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業的種類,本論主要從叁方面進行認識。首先是引業和滿業,其次是定業和不定業,第叁是決定受報之業的差別。
1.引滿差別
樂趣引業爲善,惡趣引業不善是也。
滿業則無一定,雖生樂趣,猶有支節及根不全、顔色醜陋、短壽多病、貧窮等者,以不善而感也。于傍生、餓鬼亦有受用豐饒者,善所感也。
如是于引業爲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引業爲不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共爲四句也。
關于引業和滿業的差別,簡單地說,引業招感的是總報,滿業招感的是別報。比如我們投生于哪一道,是由引業決定;而生于此道之後的具體情況,如相貌是否端正,眷屬是否圓滿及壽命長短、富裕貧窮等,則是滿業的作用。
“樂趣引業爲善,惡趣引業不善是也。”樂趣爲天、人、阿修羅叁道,是由十善業感得的果報。惡趣爲地獄、餓鬼、畜生叁道,是由十不善感得的果報。也就是說,叁善道是由善行作爲引業,叁惡道是由不善行作爲引業。
“滿業則無一定,雖生樂趣,猶有支節及根不全、顔色醜陋、短壽多病、貧窮等者,以不善而感也。”滿業就沒有一定了,雖然生于樂趣,也會感得種種苦果。比如得生爲人,卻四肢殘缺或六根不全,或是容貌醜陋,或是壽命極短,或是疾病纏身,或是窮困潦倒,等等。所有這一切別報都是因爲往昔不善業所招感。
“于傍生、餓鬼亦有受用豐饒者,善所感也。”與此相反,畜生或餓鬼道中也有條件非常優越的,這正是它們往昔善業所感。如大熊貓等動物,生活條件比普通百姓更舒適,受到的關注也更多。
“如是于引業爲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引業爲不善引中,滿業亦有善與不善業二種,共爲四句也。”也就是說,在善的引業中,滿業卻有善和不善兩種;在不善的引業中,滿業也有善和不善兩種。共有四種類型,一是引滿皆善,二是引滿皆不善,叁是引業爲善而滿業爲不善,四是引業爲不善而滿業爲善。
2.定不定受差別
定受者,謂故思而作及積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與未積聚也。
作與積聚之差別中,作者,謂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語也。積聚者,除夢所作等十種不屬之業也。未積聚者,夢所作等十業也。
所謂定業,即必定受報的業力。所謂不定業,即不一定受報的業力。關于受報的定和不定,《阿含經》也說到,有心造作和無心造作的果報不同。如果有心造作,是必定受報的;若無心造作,則不一定受報。同樣是有心造作,忏悔和未忏悔的果報又不同。若從未忏悔,則遲早都會受報;若真誠忏悔,則不一定受報。
“定受者,謂故思而作及積聚也。不定受者,不故思作與未積聚也。”定業,是指有心造作的事,並在內心形成業的力量。不定業,是指無意造作的事,且不曾在內心形成業的力量。這裏的區分方式,一是有心造作,一是無意造作;一是已經形成業力,一是尚未形成業力。那麼,二者區別何在?
“作與積聚之差別中,作者,謂思或思已所起之身語也。”作和積聚的差別中,作是指思惟或因思惟而發起的言行。也就是說,業是以思爲本,包括審慮思、決定思、動身發語思,從想要做到最後付諸行動,都屬于作的過程。
“積聚者,除夢所作等十種不屬之業也。未積聚者,夢所作等十業也。”所謂積聚,是指行爲在內心形成的業力,但夢中所作等十種情況不屬于這一範疇。所謂沒有積聚,是指夢中所作等十種情況。關于此,《廣論》有詳細敘述,分別是:夢所作、無知所作、無故思所作、不猛利不數所作、狂亂所作、失念所作、非樂欲所作、自性無記、悔所損害、對治所損。在這十種情況下,未必形成業力或是業力非常微弱,所以不一定會招感果報。
3.決定受差別
于決定受中,依受果時期有叁。謂現法受者,彼業之果于彼生受之。順生受者,二世受果也。順後受者,叁世之外而受也。
這一段是說明決定受報的業力差別。
“于決定受中,依受果時期有叁。”在決定感果的業報,依據受報時間也有叁種差別。
“謂現法受者,彼業之果于彼生受之。”第一是現法受,今生造作的業力,今生就招感果報。
“順生受者,二世受果也。”第二是順生受,今生造作的業力,第二世或第二世以後再招感果報。
“順後受者,叁世之外而受也。”第叁是順後受,今生造作的業力,叁世以後才招感果報。
此外,果報未必一生就能受完,也可能延至二生、叁生乃至多生累劫。經典中時常說到,有的業要連續受五百生、一千生不等。常常聽到有人問:佛教說“善有樂報,惡有苦報”,爲什麼有些行善者生活艱難,而作惡者卻飛黃騰達呢?這就是對受報的誤解所致。佛教的因果觀是貫穿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並不是局限于今生。除以上所說十種不定報或特別以忏悔進行對治的業力外,所作之業是必定感果的,區別只是在于時間早晚。就像我們去超市購物,從貨架上取東西時似乎不用付款,但最終是要結賬清算的。
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別
