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P9

  ..续本文上一页按阿底峡尊者和馨底巴等大师们的观点,都以是否皈依作为基本判别标准——以得到皈依体,并且没有舍弃、没有破失为标准。所以最初发愿成为佛子时,对于三宝,必须以至诚恳切之心,确认佛是至尊导师,法是解脱正道,僧是修行良伴。如果没有这一认识和誓言,无论做多少善行,都不能算做佛子。因为这些善行并不是以三宝为核心,也不是以成就三宝功德为目的,只能是人天善法而已。

   “二、诸戒之本。《俱舍论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第二,皈依三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俱舍论注》说:皈依,是进一步受持一切律仪的大门,因为受戒都是要从皈依纳体。《皈依七十颂》也说:近事皈依三宝,是受持八种戒(七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根本。也就是说,皈依能坚定我们希求涅槃的心,由此作为成就戒体的增上缘。戒律之所以能产生作用,正是源于对三宝的信心。因为信仰,才能自觉而非被动地受持戒律。如果仅仅靠戒条作为约束,力量是很有限的。

   “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第三,能够减少乃至灭除罪障。《集学论》中,为了说明皈依可以净除罪障,特别引用一个故事加以说明:过去世有一天子,天福将尽时,五衰相现。他以神通观察,发现自己将要投生到王舍城当猪。这位天子悲伤失落,求救于其他天子,得知皈依三宝才能避免。天子皈依后,果然没有堕落。其他天人想看看他投生何趣,但怎么也看不到,就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们说:这位天子因为皈依的功德,已生到更高的天上。所以有个偈颂说:如果皈依佛陀,就不会堕落恶趣。失去这个人身之后,将会上生天道。

   “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第四,皈依三宝可积累广大福报。《摄波罗密多论》说:如果皈依三宝所获得福报有形相的话,即使以三千大千世界作为容器来装载都嫌太小了。因为三宝是世间最大的福田,其功德是无限的,就像大海水一样,怎么可能以瓢来衡量?

   “五、不堕恶趣。”第五,皈依三宝便不会堕落恶道。皈依时,必须生起强烈的依赖感,深信这是生命的究竟归宿。很多人的皈依都是轻飘飘的,这对生命改变不会有太大作用。如果平日对三宝没有百分百的归投之心,临命终时就很难与之相应。所以,这种依赖的意愿非常重要,它能指引我们念念归投三宝怀抱,念念融入三宝功德,那就必定不会堕落恶道了。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第六,皈依三宝之后,人和非人便不可能加害于我们,原因和前面是同样的。忆念三宝,我们就能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就像武功盖世的力士,其他人是很难加害的。即使我们自己尚未具备多少力量,但只要依附于三宝,就像有了强大的靠山,又有谁能构成危害呢?

   “七、随愿皆成。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第七,不论做什么,只要是如法的事,在做之前对三宝供养、皈依并说明所做之事,会很容易完成任务。因为三宝的加持力量不可思议,我们真切祈求,自能如愿成办。

   “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第八,可以迅速成就佛道。正如《狮子请问经》所说:因为对三宝的信心,使我们能够断除八种无暇。又因为感得有暇之身,并皈依佛法僧三宝,进入殊胜的修行道路,不久之后也能成就佛果。认识到皈依的殊胜利益,所以,我们必须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不间断地修习皈依。

   如果不加修习,我们对三宝的皈依之心就会逐渐淡化,逐渐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对生命改善产生不了多少作用。不少人学佛多年,仍感彷徨无助,正是因为三宝并未在他们内心扎根,这就很难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状态。数数皈依,既能帮助我们转移生命重心,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还能由三宝加持获得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在化解凡夫心的同时,念念成就三宝功德。所以,这一修行是贯穿整个学佛过程的。

  ⑥ 守护不舍

   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第六点,是守护我们的皈依体。一旦失去,将不再是三宝弟子。

   “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我们的生命,以及在世间受用的一切,最终都将毁坏离弃。如果因为这些而舍离三宝,那么生生世世都将被痛苦所逼迫。在无尽轮回中,我们不知经过多少次的舍生或受生,来来去去,无法解脱。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皈依之心不够坚定。所以,皈依体比生命更为重要。生命终归是要舍弃的,如果因此舍弃三宝,未来将无法出离生死。

   “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所以,我们要立下坚定的誓言,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甚至失去生命,也不放弃对三宝的皈依之心。即使只是开开玩笑,也决不能说:我要舍弃三宝,舍弃皈依。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皈依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如果做到这样,我们一定能得到救护。

   “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此处,宗大师批判当时在藏地流行的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到什么地方,就要皈依什么地方的佛菩萨。比如到五台山就要皈依文殊菩萨,到峨嵋山就要皈依普贤菩萨。这一观点出自哪本经论呢?宗大师认为,是找不到根据的。

   当然,在实际修行中,我们可以选择某位佛菩萨作为本尊,依他的修行法门而修行,依他所成就的德行为目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修学的方便。虽然每位佛菩萨都可作为修行的模范,但在总体上,还是以三宝为整体,为总的皈依处。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

