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现,让更多众生培植福田。
“又如《戒经》及《杂事》所说,劫毗罗变十八头摩竭陀鱼及善和尊者貌陋声雅,各宿世因缘等。”《杂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律典之一。此处引《戒经》和《杂事》,列举几个不敬三宝的实例。劫毗罗生于迦叶佛时代,非常好辩,时常找迦叶佛弟子辩论,却始终未能得胜。他母亲就对他说:你要在气势上压倒他们。劫毗罗看到迦叶佛弟子中有几人形象特殊,就以十八种鱼进行讽刺。由此因缘,他长劫以来都堕落为有十八个头的摩竭陀鱼。另一位善和尊者,则是长相奇丑而声音和雅。因为当年他曾在别人造塔时说塔基如何不好,待塔造好后,他很后悔过去所造的口业,就发心制作了许多风铃挂在塔檐。他因妄议塔基而感得相貌丑陋,又因造铃功德而感得和美音声。所有这些业报,都是由宿世业缘所感。
“又如大瑜伽者,持以文殊像问阿底峡尊者曰:“此像好恶如何?”答云:“文殊像无不好者,工稍次耳。”语毕置顶。”这是介绍阿底峡尊者对有关问题的善巧处理。有位大瑜伽士捧着文殊菩萨的像询问阿底峡尊者:“您看这尊像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尊者回答说:“文殊菩萨的像没有不好的,只是这尊像的做工稍次了一些。”说完,将文殊像顶戴头上,以示恭敬。
对佛像妄加评论,是很多人容易违犯的问题。表面看只是在评论像的本身,但这种评论会削弱我们对佛像的恭敬心。因为我们将之视为作品而非佛陀真身,所以才会评头论足。习惯于这样的评论,势必会影响佛菩萨在我们内心的地位,影响皈依乃至一切法门的修行,是我们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
【敬佛经】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
如善知识井拿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后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心,即从尊者闻法。
又夏惹瓦云:“吾等于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以今之愚已属至极,再愚增上,其何以堪)。”
恭敬佛经,就是恭敬于法。唯有当法在内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我们才能依教奉行。恭敬从哪里来?是从培养而来。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当恭敬,不应质当经典,作为货物。搁置露地及污秽处,或与鞋合持及跨越等,悉当断除,如法宝而敬焉。”四句偈,经中时常出现的有韵文辞,类似于诗,多以四句为一偈。怎么才是恭敬佛经呢?凡是对于四句偈以上的经文,我们都应该发自内心地恭敬。不能将经典当做货物贩卖或典当,也不能放置露地及肮脏不净的处所,或是与鞋等物品拿在一起,或是从经典上跨越而过,这些都是应当断除的不敬行为。对四句偈以上的经文,都要当做法宝那样至诚恭敬。培养对法宝的恭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践佛法。这里指出的问题和敬佛像注意事项类似,可参照实行。
“如善知识井拿瓦,但见佛经,必合掌起立。后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如大善知识井拿瓦,凡是见到佛经,必定起立合掌,以示尊崇。后来因为年老而无法站立,也会合掌表示恭敬。
“又如阿底峡尊者初抵藏卫时,有一持密咒者不从彼听法。一日,见一写经人以齿垢补经,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叹为希有,因生信心,即从尊者闻法。”阿底峡尊者刚到达卫藏地区时,有一个修密法的行者,起初并未追随尊者闻法。有一天,尊者见到一位写经者以牙垢补经,深为不忍,急忙劝阻说:“哎,不可以,不可以!”持密咒者见到尊者对佛经的恭敬态度,叹为希有,从此开始追随尊者闻法修学。可见,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自己对三宝尚且不够恭敬,怎么指望社会民众恭敬三宝呢?
“又夏惹瓦云:吾等于法,任何游戏亦作。然对佛法及说法人不生恭敬,是坏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云足矣。若较此尤愚,当何至哉。”夏若瓦说:我们总是对佛法抱着玩耍的态度,但要知道,如果对佛法及说法者不生恭敬,正是毁坏智慧之因。以我们今世的愚痴,已经够蠢的了。如果因为不敬法而感得比现在更蠢的果报,又该怎么办啊?
我们现在有缘亲近善士、听闻佛法,正是过去种下的福德因缘所致。反之,不敬师长,将生生世世无法得遇善知识;不敬佛法,则将生生世世无缘闻法,即使听闻也不知如何修行,这是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
【敬僧宝】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焉。
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圣教之次第。”
又格西登巴(仲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于所行地,则不跨越,拾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于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
《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
这一段是关于礼敬僧宝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礼敬三宝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因为现实中的僧团是良莠不齐的,面对这些,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如何调整心态?
“或是僧众,或仅具出家相,亦不应呵毁及妄分彼我派别而兴仇视,应敬僧如宝焉。”宗大师告诉我们:对于一切僧众,哪怕仅仅现出家相者,都要恭敬有加,决不能呵斥毁谤,更不应以法门或宗派之别而相互敌视,对于僧众应该像稀世珍宝那样看待。
“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云:乐功德者住林下,他人过失不须视,亦不生心计我胜,及念自己为第一。此憍是诸放逸本,慎勿轻视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脱,斯乃圣教之次第。”功德,指无漏、无为的解脱功德。《劝发增上意乐经》说:向往解脱功德的行者,都喜欢住在水边林下等寂静处,而不愿把精力放在检查他人的过失上,也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什么都是第一。因为骄傲正是放逸之本,所以千万不要轻视那些威仪不足的比丘,否则将长达一劫不得解脱。我们不要轻视这些问题,事实上,这正是佛法修学的次第所在。因为修行是从恭敬开始,有一分恭敬,才能得一分佛法利益。
“又格西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见黄布碎片于所行地,则不跨越,拾取抖净,置之净处。如此行仪,应当随学。自能于三宝有尔许恭敬,则当感得众生对己亦起尔许恭敬故。”又如登巴格西和大瑜伽士,只要看见地上有黄布的碎片(黄布为僧衣颜色,代表出家人),从来不会从上面跨越而过。一定会捡起来拍打干净,放置在干净处所。自己能够对三宝生起多少恭敬之心,就能感得众生对自己生起多少恭敬之心,这也是因果之道。可见,这些大善知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修行机会。
“《三昧王经》云:造作如是业,当得如是果。”正如《三昧王经》所说:造作什么样的因,就会感得什么样的果。
修行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些虽看似微细,但同样蕴含着修行原理,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如果对黄布都能如此恭敬,更何况对于僧宝?对照一下,我们又能做到多少?以上是皈依后的各别学处,分别从如何敬佛、如何敬法、如何敬僧三方面进行解说。
2.共同学处
以下,为皈依后的共同学处。这一部分内容,宗大师是从随念三宝功德、勤行供养、随念大悲、启白三宝、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守护不舍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① 随念三宝功德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
第一,时时忆念三宝功德,时时生起皈依之心。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所谓随念三宝功德,就是对于前面所说的,佛法和外道的功德差别,如各自教主、教法、徒众的差别,以及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差别等,反复忆念思惟。在思惟过程中,强化对三宝的向往和归宿感,从而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不是一次仪式就可以大功告成的,还需要在修行过程中逐渐完成。所以,要将皈依修习列为常课,反复温习,不断强化。
② 勤行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
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诀也。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
如普穹瓦云:“我初时唯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精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