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講 次第相生的六妙門
這一講,主要是闡釋六妙門的最基本的修習方法,習禅者如進入此段法門的修習,就應暫摒一切緣務與知解,一心一意地在平實中修持,方能與之相應,但如遇到障礙,無法進步,則可繼續學修以下各講的法門,以求突破。
以下依智者大師原作進行闡釋。
初心學禅之人,如依頓法而修,則因心粗蓋重,慧觀難起。所以必須先從最基本的行法開始,隨著心地的轉變,再順法而進,就可以得到入道的方便利益。次第相生,就是從淺至深,逐漸證入的次第禅法,它的每一個次第都能從前生後,步步升高的方便易修之法。
次釋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者。
在闡釋了前面概述部分之後,順著行人的求道行法之心,接著就得闡釋最基本的修持法了。此基本之法將六妙門的數、隨、止、觀、還、淨的六門,又分爲修與證的二大過程,從修到證,又從證到修,於是形成了十二個修證之門。以此十二門的次第相生的法妙,引導行人悟證菩提大道,趨入涅槃之果。
次第相生,入道之階梯也。若於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淨心成就,即發叁乘無漏,況複具足諸禅叁昧。
爲甚麼習禅者在初用功時要用次第相生的方便法門呢
古德講,修道是頓中之漸,證道爲漸中之頓。因爲人的根器不同,於無上大道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先依法次第而行,逐漸開發,然後才有豁然頓悟頓證的時節。另外,法本無深淺,深淺在於行人的心量與智慧,因此,如發大心、具大智慧修此淺法,淺法也即成爲深妙;而如果心量狹窄,智慧漏劣,雖修大法,而此大法也即變爲淺小,不能啓其大用。初心入道需要階梯,而此次第相生六妙法門,正是初心行人的最平實的入道之階梯。
假如一個初心修禅者,他的心境屬於欲界層次中的散心地或近住、細住,欲界定的任何一個層次,那麼,如果依此最底層次的基礎,開始修習此次第相生六妙門,而且於次第行法中,能夠善巧而行,不相乖違與執滯,那麼當他次第修到第六層妙門而獲得淨心成就時,就能開發叁乘的無漏聖果,又何況在次第六妙門中,並能具足諸禅叁昧的無量功能呢!
此即與前有異,所以者何
如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
就次第相生的最基本的行持功能來講,與前面所闡釋的六妙門的對攝功能就有很大的差異。那麼,差異究竟在那裏呢
譬如在第一門的數息法門裏,就把它分爲二個程序來修習,即習禅者第一步先依數息法的基本行法,開始練習用功,攝心依息而數,當達到了符合於數門的證相時,就進入了第二步的證數,也就完成了數門的練習,可以轉入到隨門的練習了。
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修禅者通過預修期的各種善巧方法,把呼吸調適到平和的禅態氣息,既不澀也不滑。不澀就是呼吸時沒有聲音,不結滯與粗短;不滑就是達到了氣息的深沈細勻。當調到出入綿綿,若有若無之時,便可在安詳的息相之中慢慢記數,從一至十,將心念收攝在數上,不使它奔馳散逸。這一過程就是修數息的方法。
具體的修數方法,可參閱第一章中的《六妙門修法》,但有以下數點仍須注意:
一、不必過於強調息相的狀態,只要能安心於呼吸,進行記數,即能逐漸由粗入細,由散心入定心。
二、修數息法是最簡單的基本法,因此,不可在法上生玄妙想,應一心數息,無法無我。
叁、在修數息過程中如出現一些障礙,一是在認識上轉化對障礙的執實之見;二是不管障礙狀態,只是照舊一心數息;叁是暫時轉行其他相應的對治方法。如果依此叁法仍不能消除障礙,則應請善知識指導方可排除。
四、修數息時的注意力,七分在記數的數字上,叁分在呼吸上,呼吸的感覺應以鼻端爲門戶,而不可注意身體的各部分,因此,心念以數爲重,以息爲輕,以身體及周圍一切爲空無。
五、修數的妙義,就在於修數之時應忘掉修的主觀意識的執著,即是當進行中善的記數時,同時也即放下了一切的觀念作用,無爲無著,唯以明了之心而記數不忘,由此可隨無著之心而恒順於數的變化,如此方能做到真正地攝心歸一,而且不易産生偏差與障礙。
六、由於宿習的不同,如果在修數時發生一些心身的變化,一旦感覺之後,應立刻停止憶想分別,不管它的變化,唯攝心在數,如此方能超越宿習的一切障礙。
證數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
修數息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進入了證數的境界。那麼,證數所進入的證相是怎樣呢
當在修數息功行時,覺得這個正在用功之心,能夠毫不費力地聽任其數從一至十的運轉,既不加注意,也不須勉強攝心在數,而是心念與數法的融合無間。
也就是說,當數息法練習到某一時節,數息已成慣性作用,根本不用心思去記數,便能很自然地隨著呼吸推進數的記錄,所以說:“不加功力”。
