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現,讓更多衆生培植福田。
“又如《戒經》及《雜事》所說,劫毗羅變十八頭摩竭陀魚及善和尊者貌陋聲雅,各宿世因緣等。”《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律典之一。此處引《戒經》和《雜事》,列舉幾個不敬叁寶的實例。劫毗羅生于迦葉佛時代,非常好辯,時常找迦葉佛弟子辯論,卻始終未能得勝。他母親就對他說:你要在氣勢上壓倒他們。劫毗羅看到迦葉佛弟子中有幾人形象特殊,就以十八種魚進行諷刺。由此因緣,他長劫以來都墮落爲有十八個頭的摩竭陀魚。另一位善和尊者,則是長相奇醜而聲音和雅。因爲當年他曾在別人造塔時說塔基如何不好,待塔造好後,他很後悔過去所造的口業,就發心製作了許多風鈴挂在塔檐。他因妄議塔基而感得相貌醜陋,又因造鈴功德而感得和美音聲。所有這些業報,都是由宿世業緣所感。
“又如大瑜伽者,持以文殊像問阿底峽尊者曰:“此像好惡如何?”答雲:“文殊像無不好者,工稍次耳。”語畢置頂。”這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對有關問題的善巧處理。有位大瑜伽士捧著文殊菩薩的像詢問阿底峽尊者:“您看這尊像怎麼樣,好還是不好?”尊者回答說:“文殊菩薩的像沒有不好的,只是這尊像的做工稍次了一些。”說完,將文殊像頂戴頭上,以示恭敬。
對佛像妄加評論,是很多人容易違犯的問題。表面看只是在評論像的本身,但這種評論會削弱我們對佛像的恭敬心。因爲我們將之視爲作品而非佛陀真身,所以才會評頭論足。習慣于這樣的評論,勢必會影響佛菩薩在我們內心的地位,影響皈依乃至一切法門的修行,是我們特別需要加以注意的。
【敬佛經】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當恭敬,不應質當經典,作爲貨物。擱置露地及汙穢處,或與鞋合持及跨越等,悉當斷除,如法寶而敬焉。
如善知識井拿瓦,但見佛經,必合掌起立。後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又如阿底峽尊者初抵藏衛時,有一持密咒者不從彼聽法。一日,見一寫經人以齒垢補經,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歎爲希有,因生信心,即從尊者聞法。
又夏惹瓦雲:“吾等于法,任何遊戲亦作。然對佛法及說法人不生恭敬,是壞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雲足矣。若較此尤愚,當何至哉(以今之愚已屬至極,再愚增上,其何以堪)。”
恭敬佛經,就是恭敬于法。唯有當法在內心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時,我們才能依教奉行。恭敬從哪裏來?是從培養而來。
“凡于四句偈以上之法皆當恭敬,不應質當經典,作爲貨物。擱置露地及汙穢處,或與鞋合持及跨越等,悉當斷除,如法寶而敬焉。”四句偈,經中時常出現的有韻文辭,類似于詩,多以四句爲一偈。怎麼才是恭敬佛經呢?凡是對于四句偈以上的經文,我們都應該發自內心地恭敬。不能將經典當做貨物販賣或典當,也不能放置露地及肮髒不淨的處所,或是與鞋等物品拿在一起,或是從經典上跨越而過,這些都是應當斷除的不敬行爲。對四句偈以上的經文,都要當做法寶那樣至誠恭敬。培養對法寶的恭敬,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實踐佛法。這裏指出的問題和敬佛像注意事項類似,可參照實行。
“如善知識井拿瓦,但見佛經,必合掌起立。後年老不能起立,亦必合掌。”如大善知識井拿瓦,凡是見到佛經,必定起立合掌,以示尊崇。後來因爲年老而無法站立,也會合掌表示恭敬。
“又如阿底峽尊者初抵藏衛時,有一持密咒者不從彼聽法。一日,見一寫經人以齒垢補經,尊者意良不忍曰:“噫,不可,不可。”其持咒者歎爲希有,因生信心,即從尊者聞法。”阿底峽尊者剛到達衛藏地區時,有一個修密法的行者,起初並未追隨尊者聞法。有一天,尊者見到一位寫經者以牙垢補經,深爲不忍,急忙勸阻說:“哎,不可以,不可以!”持密咒者見到尊者對佛經的恭敬態度,歎爲希有,從此開始追隨尊者聞法修學。可見,表率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自己對叁寶尚且不夠恭敬,怎麼指望社會民衆恭敬叁寶呢?
“又夏惹瓦雲:吾等于法,任何遊戲亦作。然對佛法及說法人不生恭敬,是壞智慧之因。以今之愚,亦雲足矣。若較此尤愚,當何至哉。”夏若瓦說:我們總是對佛法抱著玩耍的態度,但要知道,如果對佛法及說法者不生恭敬,正是毀壞智慧之因。以我們今世的愚癡,已經夠蠢的了。如果因爲不敬法而感得比現在更蠢的果報,又該怎麼辦啊?
