即聚觉受於一点——虚寂的心灵状态,如果能将心念凝注…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三讲 次第相生的六妙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