到了此時,心念與息相的體驗漸漸加深,心的覺受與息的出入更加明朗,由於心念覺受於息相的虛微,便導入於寂靜的心念,於是心相也漸趨微細。心息的虛微相依所産生的寂靜輕安覺受中,便感到橫在此中的記數實在是一種幹擾,是粗心的所緣,於是自然而然地欲放棄記數的負擔。到了這一階段,習禅者就應當不再顧戀數息而應轉入進一層的隨門修法之中。
習禅者修到證數時,還應注意下列問題:
一、初得證數時,有五種可能:一是較偶然;二是不穩定;叁是住時不長久;四是易受環境及事緣的幹擾;五是知見生礙。對於這五種現象,應一概不去理會,只是依數息法而修。同時盡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幹擾,不勞心神。
二、當住於證數境相達半小時以上,且較爲穩定時,也應先修數法,當進入證數境相時,且依隨息法而修,逐漸培養隨息法的任運之力。
叁、證數安住到後期時,入座之後很快便進入證數之相,而且住時很久亦無變易,到此時便可完全舍去數法功行,悉依隨門而修。
四、證數境相所産生的覺受雖較前爲細,但仍是六妙門中的初淺境相,如果執此覺受而不知諸受皆妄,則必自成挂礙,導致退轉。
五、在證數階段如出現各種障礙,可以兼修持咒等對治法門而轉化之。如在認識上有所執滯,亦應學習有關理論而化導之。
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
放棄了數息法後,由證數的體驗而自然地趨人隨門的修習。由修隨法而達到恬然凝靜的境界,即進入了隨的證相。
修隨者,舍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修隨息的方法是當棄舍了前面所修的數法之後,一心一意地隨順微細的出入息,不管其他一切生滅變化,唯將此心攝收在息相而不斷地以意緣慮。每一息的出入、長短等相,都應了知無謬,心心依住於息緣,毫無分散飄逸之意,如此隨順之綿綿之息而進行攝心的練習,就是修隨息的方法。
習禅者修隨息法門時,應注意以下數點:
一、修隨息時容易産生昏沈與無記,此時應加強對出入息的覺受,分明於息相,嚴重者可微開眼視鼻端。
二、在修隨息過程中容易産生舒暢之感。如果是初入隨門的不妨略住此覺受,但不可長久地住於此受,否則便會退轉下地,不能證入禅定。
叁、修隨門時如出現身心的特殊變化,在了知如幻如化外,亦可藉咒力而超越其竟。
修隨息法到一定程,不僅坐中可以修,並應結合臥式、站式,或散步式,同時在生活中,更應注意息相的平和深細,如此方容易進入證隨的境相。
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循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覺隨爲粗,心厭欲舍,如人疲極欲眠,不樂衆務,爾時行者,應當舍隨修止。
習禅者如果善巧修習隨門,就必然地證人隨的境相。因爲心依息緣,息細則心亦隨之而細,又由於心的微細而入安靜不亂的境地,靈敏地覺受自然得到開發,在心息身化成一個整體的凝然覺受中,便覺知呼吸的或長、或短不是從鼻孔出入,而是遍布於身體的所有毛孔,而進行出人的呼吸,由此凝然,心息就達到毫不作意的任運相依,此時的自我體驗是異常喜樂而凝靜。隨著心境的不斷凝靜微細,就覺得有一個隨息的心在,仍然是廢動,於是生起厭離隨息而欲舍的念頭。這時的心理感覺就像一個人到了極度疲倦而想立刻睡眠一樣,沒有興趣再做其他的事情。到了這一境地的習禅者,應當順應自然地放棄隨門而趨入止門的修習。
證隨的有關注意事項:
一、證隨境界中的「覺息長短徧身入出」的覺受出現時,不可著意追究是否真的呼吸是從毛孔出入,唯須不管其境相變化。
二、在證隨境相中,往往出現「昏定」現象,即妄念與覺受完全消失,頭部微低,外界反映全無,但內心並不明了,亦無喜樂之受,經半小時,或一小時,中間無諸夢境,出定之時,全身舒暢,精神充足。習禅者初入此定時,不可誤認無記或昏沈,應在出定之時,即於微細心中而起平等無住的直心觀照,久久就能漸入明了正定。
_ 叁、證入隨門之相,也即是修止的開始,所以不必久久執住此境。因爲如不入止門,便易生分別執著,時間一長,就會退失。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證止。
止門的第一步修習之法,在天臺法門中,屬於凝心止的工夫,而第二步的證止的境相,則包括初禅至四禅。
修止者,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修止的方法是在證隨境相的基礎上,自然任運地推進,不必藉其他的修法,只要在證隨境相上,停息所有內外的緣慮,不生一切分別意識,不落覺受執著,也不再回顧數息與隨息的行法境相,唯凝寂其心,就是修習止門的善巧之法。
凝寂其心的修法是修止門的關鍵。凝就是集中於微細心相的慣性上而不使其紛動飄飄,亦即聚覺受於一點——虛寂的心靈狀態,如果能將心念凝注…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叁講 次第相生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