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P11

  ..續本文上一頁吐,或見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見比丘、比丘尼之僧衆,或出乳樹、象及牛王、山與獅子座,並微妙宮殿而爲上升,或夢聞法。此《准提陀羅尼》中說也。四、依形像力,于佛獲信已,塑其形像也。五、依供養力,于佛及塔興種種供養也。六、依名號力,于佛及諸大菩薩名號聞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學論》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

  “第二、對治現行力有六。”第二種是對治現行力,通過某些特定加行達到對治惡業的效果,具體方法又有六種。

   “一、依《般若》等經句受持讀誦等也。”其一,通過讀誦《般若經》等大乘經典。在專心讀誦經典的過程中,因爲虔誠心和佛法的加持力,起到化解業障的作用。

   “二、依勝解空性,住入無我而明顯之法性,深信本來清淨也。”其二,因爲對空性生起堅定不移的勝解,而能安住于無我及我所的狀態,深信一切本來清淨,從而化解業力。因爲在空性層面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沒有垢染也沒有清淨,沒有煩惱也沒有菩提,業力就沒有安身之處了。

   “叁、依持誦百字等諸殊勝陀羅尼,如儀軌而持誦之。”陀羅尼,意爲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其叁,對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等殊勝陀羅尼,按照儀軌如法持誦,從而化解業力。藏傳佛教的四加行中,也是以誦持百字明咒來淨除業障,爲修習正行做准備。

   “《妙臂經》雲:猶如四月火焚林,無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誦火戒風燃,精進猛焰燒罪惡。猶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誦熾,罪惡雪山亦歸盡。如于暗中置燈光,黑暗無余而除滅,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誦燈速遣除。”《妙臂經》說:就像四月的森林燃起大火,因爲沒有阻礙,烈火蔓延到整個原野。如果把念誦咒語的力量比做火焰,那麼持戒就像助燃的風一樣,可以産生熊熊火焰,燒毀種種罪惡。又如陽光照耀雪山,使積雪不堪照射而融化。如果能在持戒的基礎上誦咒,力量就像熾熱的陽光,使罪業的雪山消融殆盡。又像在黑暗中點燃明燈,無邊黑暗立即就會消失。我們多生累劫積聚的罪業也像黑暗一樣,要以念誦的明燈迅速遣除。不論黑暗存在多久,一旦光明出現,立刻就被照破,所謂“一燈能除千年暗”。同樣,不論罪業有多大,都是由心念而來。心能造業,但也具有化解業力的作用。一旦正念的力量生起,業力就隨之崩潰了。

   “此複乃至未見罪淨相而誦之。”在沒有見到罪淨相之前,都要念誦《妙臂經》這個偈頌和忏罪陀羅尼。念誦的關鍵在于用心,比如誦叁皈十萬遍,並不是說,念了十萬遍就必定能對叁寶生起強烈的皈依之心,關鍵在于念誦時是否輔以觀察修。如果用心到位,或許不必十萬遍就能達到效果。反之,如果有口無心地念上二十萬乃至上百萬遍,也可能對心行改善沒有多少作用。念佛也好,念咒也好,數量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主要是看質量,看用心是否正確。

   “相者,謂于夢中夢吐惡食,又酪及乳等,或飲或吐,或見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見比丘、比丘尼之僧衆,或出乳樹、象及牛王、山與獅子座,並微妙宮殿而爲上升,或夢聞法。此《准提陀羅尼》中說也。”酪,奶製品。《准提陀羅尼》說,當我們誦咒忏罪時,會夢見一些特殊境界,由此了知罪業是否清淨。比如在夢中吐出肮髒的食物,吃進或吐出酥酪或牛奶,或者夢見日月,或者夢見自己飛于空中,或者在夢中遇到火災、水牛,或者夢見自己把黑人製住,或者夢見比丘、比丘尼等僧衆,或者夢見樹上溢出乳汁,或者夢見大象、牛王,或者夢見高山和獅子座,或者夢見莊嚴的宮殿並隨之上升,或者夢見自己在聽聞佛法。如果平時沒有忏悔也夢見這些,那和忏悔是無關的,更不要覺得罪業已被消除。因爲夢只是表象而已,關鍵在于修行後心態是否轉變,煩惱是否減少,慈悲心是否增加,這才是我們要重點考量的。

   “四、依形像力,于佛獲信已,塑其形像也。”其四,對佛菩薩生起極大信心,然後塑其形像,也能達到對治罪業的效果。前提是以信心和虔誠心爲之塑像。這種滅罪方式源于兩方面:一是因爲對佛菩薩具足淨信,這種信心本身就具有淨化罪業的作用。二是因爲這種淨信使心與佛菩薩功德相應,從而達到滅罪效果。

   “五、依供養力,于佛及塔興種種供養也。”其五,對于佛像、塔廟等承辦種種供養,依靠供養達到消除罪業的效果。其中關鍵也在于虔誠心,如果以世俗的、有所得的心供養,是很難達到以供養滅罪的效果。

