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要义》总结▪P3

  ..续本文上一页

  什么叫清净心?以一切法皆是心随因缘势力之所变现,是故,一切法即是一心。一切法既从因缘生,既随因缘灭,随因缘变异,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无有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别,更不可执著,故其本性空寂,清净无相,即是清净心。然此清净心主要是其性本净,不是其性本觉。虽其中亦含有菩提种性的事佛性,但是种子也只是般若潜能,而非是般若的现行;一定要待净法的熏习,本有的般若种子才会生起现行,才会有觉照之用。是故,不能说心性本觉,而只能说心性本净。此本性清净之心(心者,摄一切有为法;本性清净心即是指有为法上有其真性之无为法——自性清净、自性涅槃义。)是法尔而有,不待生成;故与新生的清净心(指已得亲证无为真性,菩提种性生起作用,已得般若现行所成就的无漏心)有所不同。

  什么是生清净心?它就是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直言之,就是经中所说的“应生无所住心”。学人在见自心本性时,即生起根本无分别智,亲证诸法实相,是故,又名实相智。生根本智见本性后,法尔自有后得无分别智,此智知一切法虽无实体而幻相宛然,为度济一切众生,知一切相如幻,虽强用语言文字说法利生,而善巧方便,无有执著,是故,又名方便智。学佛者在日常生活中了知诸法性空,不取一切相,自尔外不住境,内不住心,亦不住空,而寂然不动。但又由于心不住空,故于境直往直来,随感随应,当言而言,言了便了;当行而行,行了便了;故又须生其心。当知无所住是根本智之用,生其心是后得智之用,两智结合,其心湛然常寂,而又妙用无边,是为学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清净心。这里所说的生清净心与《维摩诘经》所说的“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是否相违?当知两者互相关联,而只是同中略异。“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即是从理入道。初得根本智时实证诸法空性,在认识上远离迷情颠倒,知离言说分别,而还其一个离言说分别的本来面目,是为“豁然还得本心”。《金刚经》所说的生清净心,主要是在由理入道的基础上进而由行入道。前者但从默然寂照上说;则此主要从活生生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现实生活上说,如果要找一句经语来比拟,《维摩诘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因为“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方便智;“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实相智;两智融合无间,恰恰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由修持所生的清净心。

  怎样生清净心?首须求深达《金刚经》缘起性空思想的大善知识,作画龙点睛的指导。起大悲心,发大誓愿,广度无边众生,并下决心要求在度生的现实生活中迅速见性开悟。认真依如来所说,由闻、思、修为见性入道的方便,精进不懈地修学;切不可抛开圣教,随心所欲无真理依据地胡修妄作!必须如《瑜伽师地论》所说,依于正法、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去行持。更重要的是依《金刚经》所说:“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而由闻是经,深生净信;依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的典范,而生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慧;特别是应根据经中数数宣称“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修持方法而努力行持。

  怎样依闻、思、修进行精勤不懈地修学?当知《金刚经》所谈修持,主要是依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义为理论根据而进行的。除《金刚经》必学之外,还需对其它经论广谈缘起性空的殊胜义理处多加留心学习。对《瑜伽师地》所说,依他起性法如梦幻、水月、镜花、阳焰、谷响等章句;对《大般若经》所说的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等语;对《十二门论》所说:“众因缘生法,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以及《中论》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等颂,进行日夜不懈地反复熟读,展转深思,并在日常生活中真参实悟,降伏烦恼。如是由闻慧随即引起思慧,由思慧随即引起修慧;同时又由修慧印证和提高思慧,由思慧印证和提高闻慧。如是不断往复地从事解行相应、宗说兼通、法印与心印互相辉映的行持,即会使道业日新一日地增长,而达到见性开悟生清净心的地步。其中的实际历程是:初由闻思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环各节,都用我法二空的道理,来观当体即空而不取;同时又需抓住当前现实的因果关系,修自利利他的善法而不舍。以此来进行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锻炼和实习,如是持之以恒,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久久不懈,到达功夫纯熟,炉火纯青之际,即会一下豁然大悟。此是便得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而见诸法空性,生起无漏的实相智;得实相智即会在度众生中随顺如幻之法相,而善巧分别,成就无漏的方便智。由具实相智即会在生活上如如不动而无所住;由有方便智即会在生活动作上语即随答,用即随行,说法度生而生其心。这是真正生起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在生活上的融合运用,也就是生起了真俗圆融、通用无滞的清净心。

