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唐仲容: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

  一、本人学习《坛经》的先后经过:

  仲容十六岁失明,以耳代目,听学唯识,昼读夜思,五年不眠,依闻思慧通达其义,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发表,唯于经三大阿僧祗劫乃能成佛之说,心有疑虑;常思人生天地,寿命几何!现生若不开悟,又待何时?“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他生是否能生善趣,能闻佛法,属未知数。因之,对禅宗顿悟成佛之说,生起浓厚兴趣。于是取《六祖坛经》进行修学,反复多次未入堂奥,便自发誓:“此生若不掌握见性顿悟禅法奥秘,宁舍生命。”是后,百倍其功,精究笃行,终至豁然,在学修上竟能取之左右逢其源,继后思古人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所得斯下”的名训,认为六祖依《金刚经》开悟,我应取六祖开悟的教理背景《金刚经》精研细参,随发誓言:“若不于此经钻深、钻透、钻彻底,宁舍生命。”学修未久,竟基本上掌握其精微,曾写《金刚经》赞云:

  “悲智等运,真俗圆融,观空遣相度生中,

  福慧两无穷,法乐重重,佛果攀高峰。”

  复写一绝句云:

  “何是如来真实义,观空遣相度生中,

  自从深解金经后,自觉觉他道日宏。”

  深达《金刚经》奥妙后,即知三世诸佛成佛心要,同时,也于《六祖坛经》有更深入的通达和受用。这时,再将《金刚经》、《坛经》的悟境反观唯识,不禁妙境天开,通达和尝试了如《解深密经》所说“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的妙义和妙味。

  近年在四川省佛学院讲学,今期暑假,省内外善友群集一堂,礼请讲授《六祖坛经》,欢喜允诺。在开讲前复取《坛经》嘱人为我通读,再进行一次重温与精究,深感《六祖坛经》所讲学佛成佛的要法,既直切而又了当,最精微而又平实。学人若能于此宝典精究细读,信解受持,定能用力少而成功大,历时短而见效速,蒙益无量,实难思议!今特写《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一文,以飨举世之学佛者。

  

  二、《坛经》的伟大优点

  《六祖坛经》内容丰富,举其殊胜要义,略有三点,兹特一一显示之如次:

  (1)言下明彻,通用无滞的顿悟见性法:《坛经》序品引五祖教神秀云:“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般若品》六祖自称云:“某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又引《维摩诘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六祖又常教示学人“言下自见”。如是诸言,都是六祖说明见性开悟常在读佛经时或听大善知识讲授诸佛心要时一闻言下豁然,内外明彻,洞达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故称“顿悟”。六祖时常说“道由心悟”。从而一再反对坐禅闭关,义即在此。

  为什么见性的行相都是顿悟呢?因为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是缘生,缘生诸法皆有生住异灭,故称有为法。有为诸法随因缘生、随因缘灭、随因缘变异,自无定性,亦无实体,抓不住,无所得,故《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既都如梦幻,无实体可得,故言语分别都实无对象可施,由斯一知如幻,就自然会理解到无法可说,无法可分别执著,而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故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或出世间,都是本性空寂,如来依此建立“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一乘法。大乘依此一乘法而观而修,即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即时于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无迷执,而能所俱忘,性相一如,即是见性,生清净心,得实相般若,故佛依此立“大乘一实相印”。以故见性的行相必是顿悟,是全由贯通世出世间诸法的空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一相无相之实相所决定,法尔如是,丝毫不由主观所改转。

  顿悟的道理已如上说,顿悟成佛的道理又怎样呢?这是主要指见了性于一切时“内外明彻,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而心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证自性涅槃。故《坛经》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同时应知诸法实相,即是缘生如幻,我法本空的真理,悟此二空真理,于时内不见我,外不见法,打破能所对立,而在理境上就自然展现出整个宇宙与我人融合为一体,这时心如虚空,亦不见空相,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自证得清净无相的法身。此法身是无为功德空理的体现。所谓顿悟成佛即专指见性时当下即证二空真理的涅槃和法身而言。然复应知,证得法身境界的当下,即生实相般若,般若之用,即是觉慧,亦是遍知,有此觉慧和遍知,即与佛无异。只不过初见性时只能自觉觉他,而未达到觉行圆满;在菩提方面只是正等正觉,而未达到无上。但是就其大体来说,有般若即是佛,故《般若经》云:“般若所在之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坛经》亦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往无住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学人更应知道据《解深密》了义经讲成佛有两种解脱:一是“相解脱”,二是“粗重解脱”。在见性时于相而离相,实证我法二空真理,本无生死众苦可怖,亦无常乐涅槃可求,而自然解脱,此谓之“相解脱”。在证得“相解脱”时深达法义,自必“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而广度无边众生。在长期自觉觉他的修持中,自然有福德智慧两种殊胜正行熏习第八阿赖耶识,集积无量善根,也就是无漏净种。无漏净种增一分,赖耶识中本有的染种减一分;无漏净种,增之又增,至于圆满;有漏染种,减之又减,直至消灭。即会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而成就大菩提,这就是“粗重解脱”。学人只要见了性得“相解脱”,广度众生就自然会达到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大转依,而成为觉行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故学佛者必须通达此中所说的真理,而不可对六祖顿悟成佛之说有丝毫怀疑。

