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P12

  ..续本文上一页说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是针对不依四力修习忏悔者而言。如果能依四力法门真诚忏悔,如法而修,即使原本一定要受报的罪业也能忏已还净。这是《八千颂释》所说的。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中说也。”通过忏悔及防护的力量,可以损坏恶业种子招感果报的功能。就像煮熟的种子,即使遇到合适的外缘,也不会发芽结果。反之,如果我们以邪见和嗔心败坏善根,也同样不会出生善法。这是《分别炽燃论》所说的。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然而忏悔清净之后,虽可以不再遭受不善果报,但这种清净和根本没有造罪的清净还是大有差别的。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罪业可以忏悔就放纵自己,肆意造业。

   “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正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如果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虽然可以通过忏悔达到清净,也可以重新受持菩萨戒,但这一生就不能证得初地了。

   “《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研磨经》也说:若是违犯经中所说谤法罪的一种,然后每天三时忏悔长达七年,虽然罪业可以清除干净,但此后无论修习什么快速成就的法门,也要经过十劫才能证得忍位。忍位为七贤位之一,也是四善根位之一,指见道前修行至顶位善根成满时所成就的善根,于四谛忍可决定,又于此位能忍而不堕恶趣,故名忍位。

   “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可见,所谓忏悔清净的含义,只说明我们将不再感得不悦意的人生结果,但对修行还是有障碍的,还是会使修行证道的时间大大延长。

   “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如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努力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圣者们虽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对哪怕微小的罪行明知故犯。如果忏悔清净和从不造业没有分别的话,就不需要这么谨小慎微了。

   “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就像世人的手足折断受损,后来虽然经过治疗而痊愈了,但和完好的、从未受伤的手足终归是不同的。所以,切莫因为可以忏悔而不把造业当回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

  三士道的修行都以发心为基础,下士道是发起增上心,中士道是发起出离心,上士道是发起菩提心。不同的发心,又有相应的考量标准。那么下士道的发心标准是什么呢?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下士道的心行特征是什么?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是以追求现世幸福为主,而且实实在在地以眼前利益作为人生全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很现实”。至于求得来世,通常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不过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不是真正把来世幸福当做一回事。

   “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修习下士道,就是要彻底扭转这一心态。如果能把这两种追求交换一下,以追求来生幸福为主,追求现世幸福为辅,就是下士道的增上善心。

   “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即使这种心生起了,也要不断巩固,这就需要反复念死无常、念恶道苦,同时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恶道之苦,认识到因果原理,就不再会为眼前利益造作恶业了。

   简单地说,下士道的发心特点就是不再以现世享乐为重,而以未来世的幸福作为追求目标。这也是我们考察自身发心的标准。

  十、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下士道的修行目标,是拥有堪能修学佛法的有暇圆满之身。关于这个圆满,长期以来也有不同看法。在此,宗大师特别就这一问题加以澄清。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世间圆满,如色身庄严、出身高贵、富裕多财等。有一类人,因为经典中说“对于世间的一切圆满都应该舍弃”,而错误地认为:身体、财富、受用等世间圆满都是世间法,作为学佛者,根本不应对此有所希求。那么,宗大师是怎么回答的呢?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学佛者的追求有两种,一是现世圆满,一是究竟圆满。现世的圆满,即使作为解脱道行者也应该具备。以此作为基础,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修行,成就究竟的解脱。就像登高,需要自下而上,才能渐次升高。比如“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中所说的八种异熟,就是修行和弘法的重要增上缘。至于经中所说的舍弃,只是提醒我们不要执著于此,不要以此作为究竟。

   “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接着宗大师又进一步说明:所有这些身份、财富、眷属的圆满,并不完全是由世间法所摄。因为这一切中最为圆满的不是其他,正是佛的色身,以及佛陀成就的清净佛土和无量眷属。所以说,即使成佛也没有离开这些圆满。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对于其中蕴含的深意,《庄严经论》说,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能够成就受用圆满。其他经典也说,布施等善行能够成就色身的圆满。当然,我们成就受用圆满的目的不是在于享乐,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修行机会和助缘,是为了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服务的。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以上,介绍了共下士道的修学内容和次第,主要有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和深信业果四个部分。所以名之为共下士道,因为它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这种次第的安立,正是《道次第》的特色所在。其实,念死、念恶道苦这些内容在佛典中比比皆是,宗大师的贡献在于,将这些修行内容依次列出,各就各位。同时还详细地告诉我们,在什么阶段修学什么内容,完成什么样的心行调整,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该怎样去做。从而使三士道成为层层递进的整体,为修学提供简明实用的套路。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