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P4

  ..续本文上一页子,一旦生活有了改善之后,也忘得很快。但忘记地狱苦,不等于地狱会忘记我们。如果没有出离生死,谁也不敢保证不再堕落地狱,这是我们需要格外警惕的。

  生于彼等中之因者,如下所说,其生甚易。吾人于日日中积集众多,在先既有所集,今亦相续造作,于此不应安然而住,应思彼等苦果而生怖畏。盖与彼等之间隔,唯此悠悠一息耳。

   《入行论》云:“地狱业已作,云何宴然住。”

   《亲友书》亦云:“具罪唯以出入息,于其中隔地狱苦,若人闻已空无畏,当是金刚为自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作形相,犹起怖畏而厌离,如何正受斯异熟。”

   其苦之猛烈,如《亲友书》云:“一切安乐中,爱尽乐为最,一切苦莫比,无间地狱苦。人间一日中,屡刺三百槊,比地狱轻苦,毫分宁相拟。”

   发生如是苦之因者,当知唯是自内恶行(所积),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又即彼书(《亲友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种地狱苦),种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染)。”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招感地狱苦果的不善业因。

   “生于彼等中之因者,如下所说,其生甚易。”彼等,指之前所说的八寒地狱。生到八寒地狱的因缘,正如以下所说的那样。如果造作那些不善业因,是很容易堕落地狱、长劫受苦的。

   “吾人于日日中积集众多,在先既有所集,今亦相续造作,于此不应安然而住,应思彼等苦果而生怖畏。盖与彼等之间隔,唯此悠悠一息耳。”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积集这些不善罪业。一方面,过去生已经积累众多宿业;另一方面,今生还在继续造作新业。对于这些,我们不该心安理得,而是应当认真思惟地狱苦果并心生恐怖。因为我们到地狱之间,只是隔了短短一口气而已。一息不来,就可能堕落恶道。对恶道的恐怖之心,是发心出离的极大动力,所以要不断思考。

   “《入行论》云:地狱业已作,云何宴然住。”宴然,安然。《入菩萨行论》说:在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了许多地狱恶业,每种业力都是要偿还果报的,怎么还能安然度日呢?

   “《亲友书》亦云:具罪唯以出入息,于其中隔地狱苦,若人闻已空无畏,当是金刚为自性。见画地狱及听闻,忆念读诵作形相,犹起怖畏而厌离,如何正受斯异熟。”异熟,即依善恶行为而感得的果报,果异于因而成熟,故名异熟。《亲友书》也说:我们这种带罪之身和地狱之间的距离,只是悠悠一息尔。只要一口气不来,很可能就会招感地狱果报。如果听闻地狱之苦一点也不恐惧,此人的愚痴好比金刚那么顽固。如果我们看到描绘的地狱场景,或听闻、忆念地狱的恶报,尚且会感到怖畏而心生厌离,怎么能够亲历并承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 

   “其苦之猛烈,如《亲友书》云:一切安乐中,爱尽乐为最,一切苦莫比,无间地狱苦。人间一日中,屡刺三百槊,比地狱轻苦,毫分宁相拟。”槊,古代兵器,指杆子比较长的矛。地狱之苦的猛烈程度,正如《亲友书》所说:在一切安乐中,以烦恼息灭的涅槃之乐为最。而世间的所有痛苦,都无法和无间地狱的苦难相比拟。如果有人在一天之中,被其他人以长矛猛刺三百下,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比起地狱最轻的痛苦,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发生如是苦之因者,当知唯是自内恶行,纵微少恶行,亦应尽其功力,勉励莫使有染。”这些地狱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原因是什么呢?须知,这些就是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各种恶业。即使最微小的恶行,也应当以全部努力,尽一切可能使自己不受染污。

   “又即彼书云:如是诸恶果,种由身语意,汝勤随力护,轻尘恶勿侵。”正如《亲友书》所说:一切恶果之因都是由身口意三业造作,你们要勤加守护,哪怕是尘埃般微不足道的恶业,也不让自己有所违犯。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小恶做一下没有关系,因为“水滴虽微,渐成大器。刹那造罪,殃及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从局部来看,小罪似乎不会带来多么严重的果报,但它却会在我们内心熏习不善业力,最终不断累积,招感地狱重报。

  三、思惟傍生苦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唯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

   《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

   《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

   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随于何时,唯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

   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畜寿无定),胜者长一劫(长者可至一中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

  旁生的苦,是我们在世间就可以亲眼见到的,也是更容易契入的一种观想方式。当然,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旁生有些距离,为了加深对这种痛苦的认识,我们可以去屠宰场、养殖场实地考察一番,或阅读一些反映动物痛苦的影视和文字资料。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唯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那些凶猛的大型动物时常欺凌弱小动物,甚至以它们作为食物果腹。而且,动物还时常被天或人作为坐骑及劳动工具,自己没有任何主权。只有任凭主人欺压,或是宰杀,或是鞭打,或是担负其他种种艰辛的劳役。

   “《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动物与天道和人道同居一处,此外没有什么别的住处。

   “《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俱舍论释》说,动物的根本住处是大海,其他的那些,如陆地、空中等种种动物,都是从大海衍化出去的。这一点和现代研究观点相近,不少科学都认为,大海是生命的起源。

   “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此外,有些动物一生都处于黑暗之中,有些动物一生都处于水中,直到老死也无法脱离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谓生于暗中死于暗中,生于水中死于水中。而大多数动物还必须为人类服务,担负各种沉重艰辛的劳役或奉献自身所有,如耕田、剪毛、驮运货物等。

   “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虽然动物为人类分担了种种苦役,任劳任怨,但最后往往不能寿终正寝,还是被人以种种方式杀害。而且,其中的很多杀害方式极其残忍,会使动物长时间地遭受剧烈痛苦。

   “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此外,动物还会遭受饥渴难耐、风吹雨打等痛苦,以及猎人通过枪杀、陷阱、投毒、诱捕等种种方式加以损害。

   “随于何时,唯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总之,无论何时都处于恐惧之中。对于以上种种痛苦,通过思惟必然会感到厌恶和恐惧,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

   “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胜者长一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动物的寿命是多少呢?《俱舍论》说,在各种动物中,长寿者可长达一劫。这也就是说,寿命长久的动物可以存活一劫之久,如龙王等。而短寿的就没有一定了,甚至是朝生暮死。就像《庄子》所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没有出离轮回之前,我们随时都会继续流转。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努力修行的话,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可能很快就会现前,就会轮到自己身上,那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啊。

  四、思惟饿鬼苦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

   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

   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

   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燃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唯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

   彼等(饿鬼)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

   其(鬼之)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

   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

   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

   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应不应作之取舍,已力不从心矣)。

  这一段是思惟饿鬼的痛苦。佛教节日中的盂兰盆会,起源便是为了向饿鬼施食。当年,目连尊者看到堕入饿鬼道的母亲饥饿难耐,便以神力为母送饭。但他母亲却因业力所致,得到饭钵后,顷刻化为火焰。尊者痛心不已,请教于佛陀。佛陀就告诉他: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供僧,依僧团之力令恶道众生皆得饮食。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