我們現在有緣親近善士、聽聞佛法,正是過去種下的福德因緣所致。反之,不敬師長,將生生世世無法得遇善知識;不敬佛法,則將生生世世無緣聞法,即使聽聞也不知如何修行,這是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
【敬僧寶】
或是僧衆,或僅具出家相,亦不應呵毀及妄分彼我派別而興仇視,應敬僧如寶焉。
如《勸發增上意樂經》雲:“樂功德者住林下,他人過失不須視,亦不生心計我勝,及念自己爲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慎勿輕視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斯乃聖教之次第。”
又格西登巴(仲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見黃布碎片于所行地,則不跨越,拾取抖淨,置之淨處。如此行儀,應當隨學。自能于叁寶有爾許恭敬,則當感得衆生對己亦起爾許恭敬故。
《叁昧王經》雲:“造作如是業,當得如是果。”
這一段是關于禮敬僧寶的內容。事實上,這也是禮敬叁寶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一個環節。因爲現實中的僧團是良莠不齊的,面對這些,我們又該如何自處,如何調整心態?
“或是僧衆,或僅具出家相,亦不應呵毀及妄分彼我派別而興仇視,應敬僧如寶焉。”宗大師告訴我們:對于一切僧衆,哪怕僅僅現出家相者,都要恭敬有加,決不能呵斥毀謗,更不應以法門或宗派之別而相互敵視,對于僧衆應該像稀世珍寶那樣看待。
“如《勸發增上意樂經》雲:樂功德者住林下,他人過失不須視,亦不生心計我勝,及念自己爲第一。此憍是諸放逸本,慎勿輕視劣比丘,一劫不能得解脫,斯乃聖教之次第。”功德,指無漏、無爲的解脫功德。《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向往解脫功德的行者,都喜歡住在水邊林下等寂靜處,而不願把精力放在檢查他人的過失上,也不會認爲自己很了不起,認爲自己什麼都是第一。因爲驕傲正是放逸之本,所以千萬不要輕視那些威儀不足的比丘,否則將長達一劫不得解脫。我們不要輕視這些問題,事實上,這正是佛法修學的次第所在。因爲修行是從恭敬開始,有一分恭敬,才能得一分佛法利益。
“又格西登巴及大瑜伽者,但見黃布碎片于所行地,則不跨越,拾取抖淨,置之淨處。如此行儀,應當隨學。自能于叁寶有爾許恭敬,則當感得衆生對己亦起爾許恭敬故。”又如登巴格西和大瑜伽士,只要看見地上有黃布的碎片(黃布爲僧衣顔色,代表出家人),從來不會從上面跨越而過。一定會撿起來拍打幹淨,放置在幹淨處所。自己能夠對叁寶生起多少恭敬之心,就能感得衆生對自己生起多少恭敬之心,這也是因果之道。可見,這些大善知識從不放過任何一個修行機會。
“《叁昧王經》雲:造作如是業,當得如是果。”正如《叁昧王經》所說:造作什麼樣的因,就會感得什麼樣的果。
修行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有些雖看似微細,但同樣蘊含著修行原理,能夠幫助我們調整心態。如果對黃布都能如此恭敬,更何況對于僧寶?對照一下,我們又能做到多少?以上是皈依後的各別學處,分別從如何敬佛、如何敬法、如何敬僧叁方面進行解說。
2.共同學處
以下,爲皈依後的共同學處。這一部分內容,宗大師是從隨念叁寶功德、勤行供養、隨念大悲、啓白叁寶、既知勝利勤修皈依、守護不舍六個方面進行闡述。
① 隨念叁寶功德
隨念叁寶功德者,如前所說內外及叁寶相互之差別,與彼等之功德,數數思之。
第一,時時憶念叁寶功德,時時生起皈依之心。
“隨念叁寶功德者,如前所說內外及叁寶相互之差別,與彼等之功德,數數思之。”所謂隨念叁寶功德,就是對于前面所說的,佛法和外道的功德差別,如各自教主、教法、徒衆的差別,以及佛法僧叁寶的功德差別等,反複憶念思惟。在思惟過程中,強化對叁寶的向往和歸宿感,從而生起皈依之心。
皈依不是一次儀式就可以大功告成的,還需要在修行過程中逐漸完成。所以,要將皈依修習列爲常課,反複溫習,不斷強化。
② 勤行供養
隨念叁寶大恩者,隨自所生樂善,當知皆是叁寶之恩,故當以報恩意樂而行供養。若供飲食而不間斷者,則少用功力而圓滿衆多資糧。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應至心而供養之。
夏惹瓦雲:“非以糕之青者、葉之黃者,當擇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彈指灑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常應播種時而不播種,任其荒廢。于此能生現後一切利樂之勝田,四季一切時無有間斷,常可播利樂之種,當以信犁耕種福田,如經所說。若不作者,殊爲可惜。于殊勝田,反不如農田之見貴,此乃我輩之不智。
故于叁寶供養,一切時中當精進行之。如是作者,由勝妙田生長善根之力,于諸道之次第,心力漸能開廣。故于聞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義,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時,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訣也。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壇供及水與無主物供之亦得。無余財物,當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雲:“我以無福極貧窮,余可供物我悉無。”則將如博多瓦雲:“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雲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
如普穹瓦雲:“我初時唯有辣味之香草供養,次有四種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則有紫丁香、兜羅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則一生之中終無精進之時。若先由微細,殷重引發,漸臻勝妙。”如彼所行,當修學之。後彼配香,每次以二十兩金辦之。
于資具獲得自在諸大菩…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