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精进持戒,将感得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对此应当特别努力。也就是说,持戒所感的功德和它的难度是成正比的,越不容易持戒的时候,持好戒的功德就越大。
“即彼经云:尽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幡灯烛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胜。”恒沙,恒河沙,比喻数量极多。俱胝,意译为亿,印度数量名。由他,又名那由他,相当于亿。善逝,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三昧王经》又说:哪怕在恒沙俱胝劫那么多的时间,以恭敬心准备饮食,并以华盖、幢幡、灯明、烛光、花鬘等种种庄严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菩萨。由此感得的功德虽然巨大,但如果在佛陀正法将要失去传承、逐渐式微的时代,仅仅于一日夜中行持一条戒,所获的功德,也超过之前无量供养所感得的果报。因为再多的外在供养,也比不上如法修行的供养,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何修学之法者,谓于四种生罪因中,无知之对治者,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四种生罪因,无知、放逸、不敬重、烦恼炽盛。怎样才能更好地持戒?就要了解犯戒的四种原因,并在源头加以对治。对治无知的手段,是听闻并了解戒律的开遮持犯,从而加深认识。有些人受戒后,根本不知道戒相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怎样才能如法地受持戒律。因为不了解,就无法对行为进行调整。就像社会上的法盲一样,因为无知而触犯法律。
“放逸之对治者,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对治放逸的手段,是时时忆念“此应作,此不应作”的规范,依照戒律,对行为正确取舍。同时反复观察身口意三业,如理了知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有了正见作为标准,才能如法而行。其次要心怀惭愧,所谓惭,是依自增上及法增上,以羞耻过恶为体,断无惭障为业。所谓愧,是基于社会公德,想到作恶会被他人呵斥、轻贱而生起羞耻之心。第三是害怕恶行招感的异熟果报而生起防护之心。因为作恶不仅今生要受苦,还会影响到生命的未来走向,将我们导向三恶道的深渊。
“不敬重之对治者,于大师及彼所制,并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也。”对治不敬的手段,是对佛陀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乃至我们周围那些严持戒律的修行者,都生起敬重之心。有些人觉得,戒律是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制定的,早已过时,不再适用;也有人觉得,戒律不过是一种生活制度而已,对修行并没有多少作用。如果有了这些心态,自然容易犯戒。佛陀灭度前曾告诫弟子,当以戒为师,这是我们必须谨记不忘的。
“烦恼炽盛之对治者,观察身心,何种烦恼增上,当努力从而对治之。”对治烦恼炽盛的手段,就是观察自己的身心,看看究竟哪种烦恼的力量最强大,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对治。经典中,佛陀也根据众生根机制定了相应的法门,如多贪者修不净观,散乱者修数息观,多嗔者修慈悲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对治要在平时就着手进行。如果想在烦恼现前时才临阵磨枪,是很难产生作用的。以上是障碍持戒的四种主要原因。
“若不如是励力,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于所制而放纵者,最后结局唯得苦恼。”违越,违反,背离。如果不这样努力对治的话,以为犯一点小戒也没什么大碍,只是轻微的过错而已,那么对佛陀制定的戒律就不会认真执行,最后必然是逐渐放纵自己,导致痛苦的结果。
“《戒经》中云:若于大师悲悯教,以为轻微少违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篱坏庵摩罗。”《戒经》说:对佛陀以悲悯心为我们施设的教法,不论制教(戒律)还是化教(经教),如果我们因为心存轻视而稍有违越,表面看起来似乎很自在,其实是在纵容烦恼,纵容痛苦之因。就像折断篱笆之后,那些原先受到精心保护的庵摩罗就会被损坏。同样,戒律就是防护身心的篱笆,如果失去它的保护,将使身心受到染污,使善根功德随之损减。
“世间有违王重敕,或者犹获不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堕傍生医波龙。”敕,帝王的诏书、命令。能仁,释迦牟尼佛。世人如果违背了国王的旨意,还有可能获得特赦而不受惩罚。如果我们违背佛陀的教法,是必定招感恶果的,就像堕为旁生的医波龙那样。医波龙,迦叶佛时,有比丘曾因当门有树妨碍出入而断其枝,虽然只是犯了遮戒,还是感得龙身,头上生树,每逢风吹树枝,便痛苦难当。这并不是诸佛或僧团要对他作出制裁,而是由业感果的规律使然,没有侥幸逃脱的可能。
