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P10

  ..續本文上一頁顛倒墮落。一法爲何?謂于諸善法數數觀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諸晝夜。”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法者。

   《谛品者》雲:“大王!汝莫殺生命,衆生于命極護惜,是以欲保長壽者,心中亦不思斷命。”于十不善等諸罪,雖唯發起之心亦不可輕動,應多修習防護也。

   康隆巴對普穹瓦雲:“格西敦巴謂,唯業果甚關重要。吾意現今講說、聞修皆非希罕,唯修此業果者,難矣。”普穹瓦報曰:“如彼當作。”又敦巴雲:“仁者,心量莫粗,此緣起甚細。”

   普穹瓦雲:“我于老時,唯依靠《賢愚因緣經》。”夏惹瓦雲:“隨生何過,佛不責余,鹹謂以作此緣,今生此過也。”

  首先,總的說明如何忏悔。

   “《入行論》雲:從不善生苦,如何從彼脫?我晝夜常時,唯思此應理。”《入菩薩行論》說:從不善的行爲將産生苦果,那麼如何才能從這一痛苦中解脫?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時時思考的。

   “又雲:一切善品根,佛說勝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觀異熟。”《入菩薩行論》又說:佛陀告訴我們,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是對業果之理生起勝解。那麼怎樣才能對業果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呢?就要經常觀察每種業所形成的異熟果,以此加深認識。

   “知黑白業果已,當數數修習,以其最極隱覆,難獲決定故。”當我們了解到善惡業感果的原理之後,應當反複觀察修習。因爲業果之理是隱秘而深奧的,很難對此形成定解。不少人學佛一段時間後,熱衷于談玄說妙,反而把皈依、發心、業果等核心棄之不顧。宗大師說過,深信業果,甚至比理解空性更難。從我個人的修行感受來說,也確實如此。很多人雖然也會說業果,但只是說法而已。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業果的真實不虛,對此深信不疑,認爲人生就是如此,這一觀念才會對改變心行産生作用。

   “如《叁昧王經》雲:月星可隕墜,山邑可崩壞,虛空變爲余,佛不說虛語。”正如《叁昧王經》所說:即使月亮、星辰最終損毀墜落,即使高山峻嶺最終土崩瓦解,即使連虛空都會發生變化,但佛陀從來不會說虛诳不實的話語,他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于如來語須生決定信。在未獲此無僞決定以前,隨學何法,亦不得佛所歡喜之決定也。”對佛陀所說的話,我們要堅信不疑。在沒有對業果之理生起決定信解之前,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得不到佛陀所認可的見地。因爲不信業果就是不信佛語,那樣的話,佛法的一切修行將無從建立。

   “有一類人,自謂于空性已獲決定,于業果未能決定,于彼不作數者,其于空性之見解成顛倒矣。達空性者,即于空性見爲緣起之義,能爲于業果生決定之助伴故也。”宗大師批判說:有一類人自稱對空性已獲得決定信解,但對業果之理卻尚未深信,對此不能確信無疑。如果這樣,他們對空性的見解也必然是顛倒的。真正通達空性者,就能通過空性了達緣起的甚深內涵,這將成爲認識業果的重要助緣。因爲業果正是空性的顯現,所以,證得空性者必將深信業果,而不是否定善惡因果,任意妄爲。

   “前經又雲:如同幻泡幻焰電,一切諸法似水月,雖然不緣身死後,往他世之數取趣。但已作業非成無,當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門甚奧妙,微細難見佛行境。”《叁昧王經》又說:緣起的生命現象,就像幻化的水泡、陽焰、閃電般虛假而無常。一切諸法的存在,則像水中之月般沒有主體。盡管這一切沒有主宰,但我們所造的業力卻不會丟失。不論黑業還是白業,都將感得相應的苦樂果報。業果之理看似簡單,但真正深入的話,其中原理卻微細難解,唯有佛陀方能究竟。因爲這種認識是取決于智慧的高低,就像下棋,常人只能看到一步,棋手卻能看到五步甚至更多。所以,我們對業果的信解和佛陀是有天壤之別的。

   “以是當于黑白二業因果生起決定,常于晝夜觀察叁業門,斷絕惡趣。若初于業果差別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叁門放逸者,是唯開惡趣之門。”所以,要對善惡業感果的原理生起決定信解,並且精進地、晝夜不息地觀察身語意叁業,守住六根門頭,杜絕惡趣之因。如果對業果差別不能透徹了解,或只是稍稍知道一些,但身語意叁業卻依然放逸散亂,就等于打開了惡趣之門。

   “《海問經》雲:龍王,諸菩薩以一法而能正斷險惡趣之顛倒墮落。一法爲何?謂于諸善法數數觀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諸晝夜。”佛陀在《海問經》中對龍王及諸菩薩說:如果修習一個法門就能免于墮落惡趣,究竟是哪一法呢?那就是經常思惟種種善法,並思惟如何使自己的心行不舍晝夜地安住于善法中。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法者。”通過這樣的思惟,就能加深對業果的信解,防護身口意叁業,從而遮止不善法的生起。

