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谛)▪P2

  ..續本文上一頁),此苦雖急猶可置,求證無生較此要。爾求屍羅及定慧,寂靜調柔離垢殃,涅槃無盡無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謂于叁學當修學也。

   于此,若僅于中士道而爲引導者,亦須廣說以叁學引導之方便。然此不爾(然此處非僅爲中士說),以慧觀及心學生止法者,于上士時當說,今此略言戒學耳。先須于戒之勝利數數思惟。心既決定,則勇猛增長。

   《親友書》雲:“衆德依戒住(戒是一切德所依),如地長一切(如動指有情界,不動指器世界,依于地)。”

   《妙臂經》亦雲:“如諸禾稼依于地,無有過患而發生(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以悲水潤(悲水灌溉)而生長。”當如說而思焉。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勝利甚大。若不守護,過患亦甚。經雲:“或以戒得樂,或以戒感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苦惱。”

   《文殊根本大教王經》亦雲:“持咒若壞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毀戒人,不說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處之方際(所)。于此惡異生,何有咒成就?此毀戒衆生,如何有樂趣?既不成現上,亦不成勝樂,況佛說諸咒,而能成就耶。”

   如是所示不守護之過患,當數數思之。如《叁昧王經》雲:“于居家白衣,我所說學處,爾時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說,謂比丘不能守護五戒之時,(有居士能)精進持戒者感果甚大,故當努力。即彼(前)經(又)雲:“盡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備飲食,並以傘幡燈燭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極欲壞,善逝正教將滅(隱微)時,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勝。 

   如何修學之法者,謂于四種生罪因中,無知之對治者,應聽聞諸學處而了知也。放逸之對治者,于取舍之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數數觀察叁門,了知于善惡何轉之正知。以自或法爲增上,于罪生羞恥之慚,及念爲他所呵而起羞恥之愧。怖畏惡行之異熟,而生防護之心。不敬重之對治者,于大師及彼所製,並諸同梵行者,皆當敬重也。煩惱熾盛之對治者,觀察身心,何種煩惱增上,當努力從而對治之。若不如是勵力,意謂違越少許,其過輕微,于所製而放縱者,最後結局唯得苦惱。

   《戒經》中雲:“若于大師悲憫教,以爲輕微少違越(稍微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籬壞庵摩羅。世間有違王重敕,或者猶獲不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墮傍生醫波龍。”

   以是故應努力,勿令罪染。設有染犯,亦莫不念而棄置之,于墮罪還出之儀軌,應如說勵力而作。如是守護之法,雖是具別解脫律儀者,然于修密咒者亦同之。

   《妙臂經》雲:“以我所說別解脫,淨戒調伏而無余,居家持咒唯除相,及軌則外余應行。”謂居家持咒者,唯除少數出家衣相之類,及羯摩軌則並單製之軌則外,其余從調伏中所出之戒條,猶須行也。則出家持咒者,更何待言哉。

   康隆巴雲:“若饑馑時,則一切事皆注向于青稞上去,如是一切亦皆輾轉于戒上去(顯密諸乘,一切精神集中于戒),是故于此當勤修學。然欲戒清淨,不思業果必無成就,故思惟業果是(守戒之)秘妙教授也。”

   夏惹瓦亦雲:“總之,生何善惡皆依于法。于佛法中,若依戒律所說而依止行之,則無須猶豫。內心既淨,則常喜樂,後亦善妙也。”

   善知識敦巴亦雲:“一類依律而舍咒,或則依咒而棄律,而不知咒爲律助,律爲咒伴也。若非我師所傳之語,則無如是教授。”(劉衡如所記筆記謂此數語宗喀大師作有頌文雲:“一類執咒而謗律,一類執律而謗咒,隨偏廢一不成佛,應具二者方圓滿。”)

   又阿底峽尊者亦雲:“我印度或有大事,或有非常事時,則集諸受持叁藏者,問:叁藏中無遮耶?不與叁藏相違耶?抉擇已,即如彼而作。于蓮花戒寺,更加問:菩薩行中未遮耶?不與彼相違耶?凡有一事,皆以律師(文)爲依據而處理焉。”

   已釋共中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這一段總的介紹了解脫道的修行內涵,告訴我們,以什麼途徑才能了生脫死。

   “修何等道而爲滅除者。”究竟應該修習什麼法門,才能使我們滅除煩惱、超越輪回呢?

   “《親友書》雲:縱使烈火燃頭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雖急猶可置,求證無生較此要。”無生,無生無滅,爲涅槃之義。《親友書》說:縱然烈火在頭上燃燒,周身衣服已被火焰點燃,這樣的痛苦固然危急,但比起輪回之苦還是次要的,還可以稍緩一步再來解決。這是以比喻說明滅除生死、證得涅槃的重要性。對世人來說,沒有什麼問題會比大火在身更迫切的。但我們要知道,色身之苦是有盡的,而生死之苦卻是無盡的。在解除這一痛苦之前,我們將盡未來際地沈淪其間。當然,如果現實中真的發生這種狀況,我們還是要把火撲滅了再說。

