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P12

  ..續本文上一頁說的“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是針對不依四力修習忏悔者而言。如果能依四力法門真誠忏悔,如法而修,即使原本一定要受報的罪業也能忏已還淨。這是《八千頌釋》所說的。

   “由是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壞出生異熟之功能者,縱遇余緣,果必不生。如以邪見嗔恚斷壞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別熾燃論》中說也。”通過忏悔及防護的力量,可以損壞惡業種子招感果報的功能。就像煮熟的種子,即使遇到合適的外緣,也不會發芽結果。反之,如果我們以邪見和嗔心敗壞善根,也同樣不會出生善法。這是《分別熾燃論》所說的。

   “然以忏護清淨,雖能令無遺余,若初無罪染之清淨,與忏已而淨之二則大有差別。”然而忏悔清淨之後,雖可以不再遭受不善果報,但這種清淨和根本沒有造罪的清淨還是大有差別的。所以,千萬不要覺得罪業可以忏悔就放縱自己,肆意造業。

   “如《菩薩地》中言:根本罪生,雖能重受還淨,然于現生不能證得初地。”正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說,如果犯了菩薩戒的根本罪,雖然可以通過忏悔達到清淨,也可以重新受持菩薩戒,但這一生就不能證得初地了。

   “《經》中亦雲:若生經中所說一種謗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叁時忏悔,罪雖清淨,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時,須經十劫也。”《研磨經》也說:若是違犯經中所說謗法罪的一種,然後每天叁時忏悔長達七年,雖然罪業可以清除幹淨,但此後無論修習什麼快速成就的法門,也要經過十劫才能證得忍位。忍位爲七賢位之一,也是四善根位之一,指見道前修行至頂位善根成滿時所成就的善根,于四谛忍可決定,又于此位能忍而不墮惡趣,故名忍位。

   “以是無余清淨之義者,是于不悅意之果清淨無余。生起證道等者,則爲甚遠。”可見,所謂忏悔清淨的含義,只說明我們將不再感得不悅意的人生結果,但對修行還是有障礙的,還是會使修行證道的時間大大延長。

   “故于從初無染,當勵力焉。是故說言:“諸聖者等雖爲命難,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如忏淨與初即不生二者無別,則無須如是作矣。”所以,最好從一開始就努力保持清淨無染的狀態。正因爲如此,聖者們雖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會對哪怕微小的罪行明知故犯。如果忏悔清淨和從不造業沒有分別的話,就不需要這麼謹小慎微了。

   “譬如世間傷損手足,後雖治愈,然與初未傷損終不同也。”就像世人的手足折斷受損,後來雖然經過治療而痊愈了,但和完好的、從未受傷的手足終歸是不同的。所以,切莫因爲可以忏悔而不把造業當回事,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九、下士道發心之量

   發心之量者,往者爲求現世,心不虛僞,于求後世,僅隨言辭轉耳。若能易地而觀,求後爲主,求現爲兼者,是即生也。雖然,尤須堅固,彼雖生已,仍當努力修之。

  叁士道的修行都以發心爲基礎,下士道是發起增上心,中士道是發起出離心,上士道是發起菩提心。不同的發心,又有相應的考量標准。那麼下士道的發心標准是什麼呢?

   “發心之量者,往者爲求現世,心不虛僞,于求後世,僅隨言辭轉耳。”下士道的心行特征是什麼?沒有學佛之前,我們是以追求現世幸福爲主,而且實實在在地以眼前利益作爲人生全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很現實”。至于求得來世,通常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不過是“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而不是真正把來世幸福當做一回事。

   “若能易地而觀,求後爲主,求現爲兼者,是即生也。”修習下士道,就是要徹底扭轉這一心態。如果能把這兩種追求交換一下,以追求來生幸福爲主,追求現世幸福爲輔,就是下士道的增上善心。

   “雖然,尤須堅固,彼雖生已,仍當努力修之。”即使這種心生起了,也要不斷鞏固,這就需要反複念死無常、念惡道苦,同時皈依叁寶,深信業果。當我們真正認識到惡道之苦,認識到因果原理,就不再會爲眼前利益造作惡業了。

   簡單地說,下士道的發心特點就是不再以現世享樂爲重,而以未來世的幸福作爲追求目標。這也是我們考察自身發心的標准。

  十、除邪分別

   除邪分別者,有一類人以經言“于一切世間圓滿,皆須棄舍”,而作錯亂之根據,作如是想:謂受用等圓滿善趣者不出世間故,于彼希求,不應理也。

   夫于所求,有現時及究竟所求二種。世間身等圓滿者,雖求解脫人,現時亦所當求,由依彼身漸次輾轉而得決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財、眷屬圓滿之善趣,非皆世間之所攝。身等圓滿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屬等故也。

   于彼密意,故《莊嚴經論》中說:“以前四度,成辦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善趣。”又多經中亦說,以彼等而成辦色身也。

   已釋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下士道的修行目標,是擁有堪能修學佛法的有暇圓滿之身。關于這個圓滿,長期以來也有不同看法。在此,宗大師特別就這一問題加以澄清。

   “除邪分別者,有一類人以經言“于一切世間圓滿,皆須棄舍”,而作錯亂之根據,作如是想:謂受用等圓滿善趣者不出世間故,于彼希求,不應理也。”世間圓滿,如色身莊嚴、出身高貴、富裕多財等。有一類人,因爲經典中說“對于世間的一切圓滿都應該舍棄”,而錯誤地認爲:身體、財富、受用等世間圓滿都是世間法,作爲學佛者,根本不應對此有所希求。那麼,宗大師是怎麼回答的呢?

   “夫于所求,有現時及究竟所求二種。世間身等圓滿者,雖求解脫人,現時亦所當求,由依彼身漸次輾轉而得決定善故也。”學佛者的追求有兩種,一是現世圓滿,一是究竟圓滿。現世的圓滿,即使作爲解脫道行者也應該具備。以此作爲基礎,才有機會進一步深入修行,成就究竟的解脫。就像登高,需要自下而上,才能漸次升高。比如“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中所說的八種異熟,就是修行和弘法的重要增上緣。至于經中所說的舍棄,只是提醒我們不要執著于此,不要以此作爲究竟。

   “所有一切身財、眷屬圓滿之善趣,非皆世間之所攝。身等圓滿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屬等故也。”接著宗大師又進一步說明:所有這些身份、財富、眷屬的圓滿,並不完全是由世間法所攝。因爲這一切中最爲圓滿的不是其他,正是佛的色身,以及佛陀成就的清淨佛土和無量眷屬。所以說,即使成佛也沒有離開這些圓滿。

   “于彼密意,故《莊嚴經論》中說:“以前四度,成辦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善趣。”又多經中亦說,以彼等而成辦色身也。”對于其中蘊含的深意,《莊嚴經論》說,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能夠成就受用圓滿。其他經典也說,布施等善行能夠成就色身的圓滿。當然,我們成就受用圓滿的目的不是在于享樂,而是爲了得到更好的修行機會和助緣,是爲了成就解脫和無上菩提服務的。

   “已釋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以上,介紹了共下士道的修學內容和次第,主要有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叁寶和深信業果四個部分。所以名之爲共下士道,因爲它同時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礎。這種次第的安立,正是《道次第》的特色所在。其實,念死、念惡道苦這些內容在佛典中比比皆是,宗大師的貢獻在于,將這些修行內容依次列出,各就各位。同時還詳細地告訴我們,在什麼階段修學什麼內容,完成什麼樣的心行調整,爲什麼要這麼做,又該怎樣去做。從而使叁士道成爲層層遞進的整體,爲修學提供簡明實用的套路。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