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清淨心?以一切法皆是心隨因緣勢力之所變現,是故,一切法即是一心。一切法既從因緣生,既隨因緣滅,隨因緣變異,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無有實體,不可言說,不可分別,更不可執著,故其本性空寂,清淨無相,即是清淨心。然此清淨心主要是其性本淨,不是其性本覺。雖其中亦含有菩提種性的事佛性,但是種子也只是般若潛能,而非是般若的現行;一定要待淨法的熏習,本有的般若種子才會生起現行,才會有覺照之用。是故,不能說心性本覺,而只能說心性本淨。此本性清淨之心(心者,攝一切有爲法;本性清淨心即是指有爲法上有其真性之無爲法——自性清淨、自性涅槃義。)是法爾而有,不待生成;故與新生的清淨心(指已得親證無爲真性,菩提種性生起作用,已得般若現行所成就的無漏心)有所不同。
什麼是生清淨心?它就是經中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直言之,就是經中所說的“應生無所住心”。學人在見自心本性時,即生起根本無分別智,親證諸法實相,是故,又名實相智。生根本智見本性後,法爾自有後得無分別智,此智知一切法雖無實體而幻相宛然,爲度濟一切衆生,知一切相如幻,雖強用語言文字說法利生,而善巧方便,無有執著,是故,又名方便智。學佛者在日常生活中了知諸法性空,不取一切相,自爾外不住境,內不住心,亦不住空,而寂然不動。但又由于心不住空,故于境直往直來,隨感隨應,當言而言,言了便了;當行而行,行了便了;故又須生其心。當知無所住是根本智之用,生其心是後得智之用,兩智結合,其心湛然常寂,而又妙用無邊,是爲學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口、意叁業清淨的清淨心。這裏所說的生清淨心與《維摩诘經》所說的“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是否相違?當知兩者互相關聯,而只是同中略異。“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即是從理入道。初得根本智時實證諸法空性,在認識上遠離迷情顛倒,知離言說分別,而還其一個離言說分別的本來面目,是爲“豁然還得本心”。《金剛經》所說的生清淨心,主要是在由理入道的基礎上進而由行入道。前者但從默然寂照上說;則此主要從活生生的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現實生活上說,如果要找一句經語來比擬,《維摩诘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因爲“能善分別諸法相”就是方便智;“于第一義而不動”就是實相智;兩智融合無間,恰恰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由修持所生的清淨心。
怎樣生清淨心?首須求深達《金剛經》緣起性空思想的大善知識,作畫龍點睛的指導。起大悲心,發大誓願,廣度無邊衆生,並下決心要求在度生的現實生活中迅速見性開悟。認真依如來所說,由聞、思、修爲見性入道的方便,精進不懈地修學;切不可抛開聖教,隨心所欲無真理依據地胡修妄作!必須如《瑜伽師地論》所說,依于正法、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去行持。更重要的是依《金剛經》所說:“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而由聞是經,深生淨信;依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的典範,而生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思慧;特別是應根據經中數數宣稱“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的修持方法而努力行持。
怎樣依聞、思、修進行精勤不懈地修學?當知《金剛經》所談修持,主要是依有爲法的緣起性空義爲理論根據而進行的。除《金剛經》必學之外,還需對其它經論廣談緣起性空的殊勝義理處多加留心學習。對《瑜伽師地》所說,依他起性法如夢幻、水月、鏡花、陽焰、谷響等章句;對《大般若經》所說的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等語;對《十二門論》所說:“衆因緣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以及《中論》所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等頌,進行日夜不懈地反複熟讀,展轉深思,並在日常生活中真參實悟,降伏煩惱。如是由聞慧隨即引起思慧,由思慧隨即引起修慧;同時又由修慧印證和提高思慧,由思慧印證和提高聞慧。如是不斷往複地從事解行相應、宗說兼通、法印與心印互相輝映的行持,即會使道業日新一日地增長,而達到見性開悟生清淨心的地步。其中的實際曆程是:初由聞思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環各節,都用我法二空的道理,來觀當體即空而不取;同時又需抓住當前現實的因果關系,修自利利他的善法而不舍。以此來進行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鍛煉和實習,如是持之以恒,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久久不懈,到達功夫純熟,爐火純青之際,即會一下豁然大悟。此是便得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而見諸法空性,生起無漏的實相智;得實相智即會在度衆生中隨順如幻之法相,而善巧分別,成就無漏的方便智。由具實相智即會在生活上如如不動而無所住;由有方便智即會在生活動作上語即隨答,用即隨行,說法度生而生其心。這是真正生起根本、後得二無分別智在生活上的融合運用,也就是生起了真俗圓融、通用無滯的清淨心。
