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P9

  ..續本文上一頁按阿底峽尊者和馨底巴等大師們的觀點,都以是否皈依作爲基本判別標准——以得到皈依體,並且沒有舍棄、沒有破失爲標准。所以最初發願成爲佛子時,對于叁寶,必須以至誠懇切之心,確認佛是至尊導師,法是解脫正道,僧是修行良伴。如果沒有這一認識和誓言,無論做多少善行,都不能算做佛子。因爲這些善行並不是以叁寶爲核心,也不是以成就叁寶功德爲目的,只能是人天善法而已。

   “二、諸戒之本。《俱舍論注》雲:“諸皈依者,乃進受一切律儀之門是也。”《皈依七十頌》雲:“近事皈依于叁寶,彼是八種戒之根。”意謂以皈依而堅固涅槃之心,從此感發戒體也。”第二,皈依叁寶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俱舍論注》說:皈依,是進一步受持一切律儀的大門,因爲受戒都是要從皈依納體。《皈依七十頌》也說:近事皈依叁寶,是受持八種戒(七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根本。也就是說,皈依能堅定我們希求涅槃的心,由此作爲成就戒體的增上緣。戒律之所以能産生作用,正是源于對叁寶的信心。因爲信仰,才能自覺而非被動地受持戒律。如果僅僅靠戒條作爲約束,力量是很有限的。

   “叁、減滅諸障。《集學論》中,爲示皈依能淨罪垢故,曾引一豬之緣起爲喻。謂昔有將轉生爲豬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豬中。頌曰:“若皈依佛陀,則不墮惡趣,舍此人身後,彼當獲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說。”第叁,能夠減少乃至滅除罪障。《集學論》中,爲了說明皈依可以淨除罪障,特別引用一個故事加以說明:過去世有一天子,天福將盡時,五衰相現。他以神通觀察,發現自己將要投生到王舍城當豬。這位天子悲傷失落,求救于其他天子,得知皈依叁寶才能避免。天子皈依後,果然沒有墮落。其他天人想看看他投生何趣,但怎麼也看不到,就去請教佛陀。佛陀告訴他們說:這位天子因爲皈依的功德,已生到更高的天上。所以有個偈頌說:如果皈依佛陀,就不會墮落惡趣。失去這個人身之後,將會上生天道。

   “四、集廣大福。如《攝波羅密多論》雲:皈依福有色,叁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第四,皈依叁寶可積累廣大福報。《攝波羅密多論》說:如果皈依叁寶所獲得福報有形相的話,即使以叁千大千世界作爲容器來裝載都嫌太小了。因爲叁寶是世間最大的福田,其功德是無限的,就像大海水一樣,怎麼可能以瓢來衡量?

   “五、不墮惡趣。”第五,皈依叁寶便不會墮落惡道。皈依時,必須生起強烈的依賴感,深信這是生命的究竟歸宿。很多人的皈依都是輕飄飄的,這對生命改變不會有太大作用。如果平日對叁寶沒有百分百的歸投之心,臨命終時就很難與之相應。所以,這種依賴的意願非常重要,它能指引我們念念歸投叁寶懷抱,念念融入叁寶功德,那就必定不會墮落惡道了。

   “六、人與非人不能爲災,均如前應知。”第六,皈依叁寶之後,人和非人便不可能加害于我們,原因和前面是同樣的。憶念叁寶,我們就能具備強大的精神力量。就像武功蓋世的力士,其他人是很難加害的。即使我們自己尚未具備多少力量,但只要依附于叁寶,就像有了強大的靠山,又有誰能構成危害呢?

   “七、隨願皆成。隨作何種如法之事,若能先于叁寶供養、皈依、請白者,當易得成辦。”第七,不論做什麼,只要是如法的事,在做之前對叁寶供養、皈依並說明所做之事,會很容易完成任務。因爲叁寶的加持力量不可思議,我們真切祈求,自能如願成辦。

   “八、速得成佛。如《獅子請問經》雲:“以信斷無暇。”由得閑暇,遇皈依境,入殊勝道,不久便當作佛。以念如是等勝利,須于晝叁夜叁而行皈依。”第八,可以迅速成就佛道。正如《獅子請問經》所說:因爲對叁寶的信心,使我們能夠斷除八種無暇。又因爲感得有暇之身,並皈依佛法僧叁寶,進入殊勝的修行道路,不久之後也能成就佛果。認識到皈依的殊勝利益,所以,我們必須白天叁次、晚上叁次不間斷地修習皈依。