  顿悟成佛之说,是六祖一人独有的见解,还是其他佛典中亦多有此类的文句呢?有的。三世诸佛都必须首重见性,而见性形式必须是顿悟,故许多经论中,常有类此的文句。《华严经》云:“以少方便,速证菩提。”《无量义经》佛告大庄严菩萨云:“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无量义法门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瑜伽师地论》云:“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少用功力,得无量善根。”“以少方便,得无量果。”如是等经论所说,都意谓顿悟成佛之义。在六祖依之开悟的《金刚经》亦有类此的同义语,如云:“于当来世颇有众生,闻说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等圣言,亦是说明顿悟本性,即便成佛。

  宇宙万有皆属对待,故《缘起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在大乘行持岂能独有顿悟,而无与之相待的渐修呢?大乘修行坚持中道,故常是顿悟与渐修两相结合,并行不悖。以唯识言,虽主张五位十一地,成佛必经三大阿僧祗劫,但是实质上还是渐中有顿、顿渐结合的中道修持法。因为唯识以法相为依据,法相有自相共相之别。以自相言,宇宙万法皆各有其不同的因缘所生,因缘不同,其所生的法行相业用亦千差万别,必须一一通达其特有的行相业用,进行各种不同的修治,这就必须经过极长的时间,运用较多的精力,才能有较全面而正确的收获,也就是说,修行上有渐修的必然性;但是从诸法的共相上讲,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同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同是无有定性可得,远离分别执著。故从其同有的共相上看,都不外同一性空,了不可得,而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顿见一真空本性,这就说明顿悟的必然性。以唯识言,亦有性相之别,唯识相即诸法相,宇宙之内,品类万殊,一一通达和修治,必须循序渐进,故在修行问题上,主张三大阿僧祗劫的渐修;可是从唯识性来讲,包括识在内的一切诸法,皆从内因缘及分别势力所变现,如梦如幻,有而非真,故在时间上亦无定法可得,《百法明门论》把时间列入不相应行的假法中,正是此义。时间既是假非实,安有长短之可言?故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之说,是就唯识相而言;若就唯识性讲,则是所谓三大阿僧祗劫,即非三大阿僧祗劫,是名三大阿僧祗劫,故渐修中有顿悟是必然的。因此,唯识讲修行亦是主张顿悟渐修两相结合的中道,况且唯识祖师无著大士,在其名著《集论》中一再强调“炼根”,认为先由软根炼为中根,再由中根炼为利根,利根即属顿悟,据此,唯识不但不反对顿悟,而且还是非常重视顿悟的。

  那末,《六祖坛经》是不是专讲顿悟,而废渐修呢?不然。因为六祖是传见性法门,圭峰禅师说:“理可顿悟,事必渐修。”诸法自性,本属我法二空的真理,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同一此空理,故一悟一切悟,一空一切空,而自属于顿。同时大乘修行先须自觉,才能觉他,要在长期的自觉觉他中,才能觉行圆满,而证佛果。若不从事顿悟,则不能迅速自觉;不能迅速自觉,则不能善达法义以度他,而学佛无由开步,更不能成就觉行圆满的佛果。因此,在大乘修行中,顿悟见性是重要最重要的部份,关键最关键的环节。以此两点原因,所以六祖在《坛经》中特别强调顿悟的重要性,而加以突出。可是,他虽突出顿悟,而实质上并未截然废除渐修,因为他所本的《金刚经》亦主张速成正觉的人,必须往生多劫积累善根才行,如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六祖本人也非常重视大悲度生,如云:“若识众生,则识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既重视大悲度生,当然就会有渐修在内;并且他在教诫学人见性用功方面也常说“终身坚持,定入圣位”,这也意味着说,顿悟之后也要久久行之,坚持不懈,才能渐入圣位。诸学佛者,莫闻《坛经》专讲顿悟,而不重视顿悟与渐修同时进行的中道,因为一切法皆是在动的基础上…

《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