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颠倒堕落。一法为何?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
《谛品者》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护惜,是以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于十不善等诸罪,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
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
普穹瓦云:“我于老时,唯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
首先,总的说明如何忏悔。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入菩萨行论》说:从不善的行为将产生苦果,那么如何才能从这一痛苦中解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思考的。
“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入菩萨行论》又说: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是对业果之理生起胜解。那么怎样才能对业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呢?就要经常观察每种业所形成的异熟果,以此加深认识。
“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当我们了解到善恶业感果的原理之后,应当反复观察修习。因为业果之理是隐秘而深奥的,很难对此形成定解。不少人学佛一段时间后,热衷于谈玄说妙,反而把皈依、发心、业果等核心弃之不顾。宗大师说过,深信业果,甚至比理解空性更难。从我个人的修行感受来说,也确实如此。很多人虽然也会说业果,但只是说法而已。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业果的真实不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人生就是如此,这一观念才会对改变心行产生作用。
“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正如《三昧王经》所说:即使月亮、星辰最终损毁坠落,即使高山峻岭最终土崩瓦解,即使连虚空都会发生变化,但佛陀从来不会说虚诳不实的话语,他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对佛陀所说的话,我们要坚信不疑。在没有对业果之理生起决定信解之前,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不到佛陀所认可的见地。因为不信业果就是不信佛语,那样的话,佛法的一切修行将无从建立。
“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宗大师批判说:有一类人自称对空性已获得决定信解,但对业果之理却尚未深信,对此不能确信无疑。如果这样,他们对空性的见解也必然是颠倒的。真正通达空性者,就能通过空性了达缘起的甚深内涵,这将成为认识业果的重要助缘。因为业果正是空性的显现,所以,证得空性者必将深信业果,而不是否定善恶因果,任意妄为。
“前经又云:如同幻泡幻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三昧王经》又说:缘起的生命现象,就像幻化的水泡、阳焰、闪电般虚假而无常。一切诸法的存在,则像水中之月般没有主体。尽管这一切没有主宰,但我们所造的业力却不会丢失。不论黑业还是白业,都将感得相应的苦乐果报。业果之理看似简单,但真正深入的话,其中原理却微细难解,唯有佛陀方能究竟。因为这种认识是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就像下棋,常人只能看到一步,棋手却能看到五步甚至更多。所以,我们对业果的信解和佛陀是有天壤之别的。
“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所以,要对善恶业感果的原理生起决定信解,并且精进地、昼夜不息地观察身语意三业,守住六根门头,杜绝恶趣之因。如果对业果差别不能透彻了解,或只是稍稍知道一些,但身语意三业却依然放逸散乱,就等于打开了恶趣之门。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一法为何?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佛陀在《海问经》中对龙王及诸菩萨说:如果修习一个法门就能免于堕落恶趣,究竟是哪一法呢?那就是经常思惟种种善法,并思惟如何使自己的心行不舍昼夜地安住于善法中。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通过这样的思惟,就能加深对业果的信解,防护身口意三业,从而遮止不善法的生起。
“《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护惜,是以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谛者品》也说:大王,切勿杀害任何生命。因为任何众生对自己的生命都是极其珍爱的。我们若想自己长寿,就不要断除其他众生的生命,心中也不要有杀害它们的念头。
“于十不善等诸罪,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对于十不善业,哪怕只是相关的念头都不要轻易启动,而是要多加守护,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不善心行。很多人会在无意中伤害过蚊子,这种无意就是出于串习。又如被人批评时,我们会本能地生起嗔心,这种本能也是出于串习。如果不刻意对治,这些不良串习随时都会现行。
“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康隆巴曾对普穹瓦说:敦巴格西说过,在整个修行中,唯有深信业果才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现在大家讲说的闻思和修行之理并不是最稀罕的,唯有深信业果才是最难做到的。普穹瓦答说:是这样的。这也是当今教界的现状,讲经者不少,学教者不少,但真正对业果生起决定信解,能够谨慎防护三业的却不多。所以,这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警策意义。
“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敦巴还叮嘱说:修行人,对业果之理切莫粗心大意,切莫不以为然,因为缘起是极其深奥的。一切生命现象之间,及与外在世界的复杂关系,其本质都是业。所以,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就体现了业的复杂性,可见业的思想是多么深奥呵!
“普穹瓦云:我于老时,唯依靠《贤愚因缘经》。”《贤愚因缘经》,是以讲述业果为主的一部经典。普穹瓦说:我年老时,只是依靠《贤愚因缘经》来修行。
“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夏惹瓦说: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佛陀都不责怪外在环境或是他人,只是要我们以此作为助缘,就这么度过今生。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一点困难时,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感得这些困境呢?如果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一切都自有其因果,都是我们自身业力所招感。所以,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从缘起和业果的角度去改变。
2.四力净修之法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忏悔业障呢?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亟,急切。了知业果的真实不虚,应立即对一切不善行努力加以防护,不使心行有所染污。
“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若因放纵欲望或烦恼强大到无法自控而造作不善行,也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努力根据佛陀慈悲开设的忏悔法门进行对治。
“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忏悔业障的仪轨,在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中曾分别作了说明。但这主要忏除的是戒罪,此外还有业罪,需要依四力加以清洗,分别是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和依止力。
以下,分别对四力进行介绍。
① 能破力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
能破力,通过自身的追悔之心和相关仪轨达到忏罪效果。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第一种是能破力,就是对无始以来所造恶业生起追悔之心。这种追悔心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后悔,而是要对恶业所感得的异熟、等流和增上三种果报反复思惟,就像不慎中毒者那样,急于将毒排出体外。生起这样的迫切之心后,可根据《金光明忏》和《三十五佛忏法》两种仪轨忏罪。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两种忏法。
早晚课诵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也有三十五佛的名号。此外,大忏悔文也是非常殊胜的忏悔仪轨,如果能在念诵的时候随文入观,也能达到忏已还净的效果。其中,关键就在于用心。如果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再殊胜的仪轨也是难以对我们产生作用的。
② 对治现行力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