  为什么学佛者能在现世生清净心、见性开悟而得入道?因为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空,其中哪有实在的我法?又哪有实在的烦恼业障?既然无有我法及烦恼业障,谁在束缚?谁求解脱?这是最极真实的道理、最极真实的事实!人们不达缘起性空之理,日日夜夜面对这些真相而不觉,从生至死,始终在此中生活,而全不感知。若有人深达和认真实践缘起性空之理,了知一空一切空、万境自如如;对此人生宇宙之实相,自然会豁然大悟而顿觉。古往今来,悟此实相而断障证真、开悟入道者,大有人在。本人在多年来开蒙教人的过程中,因言下开悟而得正见,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以我法二空的道理、用以降伏其烦恼得大受用者已屡见不鲜。以故《金刚经》言:“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而六祖惠能根据此义,及其自身实践,而立“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顿悟成佛说。根据上述的真理,及见性开悟者的事实,以及佛言祖语的圣言量,都充分证明了在现生中迅速见性入道是绝对可能的。但是,学人对此还须如实通达现生见性、顿悟成佛,主要是成就如《证道歌》所说:“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教下称之为见性登地。谓初破分别我法二执,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六识初转妙观察智,七识初转平等性智;生如来家,绍继佛种,故亦可方便说为成佛。根据五种性说,亦可言大乘人,或无上乘人,能依此“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诸佛功德”之妙法修学,当然会现生见性,迅速入道。“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类小根性人,当然不能接受此无上甚深妙法,更谈不上于现生中见性入道。在三乘中有不定种性,若闻是经,善根微薄,虽能信受而不坚,虽能信受而无恒;若闻此迅速入道、顿悟成佛之妙法,亦可以鼓舞其积极性,精进修持,虽不能于现生见性入道,但亦能使之在福德智慧的集积上加快其速度,而缩短其入道的历程。故学人对此慎勿狐疑不信,勿助长自卑感或懈怠放逸的恶习,以至虚度一生,终无所成。

  五、入道后长劫度生圆满佛果

  见性入道之后,菩萨如何修行?当知长劫度生,广积无漏福慧,以圆满佛果为事。诸大乘人始终都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故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金刚经》亦有类似之语,如卷前有:“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卷后有:“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的言句。什么是圆满佛果?《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实”即是真空,指如来彻底破除实我、实法的执著,断除由二执所引生的烦恼、所知二障;“无虚”即是妙有,指如来由断烦恼所知二障所得的大菩提、大涅槃二果。《金刚经》云:“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意思是说,如来具有一切有为、无为真实功德相,也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及大自在、大解脱的涅槃。简而言之,也就是得大转依的圆满佛果。

  怎样才能得大转依,成就圆满的佛果?主要是在度众生中修悲智等运的大士行,特别是见性入道后,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清净心,在广度众生中勤修无漏福德、智慧的净行。由此无漏净法,展转修学,展转熏习,不断增长。无漏净法增一分,则有漏染法减一分,净法增之又增,以至圆满,则染法减之又减,以至于消灭。由是阿赖耶识中净法种完全代替染法种,而阿赖耶识不复存在,由斯转得无垢识与大圆镜智;转得大圆镜智后,有漏五识即转为成所作智;这两智是在佛果位上转。六识转妙观察智和七识转平等性智,则是在学佛的因位上转,故《坛经》有“五八六七果因转”之说。如是四智各有清净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以及各自净识,共二十二法与之相应,故称之为“四智相应心品”。由大圆镜智实证清净法身,现起最极庄严的报身及土,以自受用。由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以度十地菩萨。由妙观察智观察一切法自相、共相,以及一切有情诸根胜劣,说法化众,广施法雨。由成所作智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及二乘有学、无学及人天有情,现丈六身,进行化导;对地狱、饿鬼、旁生三涂现随类化身,进行拔济;如是一切总称之为大菩提。由无漏净业感得清净肉眼,由定慧力成就天眼,由实相智通达法性而有慧眼,由方便智无倒分别法相而有法眼,更由于无漏实相、方便二智和合起用而有真俗圆融的佛眼。总称之为“五眼”。又由无漏智慧力而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六通。此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诸佛既得大菩提的转依,同时自会有生活境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而有转舍有漏生死众苦,转得常、乐、我、净的无住大涅槃。得此两大转依后,就成就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

  

  

《《金刚经要义》总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