   “六、依名號力,于佛及諸大菩薩名號聞而持之。”其六,聽聞佛陀和諸大菩薩名號後,以虔誠心精進持誦,依佛菩薩的名號力達到忏罪效果。因爲佛菩薩名號是萬德洪名,蘊涵著悲心和願力,以清淨心念誦,即能得其加持。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以上所說的對治現行力的六種方法,都是《大乘集菩薩學論》所說的,其他經典還有很多。其中,勝解空性是最難做到,效果也最徹底的。但無論哪一種,只要如法、精進地做,都能達到消除業障的作用。

  ③ 遮止力

   第叁、遮止力者,謂正防護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隨喜他作之殺生等叁門惑業及法之障,此《日藏經》中說。意謂若無至誠防護之心而忏者,僅成空言,故律中問:“後防護否?”廣釋中說也。是故,後不更作之防護心頗爲重要。然此心生起,又從初力而自在也。

  “第叁、遮止力者,謂正防護十不善也。”第叁種是遮止力,就是直接防護十不善業。發願今後永不殺生,乃至不貪嗔癡,以此對治殺生等十不善業。

   “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隨喜他作之殺生等叁門惑業及法之障。此《日藏經》中說。”以此摧毀過去親自造作和教他造作的身口意惡業,以及隨喜他人惡業的行爲和修法障礙。這是《日藏經》所說的。

   “意謂若無至誠防護之心而忏者,僅成空言,故律中問:“後防護否?”廣釋中說也。”這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至誠防護之心,所謂的忏悔不過是一句空話。所以律中關于忏悔的儀軌中會問:“以後還防護嗎?”這是廣釋所說的。

   “是故,後不更作之防護心頗爲重要。然此心生起,又從初力而自在也。”所以,最主要的是防護將來不再造作。而防護心的生起,又是建立在能破力的基礎上。

   業之所以具有力量,關鍵是在不斷反複中得以壯大,最後使我們自己被這一串習所控製。遮止力,就是阻止這些串習的繼續發展,不再給它們提供養分,這樣業力也就難有成熟機會了。

  ④ 依止力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叁寶,修菩提心也。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叁寶,修菩提心也。”第四種是依止力,就是依靠大勢力獲得保障。對于學佛者而言,最可靠的力量就是皈依叁寶、修習菩提心。如果能以叁寶作爲究竟依賴,以菩提心爲心理基礎,業力將失去立足之地。

  總之,佛爲初心學人雖說多種忏悔之門,然對治圓滿者,四力爲善也。

   罪淨規者,于諸當生惡趣大苦之因,轉生小苦因。或雖生惡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現身稍患頭痛等,即成清淨。如是諸須長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視忏者力有強弱,及四力對治全與不全、力勢急緩、時期長短以爲等差而未有一定也。

   經及律中謂“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者,蓋對諸不修四力對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說而忏者,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此《八千頌釋》中說也。

   由是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壞出生異熟之功能者,縱遇余緣,果必不生。如以邪見嗔恚斷壞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別熾燃論》(《燒戲論》)中說也。

   然以忏護清淨,雖能令無遺余,若初無罪染之清淨,與忏已而淨之二則大有差別。如《菩薩地》中言:“根本罪生,雖能重受還淨,然于現生不能證得初地。”《經》(《研磨經》)中亦雲:“若生經中所說一種謗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叁時忏悔,罪雖清淨,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時,須經十劫也。”以是無余清淨之義者,是于不悅意之果清淨無余。生起證道等者,則爲甚遠。故于從初無染,當勵力焉。

   是故說言:“諸聖者等雖爲命難,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如忏淨與初即不生二者無別,則無須如是作矣。譬如世間傷損手足,後雖治愈,然與初未傷損終不同也。

  這一段,是對四力淨修之法的總結。

   “總之,佛爲初心學人雖說多種忏悔之門,然對治圓滿者,四力爲善也。”總之,雖然佛陀爲初發心學人講述了很多忏悔法門,但要徹底、究竟地對治業力,以能破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依止力這四力法門最爲完善。因爲它們是從不同角度對業力進行摧毀,從對罪業的追悔到持名念咒、對治現行,然後再依叁寶和發心的力量爲倚靠,可謂全面出擊。

   “罪淨規者,于諸當生惡趣大苦之因,轉生小苦因。或雖生惡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現身稍患頭痛等,即成清淨。如是諸須長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罪業又是怎樣忏除幹淨的呢?忏罪之後,本應感得投生惡趣的重大苦因,將轉變爲小苦之因,或者雖然投生于惡趣卻不受苦。又或者,本應感得惡道之苦,但只是今生稍有頭痛等小疾就忏悔清淨,不再遭受其他痛苦。又或者,本應遭受幾百、幾千生的長期痛苦,現在只是暫時遭受一點小苦,甚至一點苦都不必再受。

   “此亦視忏者力有強弱,及四力對治全與不全、力勢急緩、時期長短以爲等差而未有一定也。”忏悔能夠對治到什麼程度,關鍵在于忏悔者的心力強弱,以及對四力法門運用得是否完整,對治力量是迫切還是弛緩,對治時間是長久還是短暫,因爲有這些差別,忏悔所達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經及律中謂“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者,蓋對諸不修四力對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說而忏者,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此《八千頌釋》中說也。”經藏及律藏中所…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