“以是故应努力,勿令罪染。设有染犯,亦莫不念而弃置之,于堕罪还出之仪轨,应如说励力而作。”所以,我们应当努力遵守戒律,不令罪业染污清净戒体。如果有所违犯,切莫置之不理,而要对忏罪还净的仪轨全力而为,令其清净无染。
“如是守护之法,虽是具别解脱律仪者,然于修密咒者亦同之。”对于戒律的守护问题,比如怎样持戒,怎样对治犯戒等种种规则,虽然属于声闻乘的行为规范,但密乘行者也必须这样去做。如果以为修密乘者不必依教奉行,那就大错特错了。
“《妙臂经》云:以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而无余,居家持咒唯除相,及轨则外余应行。”《妙臂经》的这一偈颂,说明密乘行者对别解脱戒应有的态度。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我所说的别解脱律仪,尤其是关于调伏身心、断除烦恼的止持部分,必须全部受持。在家密乘行者,除出家人特有的外在形相和羯磨仪轨外,其他戒条也应严格受持。
“谓居家持咒者,唯除少数出家衣相之类,及羯摩轨则并单制之轨则外,其余从调伏中所出之戒条,犹须行也。则出家持咒者,更何待言哉。”也就是说,在家的密乘行者,除了律中少数关于出家人着装或威仪形象的要求,以及僧团履行的各种羯磨、仪轨外,其余那些佛陀为调伏弟子身心而制定的戒条,都是必须遵循的。至于出家的密乘行者,那就必须全部行持,没什么可以特殊开许的。
“康隆巴云:若饥馑时,则一切事皆注向于青稞上去,如是一切亦皆辗转于戒上去,是故于此当勤修学。然欲戒清净,不思业果必无成就,故思惟业果是秘妙教授也。”青稞,大麦的一种,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等地。康隆巴说:在饥荒年代,吃饭就是头等大事,所有事都要以粮食为核心。对于显密一切法门的修行来说,也必须围绕戒律这个基础。因此,我们要对所受戒条努力行持。如果我们想要持戒清净,就必须思惟业果之理,思惟持戒的胜利和不持戒的过患,否则是难以成就的。所以说,思惟业果是令我们持戒清净的窍诀所在。
“夏惹瓦亦云:总之,生何善恶皆依于法。于佛法中,若依戒律所说而依止行之,则无须犹豫。内心既净,则常喜乐,后亦善妙也。”夏惹瓦也说:总之,我们生起任何一点微小善行或造作任何一点微小恶行,都是因为对法的依从或违逆。在修行过程中,对于戒律所说的各种规范,我们要毫不犹豫且一以贯之地遵行。这样做的话,既可保持内心清净,常生欢喜,更能使后世获得殊胜果报。换言之,持戒能为我们带来现法乐和涅槃究竟乐。
“善知识敦巴亦云:一类依律而舍咒,或则依咒而弃律,而不知咒为律助,律为咒伴也。若非我师所传之语,则无如是教授。”我师,指阿底峡尊者。善知识登巴也说:有一类人只懂得持戒而不懂得持咒,还有一类人却只懂得持咒而不懂得依戒修行,这都是有失偏颇的。他们不知道,持咒和持戒是互相增上的,持咒将有助于更好地持戒,而持戒也有助于更好地持咒。如果不是我的上师阿底峡尊者这样传授,就不会有这样殊胜的心法。这段话虽是特别针对密乘修行而言,但对戒定慧三无漏学也是同样。比如戒和定就是相辅相成的,不持戒就无法生定,而没有定的基础,想要把戒持得清净如法也不容易。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严持戒律,就不会接触不该接触的环境,使心保持安祥,有利于定的修行。若能具备相应定力,烦恼相续的力量就不会太大,持戒自然也会变得容易。
“又阿底峡尊者亦云:我印度或有大事,或有非常事时,则集诸受持三藏者,问:三藏中无遮耶?不与三藏相违耶?抉择已,即如彼而作。于莲花戒寺,更加问:菩萨行中未遮耶?不与彼相违耶?凡有一事,皆以律师为依据而处理焉。”阿底峡尊者也曾经说过:在印度,如果僧团要处理一些重大或特别的事件,都要召集精通三藏者,询问他们:此事在经律论三藏中有没有遮止?与经律论三藏是否违背?经过抉择之后,才按照经典或律典的规范而行。在莲花戒寺,更要增加一项:在菩萨行中没有遮止吗?和菩萨行不相违背吗?总之,任何一件事都以律文为依据进行处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僧团“以法摄僧,以戒摄僧”的特点。以上,广引经论及大德开示,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作用。不论在家还是出家,如果依戒律生活,就能身心清净,和合安乐。
“已释共中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中士道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中士道的重点是出离心,目标是解脱。那么,如何才能发起出离心?这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了解苦的成因,了解惑、业、结生相续的过患,由此生起追求解脱之心。为了成就解脱,则应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其中,侧重强调了戒的重要性。定和慧的内容,待上士道止观部分进一步展开。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