   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

   皈依者(如是所讲皈依因、皈依境、皈依学处),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难坏,辗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

  这一段,是对共同学处的总结。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以上六条共同学处,主要出自《道炬论注释》。而各别学处部分,前三条出自经藏,后三条出自印度大阿阇黎毕麻礼所著《六支皈依》。

   “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对皈依的守护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不主动舍弃,一是不违背学处。违背皈依学处将成为退失皈依的原因,在于违背了“虽然遇到命难也不舍弃三宝”这一条,这就意味着正式舍弃了皈依。当然,这一点或许还不容易违犯,但下面这点就很容易违犯了。

   “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还有些人虽然没有公然弃舍三宝,却总是认为佛教和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差不多,认为佛陀和老子、真主、耶稣的功德也差不多,这也违犯了“除三宝外,不认为有其他皈依处”一条。既然对皈依三宝不能坚定地深信不移,也会成为舍弃皈依之因。虽然皈依了,但并没有将三宝作为唯一归宿,这样的皈依和不皈依也没什么太大差别。因为皈依是对人生归宿的抉择,既然是归宿,必定是唯一的。

   “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除了以上所说的两条,如果违犯其他方面,那就仅仅属于违背学处,并不会成为舍弃三宝之因。

   “皈依者,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难坏,辗转向上增长。”皈依是进入佛法修行最殊胜的基础。如果不是停留于口头,而是真诚地生起皈依之心,依托于这一殊胜的心行力量,那么,一切内在和外在的灾难都无法对我们构成侵犯。此外,各种功德容易生起且难以损坏,并能辗转不断地向上增长。

   “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所以,应当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从畏惧三恶道苦及忆念三宝功德两方面努力修习皈依,决不违背皈依学处,这是最为重要的。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基础,也包含着最终成就。因为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念佛、念法、念僧。南传地区的在家居士皈依后,每逢月半要到寺院修习皈依。藏传地区的佛子们皈依后,则须完成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皈依念诵。在汉传的早晚功课中,每天也要称念三皈偈颂。但若认识不到皈依的意义,念的时候往往有口无心,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二堂功课中也有发愿忏悔、忆念佛菩萨功德等内容,如果能在念诵时随文入观,作用必定不同。

  【附:皈依共修】

   通过多年修学,我深深认识到: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不重视发心,将失去修行根本。修行,关键就在于心行的调整,所以用什么心修非常重要。如果心没有调整到位,最后成就的很可能就是凡夫心。为什么很多人修不上去?其中的大多数,在皈依这个阶段就已出现问题了。虽然皈依了,但并没有将三宝作为人生归宿,作为修学方向,然后就只能跟着感觉走,那会走到哪里呢?

   这一点,基督教比我们做得好。他们每周都要作礼拜,以此作为常规的宗教生活。对许多佛弟子来说,却很少有机会到寺院参加宗教生活。即使有活动,也多偏向于说理。但人是活在感觉而非理性中,修行固然需要学习教理,但同时也需要能激发宗教情感的共修氛围。如果能以皈依为核心开展常规的宗教生活,既能满足普通信众的信仰需求,也会使佛教更具有凝聚力。

   为此,我特别编写了《周日皈依共修仪轨》,希望今后大家一起参与推广。每一个佛教徒,包括出家众,都需要不断修习皈依,培养对三宝的依赖感,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佛世时的出家人,对三宝的信心极其坚定,向道之心也很迫切,不需要特别修习皈依。但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充满诱惑的时代,很多人虽已皈依,对三宝的信心却未必坚定,很容易被各种妄想边缘化。如何令这一信心回归核心位置,使三宝成为人生的绝对中心?都是需要不断修习的。

   皈依本身,包含着佛法的全部修行。不论皈依多久,只要内心尚未形成对三宝的依附感,就有必要将强化皈依之心作为当务之急。现在,我们一起来修习皈依:

   首先是发心和皈依,大家合掌(随法师念):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接着思考为什么要皈依?主要原因有四:

   一、思惟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唯有皈依,才能令我们实现人身的最高价值。

   二、思惟死亡一定而死期不定。当我们临命终时,除佛法外,世间一切财富、地位、亲友、感情都无法挽救我们。唯有皈依三宝,才能对生命具有永久意义。

   三、念三恶道苦。没有脱离轮回之前,随时都将面临三恶道苦。唯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才能令我们出离轮回,出离恶道。

   四、忆念三宝功德,也就是忆念无限的慈悲、智慧、解脱。这些才是人生的真正依赖,才是我们需要成就的。

   通过以上观修,对三宝生起极大信心。接着,念诵三皈依,并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共同念诵,带领他们一起投归三宝怀抱,融入三宝的无尽功德中。在心行上,始终以无限为所缘境。众生是无限的,三宝功德也是无限的:

   (唱诵)“南无布达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布达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然后,观想三宝的无尽功德如虚空般周遍法界,令心融入其中,并以强烈意愿将心投射于十方……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