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P8

  ..续本文上一页

   关于业的种类,本论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认识。首先是引业和满业,其次是定业和不定业,第三是决定受报之业的差别。

  1.引满差别

   乐趣引业为善,恶趣引业不善是也。

   满业则无一定,虽生乐趣,犹有支节及根不全、颜色丑陋、短寿多病、贫穷等者,以不善而感也。于傍生、饿鬼亦有受用丰饶者,善所感也。

   如是于引业为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引业为不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共为四句也。

  关于引业和满业的差别,简单地说,引业招感的是总报,满业招感的是别报。比如我们投生于哪一道,是由引业决定;而生于此道之后的具体情况,如相貌是否端正,眷属是否圆满及寿命长短、富裕贫穷等,则是满业的作用。

   “乐趣引业为善,恶趣引业不善是也。”乐趣为天、人、阿修罗三道,是由十善业感得的果报。恶趣为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是由十不善感得的果报。也就是说,三善道是由善行作为引业,三恶道是由不善行作为引业。

   “满业则无一定,虽生乐趣,犹有支节及根不全、颜色丑陋、短寿多病、贫穷等者,以不善而感也。”满业就没有一定了,虽然生于乐趣,也会感得种种苦果。比如得生为人,却四肢残缺或六根不全,或是容貌丑陋,或是寿命极短,或是疾病缠身,或是穷困潦倒,等等。所有这一切别报都是因为往昔不善业所招感。

   “于傍生、饿鬼亦有受用丰饶者,善所感也。”与此相反,畜生或饿鬼道中也有条件非常优越的,这正是它们往昔善业所感。如大熊猫等动物,生活条件比普通百姓更舒适,受到的关注也更多。

   “如是于引业为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引业为不善引中,满业亦有善与不善业二种,共为四句也。”也就是说,在善的引业中,满业却有善和不善两种;在不善的引业中,满业也有善和不善两种。共有四种类型,一是引满皆善,二是引满皆不善,三是引业为善而满业为不善,四是引业为不善而满业为善。

  2.定不定受差别

   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

   作与积聚之差别中,作者,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积聚者,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之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

  所谓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力。所谓不定业,即不一定受报的业力。关于受报的定和不定,《阿含经》也说到,有心造作和无心造作的果报不同。如果有心造作,是必定受报的;若无心造作,则不一定受报。同样是有心造作,忏悔和未忏悔的果报又不同。若从未忏悔,则迟早都会受报;若真诚忏悔,则不一定受报。

   “定受者,谓故思而作及积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与未积聚也。”定业,是指有心造作的事,并在内心形成业的力量。不定业,是指无意造作的事,且不曾在内心形成业的力量。这里的区分方式,一是有心造作,一是无意造作;一是已经形成业力,一是尚未形成业力。那么,二者区别何在?

   “作与积聚之差别中,作者,谓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语也。”作和积聚的差别中,作是指思惟或因思惟而发起的言行。也就是说,业是以思为本,包括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从想要做到最后付诸行动,都属于作的过程。

   “积聚者,除梦所作等十种不属之业也。未积聚者,梦所作等十业也。”所谓积聚,是指行为在内心形成的业力,但梦中所作等十种情况不属于这一范畴。所谓没有积聚,是指梦中所作等十种情况。关于此,《广论》有详细叙述,分别是:梦所作、无知所作、无故思所作、不猛利不数所作、狂乱所作、失念所作、非乐欲所作、自性无记、悔所损害、对治所损。在这十种情况下,未必形成业力或是业力非常微弱,所以不一定会招感果报。

  3.决定受差别

   于决定受中,依受果时期有三。谓现法受者,彼业之果于彼生受之。顺生受者,二世受果也。顺后受者,三世之外而受也。

  这一段是说明决定受报的业力差别。

   “于决定受中,依受果时期有三。”在决定感果的业报,依据受报时间也有三种差别。

   “谓现法受者,彼业之果于彼生受之。”第一是现法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今生就招感果报。

   “顺生受者,二世受果也。”第二是顺生受,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世或第二世以后再招感果报。

   “顺后受者,三世之外而受也。”第三是顺后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三世以后才招感果报。

   此外,果报未必一生就能受完,也可能延至二生、三生乃至多生累劫。经典中时常说到,有的业要连续受五百生、一千生不等。常常听到有人问:佛教说“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为什么有些行善者生活艰难,而作恶者却飞黄腾达呢?这就是对受报的误解所致。佛教的因果观是贯穿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并不是局限于今生。除以上所说十种不定报或特别以忏悔进行对治的业力外,所作之业是必定感果的,区别只是在于时间早晚。就像我们去超市购物,从货架上取东西时似乎不用付款,但最终是要结账清算的。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