   “爾求屍羅及定慧,寂靜調柔離垢殃,涅槃無盡無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屍羅,戒律。垢,煩惱。殃,災難。這一段仍是《親友書》的偈頌。怎樣才能求證無生?就是通過持戒、修定、發慧,使內心寂靜調柔,遠離熱惱和災難。這裏所說的寂靜,不僅是煩惱的息滅,同時也代表生命內在強大的安靜和喜悅。世間一切終歸都是無常的,即使是日月星球,也要經曆成住壞空的過程。唯有涅槃是無盡的,沒有老死或生滅的變化。所以,我們應以涅槃爲樂,而不是以世間欲望爲樂。

   “謂于叁學當修學也。”《親友書》的這段偈頌告訴我們,對于戒定慧叁學,應該如救頭燃般精進努力,這樣生命才有希望。

   “于此,若僅于中士道而爲引導者,亦須廣說以叁學引導之方便。然此不爾,以慧觀及心學生止法者,于上士時當說,今此略言戒學耳。”如果單獨將中士道作爲完整的修行內容來介紹,應該按戒定慧叁學的次第全面介紹。但從《道次第》的建構來說,中士道只是成佛修行的組成部分。所以,關于空性慧和定學的部分,將到上士道詳細闡述。此處先簡單介紹戒學的內容,其中,又以別解脫戒爲重點。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一點,主要是爲了糾正某些密乘學人輕毀戒律的錯誤行爲。

   “先須于戒之勝利數數思惟。心既決定,則勇猛增長。”首先,必須對持戒的殊勝利益反複思惟。通過思惟,加深對持戒的認識。若能對此達到堅定不移的程度,必然會勇猛持戒,精進修行。因爲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否則生命就沒有退路。任何一個法門,只要在認識上真正確定,就會有強勁的動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親友書》雲: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親友書》說,戒律是一切功德依托的基礎,就像大地能夠生長萬物一樣。關于戒的作用,《成實論》也贊歎說:“道品樓觀,以戒爲柱;禅定心城,以戒爲郭。”以持戒作爲支撐修行的梁柱和保護禅定的城牆。

   “《妙臂經》亦雲:如諸禾稼依于地,無有過患而發生,如是依戒勝白法,以悲水潤而生長。”白法,善法,清淨法。《妙臂經》也說:禾稼要依于大地才能生長,在此期間,還不能發生任何災難,否則就可能造成損害。而一切功德善根都是依托清淨無染的戒法,並以大悲水澆灌而成。也就是說,布施、忍辱等一切善行都要建立在戒的基礎上,才能成爲解脫和菩提的資糧。否則,即使做一些善行,但因爲沒有戒的規範,往往還會夾雜很多染汙。

   “當如說而思焉。”我們要對以上經論所說的法義反複思惟。唯有認識到持戒的意義,在持戒的基礎上行布施等善行,才能長養善根,使所修一切善行變得清淨如法。

   “于戒受已而守持者,勝利甚大。若不守護,過患亦甚。”如果對我們所受的戒律能夠嚴加守護,秋毫無犯,將感得殊勝的功德利益。反之,如果對戒缺乏重視,不加守護的話,過患也是極其嚴重的。

   “經雲:或以戒得樂,或以戒感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苦惱。”佛經中說:有些人因爲持戒而感得樂果,也有些人因爲毀戒而招致苦果。如果我們具足清淨戒行,就能身心安泰,怡然自得;如果我們輕毀戒律,則會身心熱惱,痛苦不堪。因爲持戒是在止息生命內在的不良相續,自然會帶來安樂的結果。反過來說,毀戒就是在張揚貪嗔癡的相續,是製造痛苦的根源。尤其對受戒者來說,更會帶來內心的掙紮和悔恨。但這種悔恨也是促使我們持戒的動力,因爲不想再陷入悔恨和懊惱之中,所以要對“此應作”和“此不應作”認真抉擇,嚴加防範。

   “《文殊根本大教王經》亦雲:持咒若壞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毀戒人,不說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處之方際。”上悉地,佛果。中品,解脫。下品,八種共成就。《文殊根本大教王經》的這段引文,講述了持咒和持戒的關系。持誦咒語和真言,同樣需要戒的基礎。如果毀犯戒律,非但不能得到上等成就,甚至中品和下品的成就也不能得到。所以,佛陀對于毀犯戒律者,不說持咒就能夠成就。也因爲犯戒破戒,所以無法證得涅槃的境界。

   “于此惡異生,何有咒成就?此毀戒衆生,如何有樂趣?既不成現上,亦不成勝樂,況佛說諸咒,而能成就耶。”異生,指見道以前的衆生。《文殊根本大教王經》接著批判說:那些造作惡行的衆生,難道還有什麼咒語可以使他們獲得成就嗎?所以說,毀戒者是不會有樂趣的。因爲毀戒就是在縱容欲望,縱容不善的相續,既不能得到今生的現法樂,也無法成就究竟的涅槃樂。即使是諸佛所說的咒語,因爲不持戒的緣故,也無法使人由此成就。

   “如是所示不守護之過患,當數數思之。”所以,對以上經典所說的不持戒的種種過患,我們要反複思惟。

   “如《叁昧王經》雲:于居家白衣,我所說學處,爾時諸比丘,彼戒亦不具。”佛陀在《叁昧王經》中說:在末法時代,有很多出家比丘不持戒律,甚至對我爲在家居士製定的五戒等學處,都不能完整受持。

   “于此所說,謂比丘不能守護五戒之時,精進持戒者感果甚大,故當努力。”根據經中所說,當出家人不能如法守護五戒的時候,如果有人能…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節 抉擇解脫道之自性(道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