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精進持戒,將感得無量功德。所以,我們對此應當特別努力。也就是說,持戒所感的功德和它的難度是成正比的,越不容易持戒的時候,持好戒的功德就越大。
“即彼經雲:盡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備飲食,並以傘幡燈燭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極欲壞,善逝正教將滅時,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勝。”恒沙,恒河沙,比喻數量極多。俱胝,意譯爲億,印度數量名。由他,又名那由他,相當于億。善逝,佛陀十大名號之一。《叁昧王經》又說:哪怕在恒沙俱胝劫那麼多的時間,以恭敬心准備飲食,並以華蓋、幢幡、燈明、燭光、花鬘等種種莊嚴供養之具,供養無量諸佛菩薩。由此感得的功德雖然巨大,但如果在佛陀正法將要失去傳承、逐漸式微的時代,僅僅于一日夜中行持一條戒,所獲的功德,也超過之前無量供養所感得的果報。因爲再多的外在供養,也比不上如法修行的供養,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如何修學之法者,謂于四種生罪因中,無知之對治者,應聽聞諸學處而了知也。”四種生罪因,無知、放逸、不敬重、煩惱熾盛。怎樣才能更好地持戒?就要了解犯戒的四種原因,並在源頭加以對治。對治無知的手段,是聽聞並了解戒律的開遮持犯,從而加深認識。有些人受戒後,根本不知道戒相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怎樣才能如法地受持戒律。因爲不了解,就無法對行爲進行調整。就像社會上的法盲一樣,因爲無知而觸犯法律。
“放逸之對治者,于取舍之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數數觀察叁門,了知于善惡何轉之正知。以自或法爲增上,于罪生羞恥之慚,及念爲他所呵而起羞恥之愧。怖畏惡行之異熟,而生防護之心。”對治放逸的手段,是時時憶念“此應作,此不應作”的規範,依照戒律,對行爲正確取舍。同時反複觀察身口意叁業,如理了知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什麼是持戒,什麼是犯戒。有了正見作爲標准,才能如法而行。其次要心懷慚愧,所謂慚,是依自增上及法增上,以羞恥過惡爲體,斷無慚障爲業。所謂愧,是基于社會公德,想到作惡會被他人呵斥、輕賤而生起羞恥之心。第叁是害怕惡行招感的異熟果報而生起防護之心。因爲作惡不僅今生要受苦,還會影響到生命的未來走向,將我們導向叁惡道的深淵。
“不敬重之對治者,于大師及彼所製,並諸同梵行者,皆當敬重也。”對治不敬的手段,是對佛陀和佛陀所製定的戒律,乃至我們周圍那些嚴持戒律的修行者,都生起敬重之心。有些人覺得,戒律是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製定的,早已過時,不再適用;也有人覺得,戒律不過是一種生活製度而已,對修行並沒有多少作用。如果有了這些心態,自然容易犯戒。佛陀滅度前曾告誡弟子,當以戒爲師,這是我們必須謹記不忘的。
“煩惱熾盛之對治者,觀察身心,何種煩惱增上,當努力從而對治之。”對治煩惱熾盛的手段,就是觀察自己的身心,看看究竟哪種煩惱的力量最強大,從而有針對性地加以對治。經典中,佛陀也根據衆生根機製定了相應的法門,如多貪者修不淨觀,散亂者修數息觀,多嗔者修慈悲觀。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對治要在平時就著手進行。如果想在煩惱現前時才臨陣磨槍,是很難産生作用的。以上是障礙持戒的四種主要原因。
“若不如是勵力,意謂違越少許,其過輕微,于所製而放縱者,最後結局唯得苦惱。”違越,違反,背離。如果不這樣努力對治的話,以爲犯一點小戒也沒什麼大礙,只是輕微的過錯而已,那麼對佛陀製定的戒律就不會認真執行,最後必然是逐漸放縱自己,導致痛苦的結果。
“《戒經》中雲:若于大師悲憫教,以爲輕微少違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籬壞庵摩羅。”《戒經》說:對佛陀以悲憫心爲我們施設的教法,不論製教(戒律)還是化教(經教),如果我們因爲心存輕視而稍有違越,表面看起來似乎很自在,其實是在縱容煩惱,縱容痛苦之因。就像折斷籬笆之後,那些原先受到精心保護的庵摩羅就會被損壞。同樣,戒律就是防護身心的籬笆,如果失去它的保護,將使身心受到染汙,使善根功德隨之損減。
“世間有違王重敕,或者猶獲不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墮傍生醫波龍。”敕,帝王的诏書、命令。能仁,釋迦牟尼佛。世人如果違背了國王的旨意,還有可能獲得特赦而不受懲罰。如果我們違背佛陀的教法,是必定招感惡果的,就像墮爲旁生的醫波龍那樣。醫波龍,迦葉佛時,有比丘曾因當門有樹妨礙出入而斷其枝,雖然只是犯了遮戒,還是感得龍身,頭上生樹,每逢風吹樹枝,便痛苦難當。這並不是諸佛或僧團要對他作出製裁,而是由業感果的規律使然,沒有僥幸逃脫的可能。
