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P8

  ..續本文上一頁薩,猶化身多億,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諸佛所經曆多劫而行供養。則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雲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無知之漫言耳。

   《寶雲經》雲:“于諸嗉怛羅中(經部)聞其所說廣大供養承事,生決定後,當以殊勝增上意樂,于諸佛菩薩而回向之。”

  第二,因爲時時憶念叁寶恩德而勤行供養。

   “隨念叁寶大恩者,隨自所生樂善,當知皆是叁寶之恩,故當以報恩意樂而行供養。”所謂隨念叁寶恩德,必須了知,所有的快樂和善行都源于叁寶的無上恩德。因爲有叁寶加持,我們才能由行善感得樂果。所以,應以報恩之心作爲供養。

   “若供飲食而不間斷者,則少用功力而圓滿衆多資糧。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應至心而供養之。”如果能供養飲食而不間斷,將以少分之力圓滿衆多資糧,事半而功倍。所以,只要受用清水以上的任何東西,都應該以虔誠心先行供養,之後才能食用或使用。在這個世間,無論學佛還是生活,都要以福報爲基礎,否則將處處碰壁。所以,《普賢行願品》的第叁大願就是“廣修供養”,以此積累資糧,培植福田。

   “夏惹瓦雲:非以糕之青者、葉之黃者,當擇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彈指灑空而供。”夏惹瓦說:作爲供品,不能使用發黴的糕點、發黃的菜蔬,應當選擇最爲精美的物品作爲供養。飲茶時,以指彈灑空中作供也是不如法的。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一味追求昂貴奢華。因爲供養重在誠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擇最佳供品即可,在供養培福的同時,也幫助我們舍棄貪著之心。

   “喻如有田肥美,常應播種時而不播種,任其荒廢。于此能生現後一切利樂之勝田,四季一切時無有間斷,常可播利樂之種,當以信犁耕種福田,如經所說。”關于供養之理,論中比喻說:有如肥美的田地,在應當播種的季節不播種,卻任其荒廢,秋天自然不會獲得豐收。叁寶是能給我們帶來現世及後世一切利益安樂的殊勝福田,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種耕耘,我們應當像經中所說的那樣,以信心之犁耕耘福田。

   “若不作者,殊爲可惜。于殊勝田,反不如農田之見貴,此乃我輩之不智。”如果不這麼做,是非常可惜的。對于如此殊勝的功德福田,我們反而不如普通農田那麼珍愛,這都是因爲目光短淺、缺乏智慧的緣故。

   “故于叁寶供養,一切時中當精進行之。如是作者,由勝妙田生長善根之力,于諸道之次第,心力漸能開廣。”供養叁寶,要在一切時中精進而行。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必能在叁寶這一勝妙田中增長善根,對于佛法修行的次第,內心也能逐漸與之相應。

   “故于聞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義,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時,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決也。”如果聞法後不能對經文留下記憶,思考法義而不能理解其中內涵,修行時不知如何正確用心,心力微弱而無法提起正念,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必須依靠叁寶福田之力,這就是教授的口訣。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壇供及水與無主物供之亦得。無余財物,當如是作。”雖說供養不在于供品如何,關鍵在于自身信心。如果具足信心,即使供曼紮、淨水或無主物,也能達到供養的效果。但必須在沒有財物的前提下,才能這麼做。

   “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雲:“我以無福極貧窮,余可供物我悉無。”則將如博多瓦雲:“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雲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如果有財物而不願供養,卻說自己沒有福報,非常貧窮,其他供品一概沒有。就像博多瓦所說的那樣:如果以有汙垢的劣質供碗,稍微放上幾根香草,卻說是檀香、冰片合成的勝妙香水,簡直像盲人要欺騙明眼人那麼可笑。

   “如普穹瓦雲:我初時唯有辣味之香草供養,次有四種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則有紫丁香兜羅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則一生之中終無精進之時。若先由微細,殷重引發,漸臻勝妙。”臻,達到。此處,普穹瓦又以自身經曆告訴大家:我最初供佛時,只有氣味不純正的普通香草作爲供品;後來福報漸增,能有四種氣味香甜的香草和合作爲供品;現在則有紫丁香、兜羅脂等精妙熏香作爲供品。如果沒錢時嫌供品微少而不作供養,那麼,今生福報就沒有進一步增長的機會。如果開始隨自身能力作微細供養,然後以殷重心逐漸引發,便有能力成辦勝妙供品。可見,供養能使福報與日俱增。

   “如彼所行,當修學之。後彼配香,每次以二十兩金辦之。”普穹瓦的這一做法,值得後人效仿學習。最後,他每次配香都要花費二十兩黃金置辦。這一方面說明他對佛菩薩的供養心,一方面也說明他的福報與起初不可同日而語了。

