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P9

  ..續本文上一頁,對于自利利他的事業從不感到疲厭,信心堅定,悲願無盡。同時還具備如實抉擇的能力,能夠快速成就無漏智慧。

  2.異熟之因有八

   初者,于諸有情不加傷害,及遠離傷害之意樂。如有頌雲:“若到殺生場,施放作饒益,遮止害有情,當能得長壽。恒作侍疾人,並施醫與藥,不杖石損他,當感得無病。”

   第二、惠施燈明及鮮淨衣等(能感形色圓滿)。如雲(如前論雲):“依于無忿惱,以施感妙色,不嫉妒果者,說感妙同分。”

   第叁、摧伏我慢,于師長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縱其不求,亦作饒益。及于苦惱、具德之悲敬田中無資具者,悉作布施。

   第五、修習斷除四種不善之語。

   第六、發願自于後世能修種種功德,且于叁寶、父母、聲聞、獨覺、和尚、阿阇黎諸師長所而修供養。

   第七、樂丈夫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于諸貪著女身之輩,遮止其欲。斷男根者,爲作解脫。

   第八、他所不能,我爲代作。于可共合,爲作助伴,並施飲食。

   彼八種中,若具叁緣,當得殊勝異熟。

   叁緣者(一心清淨,二加行清淨,叁田力清淨),心清淨中(複分自他之二),觀待于自有二:(一)修諸善因,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二)及意樂至誠猛利而修諸因也。觀待于他有二:(一)見同法者,上中下叁,斷除嫉妒、校量、毀訾,心生隨喜。(二)若不能者,亦應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觀察焉。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長時無間猛利所作。觀待他者,未受正行,贊美令受。諸已受者,贊美令喜,常恒無間,安住不舍。田清淨者,即彼二種意樂加行,獲多美果等同田也。

  要具足以上八種圓滿,就要努力修習與此相應的善因。

   “初者,于諸有情不加傷害,及遠離傷害之意樂。如有頌雲:若到殺生場,施放作饒益,遮止害有情,當能得長壽。恒作侍疾人,並施醫與藥,不杖石損他,當感得無病。”首先,如何感得壽量圓滿的果報?那就是對一切有情不能加以傷害,不僅在行爲上杜絕,在內心也不能生起傷害的想法。正如偈頌所說的那樣:如果來到屠宰場等殺生場所,應該以放生救護物命,爲作利益,阻止他人殺生害命,這將感得長壽果報。此外還要持之以恒地照顧病人,布施醫藥,決不以棍棒石塊損害有情,這將感得健康無病的果報。

   “第二、惠施燈明及鮮淨衣等。如雲:依于無忿惱,以施感妙色,不嫉妒果者,說感妙同分。”第二,如何感得形色圓滿的果報?應該向叁寶布施燈燭,以及美妙潔淨的衣服等。從心行上說,則要遠離嗔恨。正如論中所說:安住于無忿、無惱之心而行布施,能夠感得莊嚴身相。同時,對其他有情的美妙色身不生嫉妒,也將感得同樣的莊嚴和美妙。

   “第叁、摧伏我慢,于師長前及余人所敬重若仆。”第叁,如何感得種族圓滿的果報?身份的高貴有兩種,一是出生顯貴之家,一是具足威儀,令人肅然起敬。要感得這一果報,必須降伏我慢,對叁寶、師長及一切人,都像仆人般敬之重之。如果能做到這些,就能受人尊敬,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四、于求衣食等者常行惠施,縱其不求,亦作饒益。及于苦惱、具德之悲敬田中無資具者,悉作布施。”第四,如何感得財富豐饒、眷屬衆多的果報?就要廣修布施。對于乞求衣食的有情,固然應該常行布施,即使對方尚未求助,也應該主動做利益有情的事。不論對方是憂悲苦惱的衆生,還是具足功德的叁寶或師長,只要他們缺乏生活資具,對這些悲田和敬田都要平等無別地給予幫助。多結善緣,才能獲得自在圓滿的果報,才有更多人來親近我們。所以,六度和四攝都是以布施爲先。

   “第五、修習斷除四種不善之語。”第五,如何感得威信圓滿的果報?使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就要在因地上斷除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四種不善的語言,這樣才會贏得他人尊重。反之,不要說來世的惡報,就是現世也會招人反感。

   “第六、發願自于後世能修種種功德,且于叁寶、父母、聲聞、獨覺、和尚、阿阇黎諸師長所而修供養。”第六,如何在社會上獲得良好聲譽?就應該發願從今往後修習種種功德,並且在叁寶、父母、聲聞、獨覺、和尚、阿阇黎等聖賢和師長前常行供養。在供養過程中,逐漸與叁寶心心相印,德行漸高,自然威望日隆。

   “第七、樂丈夫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于諸貪著女身之輩,遮止其欲。斷男根者,爲作解脫。”第七,如何獲得男性具足的果報?就要向往大丈夫的德行,厭惡女身,並對女衆的煩惱過患有透徹了解。對那些貪愛女性身份者,應爲之開導女身過患,遮止這種欲望。而對于那些失去男人身份者,也要幫助他們獲得解脫。