思惟差別相者,斷十不善,雖亦能得賢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習一切智之身者,則修道之進步非余能比。故應修求如是之身。
所謂完美人生,只是相對而言。真正完美的人生,惟佛菩薩方能圓滿。此處所說的完美,是指有利于內修外弘的身份。
“思惟差別相者,斷十不善,雖亦能得賢妙之身,然若能有一德相完全、修習一切智之身者,則修道之進步非余能比。故應修求如是之身。”思惟差別相就是知道,如果斷除十不善業,雖然也能獲得寶貴人身,但若擁有具足德相、堪能修習佛道的特殊身份,在修行路上就能進步神速,非他人所能及。所以,我們應當通過修行來成就這樣圓滿的身份。
那麼,這一身份又具有哪些特點?本論歸納爲壽量圓滿、形色圓滿、種族圓滿、自在圓滿、信言圓滿、大勢名稱圓滿、男性具足、大力具足八點。
1.異熟功德及業用
初中有八:
一、壽量圓滿。以先引業感得長壽,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義利能長時中多集善業。
二、形色圓滿。形色姝妙,根無不全,豎橫相稱,以是所化機等見生歡喜,聽從教授。
叁、種族圓滿。于世間敬重,共所稱贊之高姓中生,以是勸導,無所違越。
四、自在圓滿。有大財位及廣大朋翼僚屬,以是攝諸有情而成熟之。
五、信言圓滿(威信圓滿)。由以身語不诳他故,令諸有情信受其語,以是能以四攝攝受有情,令其成熟。
六、大勢名稱(圓滿)。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諸衆生所供養處,以是于他一切事業而爲助伴,他便爲欲報恩故,速聽教化。
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爲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進增長智慧,處衆無畏,與諸有情能爲共行,或處閑靜,無能爲礙。
八、大力具足。以先業力,性少疾損,或全無病,以現世緣有大勇悍,以是于自他之事無所疲厭,堅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證通慧。
以下具體說明這八種圓滿。
“一、壽量圓滿。以先引業感得長壽,如引而住,以是于自他義利能長時中多集善業。”第一是健康長壽。因爲往昔種下的善業感得長壽果報,得以長久住世。又因爲長壽,才有更多時間內修外弘、自利利他,長時間地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
“二、形色圓滿。形色姝妙,根無不全,豎橫相稱。以是所化機等見生歡喜,聽從教授。”姝,美好。第二是相貌端正。這也是度化衆生的有利條件,因爲凡夫是很著相的,如果說法者相貌莊嚴、六根具足、比例和諧,就能令他所教化的對象心生歡喜,願意親近左右,聽從教導。
“叁、種族圓滿。于世間尊重、共所稱贊之高姓中生,以是勸導,無所違越。”第叁是出身高貴。雖然佛法提倡衆生平等,不以國家、種族、血統來判斷人的高低貴賤,但世間卻有這一習俗。如果出生于世人共同尊重並贊歎的德高望重的家族,那麼,以這種身份說法度衆,就容易得到他人認可,而不是遭到拒絕。
“四、自在圓滿。有大財位及廣大朋翼僚屬,以是攝諸有情而成熟之。”僚屬,貴族高官的隨員。第四是自在圓滿。這裏的自在是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說,在世間地位尊貴,富甲一方,還有衆多人際關系,一呼百應,這些都是度化衆生的有利條件。雖然這些條件對個人解脫並無多少幫助,卻是開展弘法事業的重要助緣。
“五、信言圓滿。由以身語不诳他故,令諸有情信受其語。以是能以四攝攝受有情,令其成熟。”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饒益有情的四種法門。第五是德高望重。因爲從未有過欺騙他人的行爲和語言,從而得到大衆信任,使他人願意相信自己,就能進一步以四攝法門攝受衆生,帶領他們趣向佛道。
“六、大勢名稱。具足勤修施等功德,成諸衆生所供養處。以是于他一切事業而爲助伴,他便爲欲報恩故,速聽教化。”第六是聲譽圓滿。因爲勤修布施等功德,從而成爲一切衆生的供養處。又因爲時常幫助他人成就各種事業,他人爲了報恩,也樂意參與並協助你的事業,接受你的教化。世間任何事業都是相互的,你願意爲大衆付出,自然會感得大衆護持,成就弘法的增上緣。
“七、男性具足。具足男根,以是爲一切功德之器,以欲精進增長智慧,處衆無畏,與諸有情能爲共行,或處閑靜,無能爲礙。”第七是具足丈夫氣概。男衆身份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法器,因爲這一身份易于勇猛精進,生起智慧。同時具有大無畏的氣概,既能和大衆和合共處,也能獨處靜地,甘于寂寞,沒什麼可以成爲障礙。
“八、大力具足。以先業力,性少疾損,或全無病,以現世緣有大勇悍,以是于自他之事無所疲厭,堅固勇猛,得思察力,速證通慧。”第八是身體強健。因往昔善業所致,今生很少有疾病困擾,身心健康。又因現世善緣,具備精進不懈的勇悍力量…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節 深信業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