   如果不加修習,我們對叁寶的皈依之心就會逐漸淡化,逐漸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對生命改善産生不了多少作用。不少人學佛多年,仍感彷徨無助,正是因爲叁寶並未在他們內心紮根,這就很難擺脫以自我爲中心的生命狀態。數數皈依,既能幫助我們轉移生命重心,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還能由叁寶加持獲得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在化解凡夫心的同時,念念成就叁寶功德。所以,這一修行是貫穿整個學佛過程的。

  ⑥ 守護不舍

   身命受用,終須舍離,若因彼故而舍叁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爲苦逼。故當立誓自決,任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舍離皈依。雖爲戲笑,亦不說舍叁寶之言也。或謂行趣何方,便當皈依何方之佛。此學處出自何經,未見其所據也。

  第六點,是守護我們的皈依體。一旦失去,將不再是叁寶弟子。

   “身命受用,終須舍離,若因彼故而舍叁寶者,則一切生中常爲苦逼。”我們的生命,以及在世間受用的一切,最終都將毀壞離棄。如果因爲這些而舍離叁寶,那麼生生世世都將被痛苦所逼迫。在無盡輪回中,我們不知經過多少次的舍生或受生,來來去去,無法解脫。究其根源,就是因爲皈依之心不夠堅定。所以,皈依體比生命更爲重要。生命終歸是要舍棄的,如果因此舍棄叁寶,未來將無法出離生死。

   “故當立誓自決,任遇何緣,乃至失命,皆不舍離皈依。雖爲戲笑,亦不說舍叁寶之言也。”所以,我們要立下堅定的誓言,不管遇到什麼情況,甚至失去生命,也不放棄對叁寶的皈依之心。即使只是開開玩笑,也決不能說:我要舍棄叁寶,舍棄皈依。也就是說,我們要把皈依看得比生命更爲重要。如果做到這樣,我們一定能得到救護。

   “或謂行趣何方,便當皈依何方之佛。此學處出自何經,未見其所據也。”此處,宗大師批判當時在藏地流行的一種說法。有人認爲:到什麼地方,就要皈依什麼地方的佛菩薩。比如到五臺山就要皈依文殊菩薩,到峨嵋山就要皈依普賢菩薩。這一觀點出自哪本經論呢?宗大師認爲,是找不到根據的。

   當然,在實際修行中,我們可以選擇某位佛菩薩作爲本尊,依他的修行法門而修行,依他所成就的德行爲目標。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只是一種修學的方便。雖然每位佛菩薩都可作爲修行的模範,但在總體上,還是以叁寶爲整體,爲總的皈依處。

  上述共同學處六條,出《道炬論注釋》。其各別學處中,初之叁條出自經藏,後之叁者則爲《六支皈依》所說。

   違越學處,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謂違于雖遇命難亦不舍離叁寶一條,以是正舍皈依故。又于叁寶雖未作棄舍,然若妄執與叁寶相背之外道大師等與叁寶功德無異者,亦即違犯不說有余皈依處一條。既于皈依不能堅決信解,故亦成棄舍。除此二事,若犯余條,則但違越學處,非舍離叁寶之因也。

   皈依者(如是所講皈依因、皈依境、皈依學處),是入佛法之勝門。若有非僅口頭皈依之真誠心,以依止如是最勝力故,內外災障皆不能侵。諸勝功德易生難壞,輾轉向上增長。故當如前所說畏苦及念德門中努力皈依,並不違越所受學處,斯爲最要也。

  這一段,是對共同學處的總結。

   “上述共同學處六條,出《道炬論注釋》。其各別學處中,初之叁條出自經藏,後之叁者則爲《六支皈依》所說。”以上六條共同學處,主要出自《道炬論注釋》。而各別學處部分,前叁條出自經藏,後叁條出自印度大阿阇黎畢麻禮所著《六支皈依》。

   “違越學處,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謂違于雖遇命難亦不舍離叁寶一條,以是正舍皈依故。”對皈依的守護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不主動舍棄,一是不違背學處。違背皈依學處將成爲退失皈依的原因,在于違背了“雖然遇到命難也不舍棄叁寶”這一條,這就意味著正式舍棄了皈依。當然,這一點或許還不容易違犯,但下面這點就很容易違犯了。

   “又于叁寶雖未作棄舍,然若妄執與叁寶相背之外道大師等與叁寶功德無異者,亦即違犯不說有余皈依處一條。既于皈依不能堅決信解,故亦成棄舍。”還有些人雖然沒有公然棄舍叁寶,卻總是認爲佛教和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差不多,認爲佛陀和老子、真主、耶稣的功德也差不多,這也違犯了“除叁寶外,不認爲有其他皈依處”一條。既然對皈依叁寶不能堅定地深信不移,也會成爲舍棄皈依之因。雖然皈依了,但並沒有將叁寶作爲唯一歸宿,這樣的皈依和不皈依也沒什麼太大差別。因爲皈依是對人生歸宿的抉擇,既然是歸宿,必定是唯一的。