   “于資具獲得自在諸大菩薩,猶化身多億,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諸佛所經曆多劫而行供養。則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雲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無知之漫言耳。”即使那些隨意化現任何資生用具的地上菩薩,也化身千百億,一一身化現百千手等,前往十方刹土,在每位佛陀所在處持續不斷地廣行供養,曆經多劫。諸大菩薩尚且如此,但有些修行人稍具相似功德,便得少爲足,說什麼我不求取這類功德,這是由于對佛法無知而說的話。他們認爲自己修的是無相法門,就不太重視發心、供養等有相法門的修習。達摩當年與梁武帝的對話,也使不少人誤以爲,修福是沒有意義的。梁武帝一生修了很多供養,但達摩卻告之“並無功德”。其實,達摩所否定的主要是著相,而不是修福本身,不住相的供養仍是與空性相應的,仍是修學的重要助緣。

   “《寶雲經》雲:于諸嗉怛羅中聞其所說廣大供養承事,生決定後,當以殊勝增上意樂,于諸佛菩薩而回向之。”嗉怛羅,經典。《寶雲經》說,我們聽聞佛陀在各種經典中宣說的廣修供養的法門後,就要生堅定不移的勝解。以殊勝的願力,對十方叁世諸佛菩薩而行回向。

   以上,引夏惹瓦、普穹瓦等大德的開示和切身體驗,說明供養對修行的重要意義。“人天路上,修福爲先”,修行同樣離不開福報。如果沒有福報,可能整天需要爲生存奔波,爲家庭操勞,根本沒有時間用于聞思,用于修法。即使出家修行,也往往會面臨資具匮乏的窘境,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故福慧不可偏廢。

  ③ 隨念大悲

   隨念大悲者,應以悲心安立諸余有情,各令隨其所能,令受皈依。

  第叁是隨念大悲。諸佛菩薩之所以成爲皈依處,正是因爲他們成就了大悲。我們皈依叁寶,也要成就他們那樣的圓滿悲心。

   “隨念大悲者,應以悲心安立諸余有情,各令隨其所能,令受皈依。”憶念佛菩薩的悲心,就應該以佛菩薩那樣的悲心來安立其他有情,以他們最能接受的方式來度化他們,令他們受持皈依,獲得人生歸宿。這也是報答叁寶之恩的最好方式。

  ④ 啓白叁寶

   啓白叁寶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應仰賴叁寶,以行其與彼等相合之供養。而于與彼不順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則不當依從。惟宜一切時中,心依叁寶耳。

  第四是啓白叁寶,即事事向叁寶祈求加持。

   “啓白叁寶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應仰賴叁寶,以行其與彼等相合之供養。而于與彼不順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則不當依從。惟宜一切時中,心依叁寶耳。”所謂啓白叁寶,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或是有困難需要幫助時,都應該祈求叁寶加持,並准備與此相應的供養。對于和叁寶相違的其他宗教及邪教、鬼神等,則不應當依賴或聽從。總之,要在一切時中全身心地依賴叁寶。

   這麼做的目的,也是爲了強化叁寶在我們內心的地位。叁寶代表宇宙中最強大的正面力量,只要信心達到相應高度,便能切身感受這一加持。所以關鍵在于信心堅定,這樣,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叁寶爲中心。

  ⑤ 既知勝利,勤修皈依

   既知勝利,勤修皈依,複有八聚。

   一、入佛子數。總建立內外道之理雖有多種,然依阿底峽及馨底巴等,則以皈依爲判別,是當屬于得皈依體而未舍未失者也。若爾,則最初入佛子數者,是以叁寶以至誠心認爲大師、正法、良伴。此心若無,則任作何種善業,皆非佛弟子也。

   二、諸戒之本。《俱舍論注》雲:“諸皈依者,乃進受一切律儀之門是也。”(月稱)《皈依七十頌》雲:“近事皈依于叁寶,彼是八種戒之根。”意謂以皈依而堅固涅槃之心,從此感發戒體也。

   叁、減滅諸障。《集學論》中,爲示皈依能淨罪垢故,曾引一豬之緣起爲喻。謂昔有將轉生爲豬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豬中。頌曰:“若皈依佛陀,則不墮惡趣。舍此人身後,彼當獲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說。

   四、集廣大福。如《攝波羅密多論》雲:“皈依福有色,叁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

   五、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爲災,均如前應知。

   七、隨願皆成。隨作何種如法之事,若能先于叁寶供養、皈依、請白者,當易得成辦。

   八、速得成佛。如《獅子請問經》雲:“以信斷無暇。”由得閑暇,遇皈依境,入殊勝道,不久便當作佛。以念如是等勝利,須于晝叁夜叁而行皈依。

  前面從四個方面介紹了皈依的學處,以下說明皈依的殊勝利益。凡夫做事,往往需要利益驅動。宗大師深知這一心態,所以《道次第》在講述每個修法時,都會說明修習的利益和不修的過患。了知利弊,才能激發修行動力。

   那麼,皈依叁寶有哪些利益呢?本論主要歸納爲八點:

   “一、入佛子數。總建立內外道之理雖有多種,然依阿底峽及馨底巴等,則以皈依爲判別,是當屬于得皈依體而未舍未失者也。若爾,則最初入佛子數者,是以叁寶以至誠心認爲大師、正法、良伴。此心若無,則任作何種善業,皆非佛弟子也。”第一,皈依叁寶才能成爲正式的佛弟子。區分佛教和外道的標准雖然很多,如緣起、無我等。…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