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于自利利他的事业从不感到疲厌,信心坚定,悲愿无尽。同时还具备如实抉择的能力,能够快速成就无漏智慧。
2.异熟之因有八
初者,于诸有情不加伤害,及远离伤害之意乐。如有颂云:“若到杀生场,施放作饶益,遮止害有情,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医与药,不杖石损他,当感得无病。”
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能感形色圆满)。如云(如前论云):“依于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妒果者,说感妙同分。”
第三、摧伏我慢,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饶益。及于苦恼、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
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
第六、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且于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阇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
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于诸贪著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男根者,为作解脱。
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于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
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
三缘者(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力清净),心清净中(复分自他之二),观待于自有二:(一)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二)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观待于他有二:(一)见同法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妒、校量、毁訾,心生随喜。(二)若不能者,亦应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
要具足以上八种圆满,就要努力修习与此相应的善因。
“初者,于诸有情不加伤害,及远离伤害之意乐。如有颂云:若到杀生场,施放作饶益,遮止害有情,当能得长寿。恒作侍疾人,并施医与药,不杖石损他,当感得无病。”首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的果报?那就是对一切有情不能加以伤害,不仅在行为上杜绝,在内心也不能生起伤害的想法。正如偈颂所说的那样:如果来到屠宰场等杀生场所,应该以放生救护物命,为作利益,阻止他人杀生害命,这将感得长寿果报。此外还要持之以恒地照顾病人,布施医药,决不以棍棒石块损害有情,这将感得健康无病的果报。
“第二、惠施灯明及鲜净衣等。如云:依于无忿恼,以施感妙色,不嫉妒果者,说感妙同分。”第二,如何感得形色圆满的果报?应该向三宝布施灯烛,以及美妙洁净的衣服等。从心行上说,则要远离嗔恨。正如论中所说:安住于无忿、无恼之心而行布施,能够感得庄严身相。同时,对其他有情的美妙色身不生嫉妒,也将感得同样的庄严和美妙。
“第三、摧伏我慢,于师长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第三,如何感得种族圆满的果报?身份的高贵有两种,一是出生显贵之家,一是具足威仪,令人肃然起敬。要感得这一果报,必须降伏我慢,对三宝、师长及一切人,都像仆人般敬之重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能受人尊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纵其不求,亦作饶益。及于苦恼、具德之悲敬田中无资具者,悉作布施。”第四,如何感得财富丰饶、眷属众多的果报?就要广修布施。对于乞求衣食的有情,固然应该常行布施,即使对方尚未求助,也应该主动做利益有情的事。不论对方是忧悲苦恼的众生,还是具足功德的三宝或师长,只要他们缺乏生活资具,对这些悲田和敬田都要平等无别地给予帮助。多结善缘,才能获得自在圆满的果报,才有更多人来亲近我们。所以,六度和四摄都是以布施为先。
“第五、修习断除四种不善之语。”第五,如何感得威信圆满的果报?使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就要在因地上断除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不善的语言,这样才会赢得他人尊重。反之,不要说来世的恶报,就是现世也会招人反感。
“第六、发愿自于后世能修种种功德,且于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阇黎诸师长所而修供养。”第六,如何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声誉?就应该发愿从今往后修习种种功德,并且在三宝、父母、声闻、独觉、和尚、阿阇黎等圣贤和师长前常行供养。在供养过程中,逐渐与三宝心心相印,德行渐高,自然威望日隆。
“第七、乐丈夫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于诸贪著女身之辈,遮止其欲。断男根者,为作解脱。”第七,如何获得男性具足的果报?就要向往大丈夫的德行,厌恶女身,并对女众的烦恼过患有透彻了解。对那些贪爱女性身份者,应为之开导女身过患,遮止这种欲望。而对于那些失去男人身份者,也要帮助他们获得解脱。
“第八、他所不能,我为代作。于可共合,为作助伴,并施饮食。”第八,如何获得大力具足的果报?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愿意替他们做。别人能做的事情,也乐于共同合作,提供帮助,并施予饮食等生活所需。这就是四摄法门中的同事。
“彼八种中,若具三缘,当得殊胜异熟。”通过以上修习,可感得八种圆满身份,这是我们弘法利生的重要助缘。但如何使八种因能够感得圆满的身份呢?这就要依三种殊胜的因缘,即心清净、加行清净和田力清净。依此三种胜缘修习八种善行,才能感得殊胜的异熟果报。
“三缘者,心清净中,观待于自有二:修诸善因,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及意乐至诚猛利而修诸因也。”心清净,调整心行并使之如法。三缘中的心清净,包括对待自己和看待他人两个方面。从自身要求来说,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所修善因全部回向无上菩提,而不是追求人天福报;二是以至诚猛利的意乐修习善因。简单地说,就是动机要纯,用力要猛。
“观待于他有二:见同法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妒、校量、毁訾,心生随喜。若不能者,亦应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观察焉。”毁訾,诽谤、非议。从对待他人来说,也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当我们看到其他人也在修习同样的善行,不论对方所修是上品、中品还是下品善行,绝不能心生嫉妒,或觉得自己修得比他好,甚至因别人修得好而加以诽谤,制造是非。二是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别人,就要生起见贤思齐之心,对于他人的行为反复观察,作为学习榜样。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利所作。观待他者,未受正行,赞美令受。诸已受者,赞美令喜,常恒无间,安住不舍。”加行,即手段。在加行清净中,也分为自他两个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说,应该不间断地以猛利意乐修习以上八种善因,持之以恒。从他人这方面来说,如果看到他人尚未修习这八种善因,应该赞叹这些善因的功德,鼓励对方发心并实践;如果对方已经这样去做,更要尽力赞美,令之生起信心和欢喜心,长期安住在这些善行中,不相舍离。
“田清净者,即彼二种意乐加行,获多美果等同田也。”如果我们所修的意乐是清净的,加行是清净的,最后成就的果报必然是殊胜广大的,就像田地能够生长万物一样,所以称为田清净。
以上所说的三种清净非常重要。由此方能感得殊胜的果报,乃至生生增上。否则,世间圆满的身份也有可能成为不善的因缘。生活中,不少人有了地位就用来谋私,有了名声就用来牟利。那么,这些胜果非但不能起到自利利他的效果,反而会自损损他,那是多么令人遗憾呵。
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在佛教中,业力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不论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还是大乘佛教的论典,对业力都有专门探讨。事实上,业力不仅是佛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生命开展的关键因素。但一般人对业的作用却往往认识不足。在生命轮回中,业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般宗教讲到业力,首先会建立灵魂的概念,业仅是推动灵魂投生的助缘。但佛教的轮回观,是缘起无我的轮回观,认为“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业和识,是造成有情生命轮回的两大因素。生命只是因缘的假象,在阿毗达磨中,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百法等各种分析。其中,有理性的力量,也有情绪的力量。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无尽生命的积累。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往昔业力的积累;未来的生命体,又是现前业力的积累。
那么,如何化解其中的不善业力?就要通过忏悔法门,以此扫清修行路上的障碍。戒律中,对忏悔有着详细规定。每一条戒,都对违犯后如何忏罪有相应规定。时时忏悔,就能保持戒体清净,保持内心清净。否则,恶业将不断积累,难以改变。此外,古德也编写了很多忏法,天台宗还特别将之作为修行的前方便。
《道次第》中,宗大师主要是从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四个方面为我们开示忏悔之道。
1.总说对治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此颂即谓应常思业果理趣之意)又云(前论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
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
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
前经又云:“如同幻泡幻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