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第二种是对治现行力,通过某些特定加行达到对治恶业的效果,具体方法又有六种。
“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其一,通过读诵《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在专心读诵经典的过程中,因为虔诚心和佛法的加持力,起到化解业障的作用。
“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其二,因为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而能安住于无我及我所的状态,深信一切本来清净,从而化解业力。因为在空性层面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业力就没有安身之处了。
“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陀罗尼,意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其三,对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等殊胜陀罗尼,按照仪轨如法持诵,从而化解业力。藏传佛教的四加行中,也是以诵持百字明咒来净除业障,为修习正行做准备。
“《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妙臂经》说:就像四月的森林燃起大火,因为没有阻碍,烈火蔓延到整个原野。如果把念诵咒语的力量比做火焰,那么持戒就像助燃的风一样,可以产生熊熊火焰,烧毁种种罪恶。又如阳光照耀雪山,使积雪不堪照射而融化。如果能在持戒的基础上诵咒,力量就像炽热的阳光,使罪业的雪山消融殆尽。又像在黑暗中点燃明灯,无边黑暗立即就会消失。我们多生累劫积聚的罪业也像黑暗一样,要以念诵的明灯迅速遣除。不论黑暗存在多久,一旦光明出现,立刻就被照破,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同样,不论罪业有多大,都是由心念而来。心能造业,但也具有化解业力的作用。一旦正念的力量生起,业力就随之崩溃了。
“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在没有见到罪净相之前,都要念诵《妙臂经》这个偈颂和忏罪陀罗尼。念诵的关键在于用心,比如诵三皈十万遍,并不是说,念了十万遍就必定能对三宝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关键在于念诵时是否辅以观察修。如果用心到位,或许不必十万遍就能达到效果。反之,如果有口无心地念上二十万乃至上百万遍,也可能对心行改善没有多少作用。念佛也好,念咒也好,数量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主要是看质量,看用心是否正确。
“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酪,奶制品。《准提陀罗尼》说,当我们诵咒忏罪时,会梦见一些特殊境界,由此了知罪业是否清净。比如在梦中吐出肮脏的食物,吃进或吐出酥酪或牛奶,或者梦见日月,或者梦见自己飞于空中,或者在梦中遇到火灾、水牛,或者梦见自己把黑人制住,或者梦见比丘、比丘尼等僧众,或者梦见树上溢出乳汁,或者梦见大象、牛王,或者梦见高山和狮子座,或者梦见庄严的宫殿并随之上升,或者梦见自己在听闻佛法。如果平时没有忏悔也梦见这些,那和忏悔是无关的,更不要觉得罪业已被消除。因为梦只是表象而已,关键在于修行后心态是否转变,烦恼是否减少,慈悲心是否增加,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考量的。
“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其四,对佛菩萨生起极大信心,然后塑其形像,也能达到对治罪业的效果。前提是以信心和虔诚心为之塑像。这种灭罪方式源于两方面:一是因为对佛菩萨具足净信,这种信心本身就具有净化罪业的作用。二是因为这种净信使心与佛菩萨功德相应,从而达到灭罪效果。
“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其五,对于佛像、塔庙等承办种种供养,依靠供养达到消除罪业的效果。其中关键也在于虔诚心,如果以世俗的、有所得的心供养,是很难达到以供养灭罪的效果。
“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其六,听闻佛陀和诸大菩萨名号后,以虔诚心精进持诵,依佛菩萨的名号力达到忏罪效果。因为佛菩萨名号是万德洪名,蕴涵着悲心和愿力,以清净心念诵,即能得其加持。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以上所说的对治现行力的六种方法,都是《大乘集菩萨学论》所说的,其他经典还有很多。其中,胜解空性是最难做到,效果也最彻底的。但无论哪一种,只要如法、精进地做,都能达到消除业障的作用。
③ 遮止力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第三种是遮止力,就是直接防护十不善业。发愿今后永不杀生,乃至不贪嗔痴,以此对治杀生等十不善业。
“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以此摧毁过去亲自造作和教他造作的身口意恶业,以及随喜他人恶业的行为和修法障碍。这是《日藏经》所说的。
“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至诚防护之心,所谓的忏悔不过是一句空话。所以律中关于忏悔的仪轨中会问:“以后还防护吗?”这是广释所说的。
“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所以,最主要的是防护将来不再造作。而防护心的生起,又是建立在能破力的基础上。
业之所以具有力量,关键是在不断反复中得以壮大,最后使我们自己被这一串习所控制。遮止力,就是阻止这些串习的继续发展,不再给它们提供养分,这样业力也就难有成熟机会了。
④ 依止力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第四种是依止力,就是依靠大势力获得保障。对于学佛者而言,最可靠的力量就是皈依三宝、修习菩提心。如果能以三宝作为究竟依赖,以菩提心为心理基础,业力将失去立足之地。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烧戏论》)中说也。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经》(《研磨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
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如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这一段,是对四力净修之法的总结。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总之,虽然佛陀为初发心学人讲述了很多忏悔法门,但要彻底、究竟地对治业力,以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这四力法门最为完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业力进行摧毁,从对罪业的追悔到持名念咒、对治现行,然后再依三宝和发心的力量为倚靠,可谓全面出击。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罪业又是怎样忏除干净的呢?忏罪之后,本应感得投生恶趣的重大苦因,将转变为小苦之因,或者虽然投生于恶趣却不受苦。又或者,本应感得恶道之苦,但只是今生稍有头痛等小疾就忏悔清净,不再遭受其他痛苦。又或者,本应遭受几百、几千生的长期痛苦,现在只是暂时遭受一点小苦,甚至一点苦都不必再受。
“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忏悔能够对治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忏悔者的心力强弱,以及对四力法门运用得是否完整,对治力量是迫切还是弛缓,对治时间是长久还是短暂,因为有这些差别,忏悔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经藏及律藏中所…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