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P8

  ..续本文上一页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

   《宝云经》云:“于诸嗉怛罗中(经部)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

  第二,因为时时忆念三宝恩德而勤行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所谓随念三宝恩德,必须了知,所有的快乐和善行都源于三宝的无上恩德。因为有三宝加持,我们才能由行善感得乐果。所以,应以报恩之心作为供养。

   “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如果能供养饮食而不间断,将以少分之力圆满众多资粮,事半而功倍。所以,只要受用清水以上的任何东西,都应该以虔诚心先行供养,之后才能食用或使用。在这个世间,无论学佛还是生活,都要以福报为基础,否则将处处碰壁。所以,《普贤行愿品》的第三大愿就是“广修供养”,以此积累资粮,培植福田。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夏惹瓦说:作为供品,不能使用发霉的糕点、发黄的菜蔬,应当选择最为精美的物品作为供养。饮茶时,以指弹洒空中作供也是不如法的。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一味追求昂贵奢华。因为供养重在诚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选择最佳供品即可,在供养培福的同时,也帮助我们舍弃贪著之心。

   “喻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关于供养之理,论中比喻说:有如肥美的田地,在应当播种的季节不播种,却任其荒废,秋天自然不会获得丰收。三宝是能给我们带来现世及后世一切利益安乐的殊胜福田,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耕耘,我们应当像经中所说的那样,以信心之犁耕耘福田。

   “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如果不这么做,是非常可惜的。对于如此殊胜的功德福田,我们反而不如普通农田那么珍爱,这都是因为目光短浅、缺乏智慧的缘故。

   “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供养三宝,要在一切时中精进而行。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必能在三宝这一胜妙田中增长善根,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内心也能逐渐与之相应。

   “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决也。”如果闻法后不能对经文留下记忆,思考法义而不能理解其中内涵,修行时不知如何正确用心,心力微弱而无法提起正念,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依靠三宝福田之力,这就是教授的口诀。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无余财物,当如是作。”虽说供养不在于供品如何,关键在于自身信心。如果具足信心,即使供曼扎、净水或无主物,也能达到供养的效果。但必须在没有财物的前提下,才能这么做。

   “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如果有财物而不愿供养,却说自己没有福报,非常贫穷,其他供品一概没有。就像博多瓦所说的那样:如果以有污垢的劣质供碗,稍微放上几根香草,却说是檀香、冰片合成的胜妙香水,简直像盲人要欺骗明眼人那么可笑。

   “如普穹瓦云:我初时唯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精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臻,达到。此处,普穹瓦又以自身经历告诉大家:我最初供佛时,只有气味不纯正的普通香草作为供品;后来福报渐增,能有四种气味香甜的香草和合作为供品;现在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精妙熏香作为供品。如果没钱时嫌供品微少而不作供养,那么,今生福报就没有进一步增长的机会。如果开始随自身能力作微细供养,然后以殷重心逐渐引发,便有能力成办胜妙供品。可见,供养能使福报与日俱增。

   “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普穹瓦的这一做法,值得后人效仿学习。最后,他每次配香都要花费二十两黄金置办。这一方面说明他对佛菩萨的供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的福报与起初不可同日而语了。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即使那些随意化现任何资生用具的地上菩萨,也化身千百亿,一一身化现百千手等,前往十方刹土,在每位佛陀所在处持续不断地广行供养,历经多劫。诸大菩萨尚且如此,但有些修行人稍具相似功德,便得少为足,说什么我不求取这类功德,这是由于对佛法无知而说的话。他们认为自己修的是无相法门,就不太重视发心、供养等有相法门的修习。达摩当年与梁武帝的对话,也使不少人误以为,修福是没有意义的。梁武帝一生修了很多供养,但达摩却告之“并无功德”。其实,达摩所否定的主要是著相,而不是修福本身,不住相的供养仍是与空性相应的,仍是修学的重要助缘。

   “《宝云经》云:于诸嗉怛罗中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嗉怛罗,经典。《宝云经》说,我们听闻佛陀在各种经典中宣说的广修供养的法门后,就要生坚定不移的胜解。以殊胜的愿力,对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而行回向。

   以上,引夏惹瓦、普穹瓦等大德的开示和切身体验,说明供养对修行的重要意义。“人天路上,修福为先”,修行同样离不开福报。如果没有福报,可能整天需要为生存奔波,为家庭操劳,根本没有时间用于闻思,用于修法。即使出家修行,也往往会面临资具匮乏的窘境,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故福慧不可偏废。

  ③ 随念大悲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

  第三是随念大悲。诸佛菩萨之所以成为皈依处,正是因为他们成就了大悲。我们皈依三宝,也要成就他们那样的圆满悲心。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忆念佛菩萨的悲心,就应该以佛菩萨那样的悲心来安立其他有情,以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来度化他们,令他们受持皈依,获得人生归宿。这也是报答三宝之恩的最好方式。

  ④ 启白三宝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

  第四是启白三宝,即事事向三宝祈求加持。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惟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所谓启白三宝,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或是有困难需要帮助时,都应该祈求三宝加持,并准备与此相应的供养。对于和三宝相违的其他宗教及邪教、鬼神等,则不应当依赖或听从。总之,要在一切时中全身心地依赖三宝。

   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化三宝在我们内心的地位。三宝代表宇宙中最强大的正面力量,只要信心达到相应高度,便能切身感受这一加持。所以关键在于信心坚定,这样,我们的生活就能以三宝为中心。

  ⑤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复有八聚。

   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以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

   二、诸戒之本。《俱舍论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月称)《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

   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

   五、不堕恶趣。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

   七、随愿皆成。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

   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

  前面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皈依的学处,以下说明皈依的殊胜利益。凡夫做事,往往需要利益驱动。宗大师深知这一心态,所以《道次第》在讲述每个修法时,都会说明修习的利益和不修的过患。了知利弊,才能激发修行动力。

   那么,皈依三宝有哪些利益呢?本论主要归纳为八点:

   “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以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第一,皈依三宝才能成为正式的佛弟子。区分佛教和外道的标准虽然很多,如缘起、无我等。…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