   “除此二事,若犯余條,則但違越學處,非舍離叁寶之因也。”除了以上所說的兩條,如果違犯其他方面,那就僅僅屬于違背學處,並不會成爲舍棄叁寶之因。

   “皈依者,是入佛法之勝門。若有非僅口頭皈依之真誠心,以依止如是最勝力故,內外災障皆不能侵。諸勝功德易生難壞,輾轉向上增長。”皈依是進入佛法修行最殊勝的基礎。如果不是停留于口頭,而是真誠地生起皈依之心,依托于這一殊勝的心行力量,那麼,一切內在和外在的災難都無法對我們構成侵犯。此外,各種功德容易生起且難以損壞,並能輾轉不斷地向上增長。

   “故當如前所說畏苦及念德門中努力皈依,並不違越所受學處,斯爲最要也。”所以,應當像前面所說的那樣,從畏懼叁惡道苦及憶念叁寶功德兩方面努力修習皈依,決不違背皈依學處,這是最爲重要的。

   皈依,不僅是走入佛門的基礎,也包含著最終成就。因爲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念佛、念法、念僧。南傳地區的在家居士皈依後,每逢月半要到寺院修習皈依。藏傳地區的佛子們皈依後,則須完成幾十萬甚至數百萬的皈依念誦。在漢傳的早晚功課中,每天也要稱念叁皈偈頌。但若認識不到皈依的意義,念的時候往往有口無心,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實,二堂功課中也有發願忏悔、憶念佛菩薩功德等內容,如果能在念誦時隨文入觀,作用必定不同。

  【附:皈依共修】

   通過多年修學,我深深認識到: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重視皈依,將失去佛法根本;發心是修行的根本,不重視發心,將失去修行根本。修行,關鍵就在于心行的調整,所以用什麼心修非常重要。如果心沒有調整到位,最後成就的很可能就是凡夫心。爲什麼很多人修不上去?其中的大多數,在皈依這個階段就已出現問題了。雖然皈依了,但並沒有將叁寶作爲人生歸宿,作爲修學方向,然後就只能跟著感覺走,那會走到哪裏呢?

   這一點,基督教比我們做得好。他們每周都要作禮拜,以此作爲常規的宗教生活。對許多佛弟子來說,卻很少有機會到寺院參加宗教生活。即使有活動,也多偏向于說理。但人是活在感覺而非理性中,修行固然需要學習教理,但同時也需要能激發宗教情感的共修氛圍。如果能以皈依爲核心開展常規的宗教生活,既能滿足普通信衆的信仰需求,也會使佛教更具有凝聚力。

   爲此,我特別編寫了《周日皈依共修儀軌》,希望今後大家一起參與推廣。每一個佛教徒,包括出家衆,都需要不斷修習皈依,培養對叁寶的依賴感,其重要性絕不亞于“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佛世時的出家人,對叁寶的信心極其堅定,向道之心也很迫切,不需要特別修習皈依。但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充滿誘惑的時代,很多人雖已皈依,對叁寶的信心卻未必堅定,很容易被各種妄想邊緣化。如何令這一信心回歸核心位置,使叁寶成爲人生的絕對中心?都是需要不斷修習的。

   皈依本身,包含著佛法的全部修行。不論皈依多久,只要內心尚未形成對叁寶的依附感,就有必要將強化皈依之心作爲當務之急。現在,我們一起來修習皈依:

   首先是發心和皈依,大家合掌(隨法師念):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聞思修功德,爲利有情願成佛。

   接著思考爲什麼要皈依?主要原因有四:

   一、思惟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唯有皈依,才能令我們實現人身的最高價值。

   二、思惟死亡一定而死期不定。當我們臨命終時,除佛法外,世間一切財富、地位、親友、感情都無法挽救我們。唯有皈依叁寶,才能對生命具有永久意義。

   叁、念叁惡道苦。沒有脫離輪回之前,隨時都將面臨叁惡道苦。唯有皈依叁寶,修學佛法,才能令我們出離輪回,出離惡道。

   四、憶念叁寶功德,也就是憶念無限的慈悲、智慧、解脫。這些才是人生的真正依賴,才是我們需要成就的。

   通過以上觀修,對叁寶生起極大信心。接著,念誦叁皈依,並觀想自己帶領六道一切衆生共同念誦,帶領他們一起投歸叁寶懷抱,融入叁寶的無盡功德中。在心行上,始終以無限爲所緣境。衆生是無限的,叁寶功德也是無限的:

   (唱誦)“南無布達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布達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

   然後,觀想叁寶的無盡功德如虛空般周遍法界,令心融入其中,並以強烈意願將心投射于十方……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叁節 皈依叁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