爲什麼學佛者能在現世生清淨心、見性開悟而得入道?因爲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空,其中哪有實在的我法?又哪有實在的煩惱業障?既然無有我法及煩惱業障,誰在束縛?誰求解脫?這是最極真實的道理、最極真實的事實!人們不達緣起性空之理,日日夜夜面對這些真相而不覺,從生至死,始終在此中生活,而全不感知。若有人深達和認真實踐緣起性空之理,了知一空一切空、萬境自如如;對此人生宇宙之實相,自然會豁然大悟而頓覺。古往今來,悟此實相而斷障證真、開悟入道者,大有人在。本人在多年來開蒙教人的過程中,因言下開悟而得正見,在實際生活中能堅持以我法二空的道理、用以降伏其煩惱得大受用者已屢見不鮮。以故《金剛經》言:“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而六祖惠能根據此義,及其自身實踐,而立“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的頓悟成佛說。根據上述的真理,及見性開悟者的事實,以及佛言祖語的聖言量,都充分證明了在現生中迅速見性入道是絕對可能的。但是,學人對此還須如實通達現生見性、頓悟成佛,主要是成就如《證道歌》所說:“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在教下稱之爲見性登地。謂初破分別我法二執,斷分別煩惱所知二障;六識初轉妙觀察智,七識初轉平等性智;生如來家,紹繼佛種,故亦可方便說爲成佛。根據五種性說,亦可言大乘人,或無上乘人,能依此“以少方便,疾得一切諸佛功德”之妙法修學,當然會現生見性,迅速入道。“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此類小根性人,當然不能接受此無上甚深妙法,更談不上于現生中見性入道。在叁乘中有不定種性,若聞是經,善根微薄,雖能信受而不堅,雖能信受而無恒;若聞此迅速入道、頓悟成佛之妙法,亦可以鼓舞其積極性,精進修持,雖不能于現生見性入道,但亦能使之在福德智慧的集積上加快其速度,而縮短其入道的曆程。故學人對此慎勿狐疑不信,勿助長自卑感或懈怠放逸的惡習,以至虛度一生,終無所成。
五、入道後長劫度生圓滿佛果
見性入道之後,菩薩如何修行?當知長劫度生,廣積無漏福慧,以圓滿佛果爲事。諸大乘人始終都是大慈大悲廣度衆生的,故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金剛經》亦有類似之語,如卷前有:“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卷後有:“我應滅度一切衆生……”的言句。什麼是圓滿佛果?《金剛經》雲:“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即是真空,指如來徹底破除實我、實法的執著,斷除由二執所引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無虛”即是妙有,指如來由斷煩惱所知二障所得的大菩提、大涅槃二果。《金剛經》雲:“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意思是說,如來具有一切有爲、無爲真實功德相,也就是叁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及大自在、大解脫的涅槃。簡而言之,也就是得大轉依的圓滿佛果。
怎樣才能得大轉依,成就圓滿的佛果?主要是在度衆生中修悲智等運的大士行,特別是見性入道後,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清淨心,在廣度衆生中勤修無漏福德、智慧的淨行。由此無漏淨法,展轉修學,展轉熏習,不斷增長。無漏淨法增一分,則有漏染法減一分,淨法增之又增,以至圓滿,則染法減之又減,以至于消滅。由是阿賴耶識中淨法種完全代替染法種,而阿賴耶識不複存在,由斯轉得無垢識與大圓鏡智;轉得大圓鏡智後,有漏五識即轉爲成所作智;這兩智是在佛果位上轉。六識轉妙觀察智和七識轉平等性智,則是在學佛的因位上轉,故《壇經》有“五八六七果因轉”之說。如是四智各有清淨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以及各自淨識,共二十二法與之相應,故稱之爲“四智相應心品”。由大圓鏡智實證清淨法身,現起最極莊嚴的報身及土,以自受用。由平等性智現他受用身土,以度十地菩薩。由妙觀察智觀察一切法自相、共相,以及一切有情諸根勝劣,說法化衆,廣施法雨。由成所作智對地前加行位菩薩現千丈大身,而爲說法;對資糧位菩薩及二乘有學、無學及人天有情,現丈六身,進行化導;對地獄、餓鬼、旁生叁塗現隨類化身,進行拔濟;如是一切總稱之爲大菩提。由無漏淨業感得清淨肉眼,由定慧力成就天眼,由實相智通達法性而有慧眼,由方便智無倒分別法相而有法眼,更由于無漏實相、方便二智和合起用而有真俗圓融的佛眼。總稱之爲“五眼”。又由無漏智慧力而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盡六通。此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諸佛既得大菩提的轉依,同時自會有生活境界上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感受,而有轉舍有漏生死衆苦,轉得常、樂、我、淨的無住大涅槃。得此兩大轉依後,就成就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
《《金剛經要義》總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