“以是故應努力,勿令罪染。設有染犯,亦莫不念而棄置之,于墮罪還出之儀軌,應如說勵力而作。”所以,我們應當努力遵守戒律,不令罪業染汙清淨戒體。如果有所違犯,切莫置之不理,而要對忏罪還淨的儀軌全力而爲,令其清淨無染。
“如是守護之法,雖是具別解脫律儀者,然于修密咒者亦同之。”對于戒律的守護問題,比如怎樣持戒,怎樣對治犯戒等種種規則,雖然屬于聲聞乘的行爲規範,但密乘行者也必須這樣去做。如果以爲修密乘者不必依教奉行,那就大錯特錯了。
“《妙臂經》雲:以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而無余,居家持咒唯除相,及軌則外余應行。”《妙臂經》的這一偈頌,說明密乘行者對別解脫戒應有的態度。佛陀告訴我們:對于我所說的別解脫律儀,尤其是關于調伏身心、斷除煩惱的止持部分,必須全部受持。在家密乘行者,除出家人特有的外在形相和羯磨儀軌外,其他戒條也應嚴格受持。
“謂居家持咒者,唯除少數出家衣相之類,及羯摩軌則並單製之軌則外,其余從調伏中所出之戒條,猶須行也。則出家持咒者,更何待言哉。”也就是說,在家的密乘行者,除了律中少數關于出家人著裝或威儀形象的要求,以及僧團履行的各種羯磨、儀軌外,其余那些佛陀爲調伏弟子身心而製定的戒條,都是必須遵循的。至于出家的密乘行者,那就必須全部行持,沒什麼可以特殊開許的。
“康隆巴雲:若饑馑時,則一切事皆注向于青稞上去,如是一切亦皆輾轉于戒上去,是故于此當勤修學。然欲戒清淨,不思業果必無成就,故思惟業果是秘妙教授也。”青稞,大麥的一種,主要産于西藏、青海等地。康隆巴說:在饑荒年代,吃飯就是頭等大事,所有事都要以糧食爲核心。對于顯密一切法門的修行來說,也必須圍繞戒律這個基礎。因此,我們要對所受戒條努力行持。如果我們想要持戒清淨,就必須思惟業果之理,思惟持戒的勝利和不持戒的過患,否則是難以成就的。所以說,思惟業果是令我們持戒清淨的竅訣所在。
“夏惹瓦亦雲:總之,生何善惡皆依于法。于佛法中,若依戒律所說而依止行之,則無須猶豫。內心既淨,則常喜樂,後亦善妙也。”夏惹瓦也說:總之,我們生起任何一點微小善行或造作任何一點微小惡行,都是因爲對法的依從或違逆。在修行過程中,對于戒律所說的各種規範,我們要毫不猶豫且一以貫之地遵行。這樣做的話,既可保持內心清淨,常生歡喜,更能使後世獲得殊勝果報。換言之,持戒能爲我們帶來現法樂和涅槃究竟樂。
“善知識敦巴亦雲:一類依律而舍咒,或則依咒而棄律,而不知咒爲律助,律爲咒伴也。若非我師所傳之語,則無如是教授。”我師,指阿底峽尊者。善知識登巴也說:有一類人只懂得持戒而不懂得持咒,還有一類人卻只懂得持咒而不懂得依戒修行,這都是有失偏頗的。他們不知道,持咒和持戒是互相增上的,持咒將有助于更好地持戒,而持戒也有助于更好地持咒。如果不是我的上師阿底峽尊者這樣傳授,就不會有這樣殊勝的心法。這段話雖是特別針對密乘修行而言,但對戒定慧叁無漏學也是同樣。比如戒和定就是相輔相成的,不持戒就無法生定,而沒有定的基礎,想要把戒持得清淨如法也不容易。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能嚴持戒律,就不會接觸不該接觸的環境,使心保持安祥,有利于定的修行。若能具備相應定力,煩惱相續的力量就不會太大,持戒自然也會變得容易。
“又阿底峽尊者亦雲:我印度或有大事,或有非常事時,則集諸受持叁藏者,問:叁藏中無遮耶?不與叁藏相違耶?抉擇已,即如彼而作。于蓮花戒寺,更加問:菩薩行中未遮耶?不與彼相違耶?凡有一事,皆以律師爲依據而處理焉。”阿底峽尊者也曾經說過:在印度,如果僧團要處理一些重大或特別的事件,都要召集精通叁藏者,詢問他們:此事在經律論叁藏中有沒有遮止?與經律論叁藏是否違背?經過抉擇之後,才按照經典或律典的規範而行。在蓮花戒寺,更要增加一項:在菩薩行中沒有遮止嗎?和菩薩行不相違背嗎?總之,任何一件事都以律文爲依據進行處理。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僧團“以法攝僧,以戒攝僧”的特點。以上,廣引經論及大德開示,說明了戒律對于修行的重要作用。不論在家還是出家,如果依戒律生活,就能身心清淨,和合安樂。
“已釋共中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中士道的內容,到此就講完了。中士道的重點是出離心,目標是解脫。那麼,如何才能發起出離心?這就必須深刻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了解苦的成因,了解惑、業、結生相續的過患,由此生起追求解脫之心。爲了成就解脫,則應勤修戒定慧叁無漏學。其中,側重強調了戒的重要性。定和慧的內容,待上士道止觀部分進一步展開。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