   “第八、他所不能,我爲代作。于可共合,爲作助伴,並施飲食。”第八,如何獲得大力具足的果報?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我願意替他們做。別人能做的事情,也樂于共同合作,提供幫助,並施予飲食等生活所需。這就是四攝法門中的同事。

   “彼八種中,若具叁緣,當得殊勝異熟。”通過以上修習,可感得八種圓滿身份,這是我們弘法利生的重要助緣。但如何使八種因能夠感得圓滿的身份呢?這就要依叁種殊勝的因緣,即心清淨、加行清淨和田力清淨。依此叁種勝緣修習八種善行,才能感得殊勝的異熟果報。

   “叁緣者,心清淨中,觀待于自有二:修諸善因,回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及意樂至誠猛利而修諸因也。”心清淨,調整心行並使之如法。叁緣中的心清淨,包括對待自己和看待他人兩個方面。從自身要求來說,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所修善因全部回向無上菩提,而不是追求人天福報;二是以至誠猛利的意樂修習善因。簡單地說,就是動機要純,用力要猛。

   “觀待于他有二:見同法者,上中下叁,斷除嫉妒、校量、毀訾,心生隨喜。若不能者,亦應日日于其所行,多次觀察焉。”毀訾,誹謗、非議。從對待他人來說,也需要做到兩點:一是當我們看到其他人也在修習同樣的善行,不論對方所修是上品、中品還是下品善行,絕不能心生嫉妒,或覺得自己修得比他好,甚至因別人修得好而加以誹謗,製造是非。二是如果自己做得不如別人,就要生起見賢思齊之心,對于他人的行爲反複觀察,作爲學習榜樣。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長時無間猛利所作。觀待他者,未受正行,贊美令受。諸已受者,贊美令喜,常恒無間,安住不舍。”加行,即手段。在加行清淨中,也分爲自他兩個方面。從自己這方面來說,應該不間斷地以猛利意樂修習以上八種善因,持之以恒。從他人這方面來說,如果看到他人尚未修習這八種善因,應該贊歎這些善因的功德,鼓勵對方發心並實踐;如果對方已經這樣去做,更要盡力贊美,令之生起信心和歡喜心,長期安住在這些善行中,不相舍離。

   “田清淨者,即彼二種意樂加行,獲多美果等同田也。”如果我們所修的意樂是清淨的,加行是清淨的,最後成就的果報必然是殊勝廣大的,就像田地能夠生長萬物一樣,所以稱爲田清淨。

   以上所說的叁種清淨非常重要。由此方能感得殊勝的果報,乃至生生增上。否則,世間圓滿的身份也有可能成爲不善的因緣。生活中,不少人有了地位就用來謀私,有了名聲就用來牟利。那麼,這些勝果非但不能起到自利利他的效果,反而會自損損他,那是多麼令人遺憾呵。

  

  八、不善業的認知及對治

   在佛教中,業力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不論部派佛教的阿毗達磨還是大乘佛教的論典,對業力都有專門探討。事實上,業力不僅是佛法的核心問題,也是生命開展的關鍵因素。但一般人對業的作用卻往往認識不足。在生命輪回中,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一般宗教講到業力,首先會建立靈魂的概念,業僅是推動靈魂投生的助緣。但佛教的輪回觀,是緣起無我的輪回觀,認爲“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業和識,是造成有情生命輪回的兩大因素。生命只是因緣的假象,在阿毗達磨中,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百法等各種分析。其中,有理性的力量,也有情緒的力量。每種想法和情緒,都代表著無盡生命的積累。我們現有的生命體,是往昔業力的積累;未來的生命體,又是現前業力的積累。

   那麼,如何化解其中的不善業力?就要通過忏悔法門,以此掃清修行路上的障礙。戒律中,對忏悔有著詳細規定。每一條戒,都對違犯後如何忏罪有相應規定。時時忏悔,就能保持戒體清淨,保持內心清淨。否則,惡業將不斷積累,難以改變。此外,古德也編寫了很多忏法,天臺宗還特別將之作爲修行的前方便。

   《道次第》中,宗大師主要是從能破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四個方面爲我們開示忏悔之道。

  1.總說對治

   《入行論》雲:“從不善生苦,如何從彼脫?我晝夜常時,唯思此應理。”(此頌即謂應常思業果理趣之意)又雲(前論又雲):“一切善品根,佛說勝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觀異熟。”知黑白業果已,當數數修習,以其最極隱覆,難獲決定故。

   如《叁昧王經》雲:“月星可隕墜,山邑可崩壞,虛空變爲余,佛不說虛語。”于如來語須生決定信。在未獲此無僞決定以前,隨學何法,亦不得佛所歡喜之決定也。

   有一類人,自謂于空性已獲決定,于業果未能決定,于彼不作數者,其于空性之見解成顛倒矣。達空性者,即于空性見爲緣起之義,能爲于業果生決定之助伴故也。

   前經又雲:“如同幻泡幻焰電,一切諸法似水月。雖然不緣身死後,往他世之數取趣。但已作業非成無,當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門甚奧妙,微細難見佛行境。”以是當于黑白二業因果生起決定,常于晝夜觀察叁業門,斷絕惡趣。若初于業果差別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叁門放逸者,是唯開惡趣之門。

   《海問經》雲:“龍王,諸菩薩以一法而能正斷險惡趣之…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