   思惟差别相者,断十不善,虽亦能得贤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习一切智之身者,则修道之进步非余能比。故应修求如是之身。

  所谓完美人生,只是相对而言。真正完美的人生,惟佛菩萨方能圆满。此处所说的完美,是指有利于内修外弘的身份。

   “思惟差别相者,断十不善,虽亦能得贤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习一切智之身者,则修道之进步非余能比。故应修求如是之身。”思惟差别相就是知道,如果断除十不善业,虽然也能获得宝贵人身,但若拥有具足德相、堪能修习佛道的特殊身份,在修行路上就能进步神速,非他人所能及。所以,我们应当通过修行来成就这样圆满的身份。

   那么,这一身份又具有哪些特点?本论归纳为寿量圆满、形色圆满、种族圆满、自在圆满、信言圆满、大势名称圆满、男性具足、大力具足八点。

  1.异熟功德及业用

   初中有八:

   一、寿量圆满。以先引业感得长寿,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

   二、形色圆满。形色姝妙,根无不全,竖横相称,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听从教授。

   三、种族圆满。于世间敬重,共所称赞之高姓中生,以是劝导,无所违越。

   四、自在圆满。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

   五、信言圆满(威信圆满)。由以身语不诳他故,令诸有情信受其语,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令其成熟。

   六、大势名称(圆满)。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诸众生所供养处,以是于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他便为欲报恩故,速听教化。

   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进增长智慧,处众无畏,与诸有情能为共行,或处闲静,无能为碍。

   八、大力具足。以先业力,性少疾损,或全无病,以现世缘有大勇悍,以是于自他之事无所疲厌,坚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证通慧。

  以下具体说明这八种圆满。

   “一、寿量圆满。以先引业感得长寿,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义利能长时中多集善业。”第一是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

   “二、形色圆满。形色姝妙,根无不全,竖横相称。以是所化机等见生欢喜,听从教授。”姝,美好。第二是相貌端正。这也是度化众生的有利条件,因为凡夫是很著相的,如果说法者相貌庄严、六根具足、比例和谐,就能令他所教化的对象心生欢喜,愿意亲近左右,听从教导。

   “三、种族圆满。于世间尊重、共所称赞之高姓中生,以是劝导,无所违越。”第三是出身高贵。虽然佛法提倡众生平等,不以国家、种族、血统来判断人的高低贵贱,但世间却有这一习俗。如果出生于世人共同尊重并赞叹的德高望重的家族,那么,以这种身份说法度众,就容易得到他人认可,而不是遭到拒绝。

   “四、自在圆满。有大财位及广大朋翼僚属,以是摄诸有情而成熟之。”僚属,贵族高官的随员。第四是自在圆满。这里的自在是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在世间地位尊贵,富甲一方,还有众多人际关系,一呼百应,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有利条件。虽然这些条件对个人解脱并无多少帮助,却是开展弘法事业的重要助缘。

   “五、信言圆满。由以身语不诳他故,令诸有情信受其语。以是能以四摄摄受有情,令其成熟。”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饶益有情的四种法门。第五是德高望重。因为从未有过欺骗他人的行为和语言,从而得到大众信任,使他人愿意相信自己,就能进一步以四摄法门摄受众生,带领他们趣向佛道。

   “六、大势名称。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诸众生所供养处。以是于他一切事业而为助伴,他便为欲报恩故,速听教化。”第六是声誉圆满。因为勤修布施等功德,从而成为一切众生的供养处。又因为时常帮助他人成就各种事业,他人为了报恩,也乐意参与并协助你的事业,接受你的教化。世间任何事业都是相互的,你愿意为大众付出,自然会感得大众护持,成就弘法的增上缘。

   “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为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进增长智慧,处众无畏,与诸有情能为共行,或处闲静,无能为碍。”第七是具足丈夫气概。男众身份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法器,因为这一身份易于勇猛精进,生起智慧。同时具有大无畏的气概,既能和大众和合共处,也能独处静地,甘于寂寞,没什么可以成为障碍。

   “八、大力具足。以先业力,性少疾损,或全无病,以现世缘有大勇悍,以是于自他之事无所疲厌,坚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证通慧。”第八是身体强健。因往昔善业所致,今生很少有疾病困扰,身心健康。又因现世善缘,具备精进不懈的勇悍力量…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