   “《谛者品》雲:大王!汝莫殺生命,衆生于命極護惜,是以欲保長壽者,心中亦不思斷命。”《谛者品》也說:大王,切勿殺害任何生命。因爲任何衆生對自己的生命都是極其珍愛的。我們若想自己長壽,就不要斷除其他衆生的生命,心中也不要有殺害它們的念頭。

   “于十不善等諸罪,雖唯發起之心亦不可輕動,應多修習防護也。”對于十不善業,哪怕只是相關的念頭都不要輕易啓動,而是要多加守護,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不善心行。很多人會在無意中傷害過蚊子,這種無意就是出于串習。又如被人批評時,我們會本能地生起嗔心,這種本能也是出于串習。如果不刻意對治,這些不良串習隨時都會現行。

   “康隆巴對普穹瓦雲:格西敦巴謂,唯業果甚關重要。吾意現今講說、聞修皆非希罕,唯修此業果者,難矣。普穹瓦報曰:如彼當作。”康隆巴曾對普穹瓦說:敦巴格西說過,在整個修行中,唯有深信業果才是至關重要的。我覺得,現在大家講說的聞思和修行之理並不是最稀罕的,唯有深信業果才是最難做到的。普穹瓦答說:是這樣的。這也是當今教界的現狀,講經者不少,學教者不少,但真正對業果生起決定信解,能夠謹慎防護叁業的卻不多。所以,這對今天的我們同樣具有警策意義。

   “又敦巴雲:仁者,心量莫粗,此緣起甚細。”敦巴還叮囑說:修行人,對業果之理切莫粗心大意,切莫不以爲然,因爲緣起是極其深奧的。一切生命現象之間,及與外在世界的複雜關系,其本質都是業。所以,生命和世界的複雜性就體現了業的複雜性,可見業的思想是多麼深奧呵!

   “普穹瓦雲:我于老時,唯依靠《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是以講述業果爲主的一部經典。普穹瓦說:我年老時,只是依靠《賢愚因緣經》來修行。

   “夏惹瓦雲:隨生何過,佛不責余,鹹謂以作此緣,今生此過也。”夏惹瓦說:不管出現什麼問題,佛陀都不責怪外在環境或是他人,只是要我們以此作爲助緣,就這麼度過今生。

   我們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一點困難時,往往會有這樣那樣的抱怨。但我們是否想過:爲什麼會感得這些困境呢?如果從緣起的角度看待,一切都自有其因果,都是我們自身業力所招感。所以,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從緣起和業果的角度去改變。

  2.四力淨修之法

   如是于諸惡行,亟應努力,無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煩惱熾盛等緣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當須勵力于佛大悲所說出罪方便。又彼墮罪還淨之儀軌者,如叁種戒中別別所說。罪還淨者,當依四力。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忏悔業障呢?

   “如是于諸惡行,亟應努力,無使有染。”亟,急切。了知業果的真實不虛,應立即對一切不善行努力加以防護,不使心行有所染汙。

   “若因放逸及煩惱熾盛等緣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當須勵力于佛大悲所說出罪方便。”若因放縱欲望或煩惱強大到無法自控而造作不善行,也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努力根據佛陀慈悲開設的忏悔法門進行對治。

   “又彼墮罪還淨之儀軌者,如叁種戒中別別所說。罪還淨者,當依四力。”忏悔業障的儀軌,在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中曾分別作了說明。但這主要忏除的是戒罪,此外還有業罪,需要依四力加以清洗,分別是能破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和依止力。

   以下,分別對四力進行介紹。

  ① 能破力

   第一、能破力者,謂于無始來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須修能感苦異熟等叁種果之理趣。修時可依《金光明忏》及《叁十五佛忏法》二種而作。

  能破力,通過自身的追悔之心和相關儀軌達到忏罪效果。

   “第一、能破力者,謂于無始來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須修能感苦異熟等叁種果之理趣。修時可依《金光明忏》及《叁十五佛忏法》二種而作。”第一種是能破力,就是對無始以來所造惡業生起追悔之心。這種追悔心不是簡單地說一句後悔,而是要對惡業所感得的異熟、等流和增上叁種果報反複思惟,就像不慎中毒者那樣,急于將毒排出體外。生起這樣的迫切之心後,可根據《金光明忏》和《叁十五佛忏法》兩種儀軌忏罪。這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視的兩種忏法。

   早晚課誦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也有叁十五佛的名號。此外,大忏悔文也是非常殊勝的忏悔儀軌,如果能在念誦的時候隨文入觀,也能達到忏已還淨的效果。其中,關鍵就在于用心。如果只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再殊勝的儀軌也是難以對我們産生作用的。

  ② 對治現行力

   第二、對治現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經句受持讀誦等也。二、依勝解空性,住入無我而明顯之法性,深信本來清淨也。叁、依持誦百字等諸殊勝陀羅尼,如儀軌而持誦之。《妙臂經》雲:“猶如四月火焚林,無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誦火戒風燃,精進猛焰燒罪惡。猶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誦熾,罪惡雪山亦歸盡。如于暗中置燈光,黑暗無余而除滅,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誦燈速遣除。”此複乃至未見罪淨相而誦之。相者,謂于夢中夢吐惡食,又酪及乳等,或飲或…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