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苦虽急犹可置,求证无生较此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
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然此处非仅为中士说),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
《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戒是一切德所依),如地长一切(如动指有情界,不动指器世界,依于地)。”
《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无诸灾患而生长),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悲水灌溉)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
《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所)。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
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如《三昧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说,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有居士能)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即彼(前)经(又)云:“尽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幡灯烛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隐微)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胜。
如何修学之法者,谓于四种生罪因中,无知之对治者,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放逸之对治者,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不敬重之对治者,于大师及彼所制,并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也。烦恼炽盛之对治者,观察身心,何种烦恼增上,当努力从而对治之。若不如是励力,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于所制而放纵者,最后结局唯得苦恼。
《戒经》中云:“若于大师悲悯教,以为轻微少违越(稍微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篱坏庵摩罗。世间有违王重敕,或者犹获不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堕傍生医波龙。”
以是故应努力,勿令罪染。设有染犯,亦莫不念而弃置之,于堕罪还出之仪轨,应如说励力而作。如是守护之法,虽是具别解脱律仪者,然于修密咒者亦同之。
《妙臂经》云:“以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而无余,居家持咒唯除相,及轨则外余应行。”谓居家持咒者,唯除少数出家衣相之类,及羯摩轨则并单制之轨则外,其余从调伏中所出之戒条,犹须行也。则出家持咒者,更何待言哉。
康隆巴云:“若饥馑时,则一切事皆注向于青稞上去,如是一切亦皆辗转于戒上去(显密诸乘,一切精神集中于戒),是故于此当勤修学。然欲戒清净,不思业果必无成就,故思惟业果是(守戒之)秘妙教授也。”
夏惹瓦亦云:“总之,生何善恶皆依于法。于佛法中,若依戒律所说而依止行之,则无须犹豫。内心既净,则常喜乐,后亦善妙也。”
善知识敦巴亦云:“一类依律而舍咒,或则依咒而弃律,而不知咒为律助,律为咒伴也。若非我师所传之语,则无如是教授。”(刘衡如所记笔记谓此数语宗喀大师作有颂文云:“一类执咒而谤律,一类执律而谤咒,随偏废一不成佛,应具二者方圆满。”)
又阿底峡尊者亦云:“我印度或有大事,或有非常事时,则集诸受持三藏者,问:三藏中无遮耶?不与三藏相违耶?抉择已,即如彼而作。于莲花戒寺,更加问:菩萨行中未遮耶?不与彼相违耶?凡有一事,皆以律师(文)为依据而处理焉。”
已释共中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这一段总的介绍了解脱道的修行内涵,告诉我们,以什么途径才能了生脱死。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者。”究竟应该修习什么法门,才能使我们灭除烦恼、超越轮回呢?
“《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燃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求证无生较此要。”无生,无生无灭,为涅槃之义。《亲友书》说:纵然烈火在头上燃烧,周身衣服已被火焰点燃,这样的痛苦固然危急,但比起轮回之苦还是次要的,还可以稍缓一步再来解决。这是以比喻说明灭除生死、证得涅槃的重要性。对世人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会比大火在身更迫切的。但我们要知道,色身之苦是有尽的,而生死之苦却是无尽的。在解除这一痛苦之前,我们将尽未来际地沉沦其间。当然,如果现实中真的发生这种状况,我们还是要把火扑灭了再说。
“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尸罗,戒律。垢,烦恼。殃,灾难。这一段仍是《亲友书》的偈颂。怎样才能求证无生?就是通过持戒、修定、发慧,使内心寂静调柔,远离热恼和灾难。这里所说的寂静,不仅是烦恼的息灭,同时也代表生命内在强大的安静和喜悦。世间一切终归都是无常的,即使是日月星球,也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唯有涅槃是无尽的,没有老死或生灭的变化。所以,我们应以涅槃为乐,而不是以世间欲望为乐。
“谓于三学当修学也。”《亲友书》的这段偈颂告诉我们,对于戒定慧三学,应该如救头燃般精进努力,这样生命才有希望。
“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如果单独将中士道作为完整的修行内容来介绍,应该按戒定慧三学的次第全面介绍。但从《道次第》的建构来说,中士道只是成佛修行的组成部分。所以,关于空性慧和定学的部分,将到上士道详细阐述。此处先简单介绍戒学的内容,其中,又以别解脱戒为重点。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主要是为了纠正某些密乘学人轻毁戒律的错误行为。
“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首先,必须对持戒的殊胜利益反复思惟。通过思惟,加深对持戒的认识。若能对此达到坚定不移的程度,必然会勇猛持戒,精进修行。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否则生命就没有退路。任何一个法门,只要在认识上真正确定,就会有强劲的动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亲友书》说,戒律是一切功德依托的基础,就像大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关于戒的作用,《成实论》也赞叹说:“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以持戒作为支撑修行的梁柱和保护禅定的城墙。
“《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白法,善法,清净法。《妙臂经》也说:禾稼要依于大地才能生长,在此期间,还不能发生任何灾难,否则就可能造成损害。而一切功德善根都是依托清净无染的戒法,并以大悲水浇灌而成。也就是说,布施、忍辱等一切善行都要建立在戒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解脱和菩提的资粮。否则,即使做一些善行,但因为没有戒的规范,往往还会夹杂很多染污。
“当如说而思焉。”我们要对以上经论所说的法义反复思惟。唯有认识到持戒的意义,在持戒的基础上行布施等善行,才能长养善根,使所修一切善行变得清净如法。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如果对我们所受的戒律能够严加守护,秋毫无犯,将感得殊胜的功德利益。反之,如果对戒缺乏重视,不加守护的话,过患也是极其严重的。
“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佛经中说:有些人因为持戒而感得乐果,也有些人因为毁戒而招致苦果。如果我们具足清净戒行,就能身心安泰,怡然自得;如果我们轻毁戒律,则会身心热恼,痛苦不堪。因为持戒是在止息生命内在的不良相续,自然会带来安乐的结果。反过来说,毁戒就是在张扬贪嗔痴的相续,是制造痛苦的根源。尤其对受戒者来说,更会带来内心的挣扎和悔恨。但这种悔恨也是促使我们持戒的动力,因为不想再陷入悔恨和懊恼之中,所以要对“此应作”和“此不应作”认真抉择,严加防范。
“《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上悉地,佛果。中品,解脱。下品,八种共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经》的这段引文,讲述了持咒和持戒的关系。持诵咒语和真言,同样需要戒的基础。如果毁犯戒律,非但不能得到上等成就,甚至中品和下品的成就也不能得到。所以,佛陀对于毁犯戒律者,不说持咒就能够成就。也因为犯戒破戒,所以无法证得涅槃的境界。
“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异生,指见道以前的众生。《文殊根本大教王经》接着批判说:那些造作恶行的众生,难道还有什么咒语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就吗?所以说,毁戒者是不会有乐趣的。因为毁戒就是在纵容欲望,纵容不善的相续,既不能得到今生的现法乐,也无法成就究竟的涅槃乐。即使是诸佛所说的咒语,因为不持戒的缘故,也无法使人由此成就。
“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所以,对以上经典所说的不持戒的种种过患,我们要反复思惟。
“如《三昧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佛陀在《三昧王经》中说:在末法时代,有很多出家比丘不持戒律,甚至对我为在家居士制定的五戒等学处,都不能完整受持。
“于此所说,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根据经中所说,当出家人不能如法守护五戒的时候,如果有人能…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