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P5

  ..续本文上一页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那些极其悭贪吝啬者,将来会生到饿鬼道中。吝啬是贪心所的表现形式,这种心理状态就是病态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事实上,人间有这种心态者也为数不少。他们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永远都在不断索取而不愿有丝毫付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虽处人间,也与饿鬼无异。

   “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他们时时都感到难以忍受的饥渴,因为体内没有水分,皮肉血脉已经干涸得有如枯木,头发却长得将脸盖住。虽然唇干舌燥,也只能以舌头舐一舐来缓解。

   “其中有三: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饿鬼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对于食物有外在的障碍。饿鬼因为饥渴难耐而到处寻觅水源,好不容易找到水井、泉眼、池塘、大海等处,却有很多手持利剑、长矛、刀枪等武器的守卫者,列队守护在水源边,不让饿鬼们靠近。如果饿鬼因难忍饥渴,强行冲破阻拦前往,却会看到水源变为脓血,自己也不想再喝了。

   “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瘿,肿瘤。第二种,对食物有内在的障碍。虽然已经饿得头晕目眩,嘴巴却只有针孔那么大,或是不断向外冒火,或是脖子被肿瘤阻碍,或者肚子宽大到无法填满。即使没有其他有情阻拦,得到了水和食物也无法吃喝。这一景象在人间就能看到,他们因业力或疾病所困扰,虽然食物充足,却完全无法进食,只能在饥饿的折磨中死去。

   “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燃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唯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第三种,是来自食物的障碍。一类叫做猛焰鬘者,得到饮食后立刻被猛火燃烧殆尽,不得食用。一类叫做食粪便污秽者,只能食用肮脏、恶臭、不净和被虫噬鼠咬的下等食物,如蝇逐臭,如狗食粪。还有一类则是割下自身骨肉食用,纵然味道香美,却难以下咽。

   “彼等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饿鬼的住处,《俱舍论》认为,在王舍城地下的五百由旬,其他观点也都是出自于此。

   “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饿鬼的寿量,《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及《俱舍论》说:人间的一个月,等于饿鬼的一天。按照这样的计算,饿鬼寿量可长达五百岁,相当于人间的一万五千岁。

   “《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亲友书》说:各种恶业仿佛绳索,紧紧束缚着饿鬼道的有情。一旦堕入其中,苦难便不曾有一日中断,乃至五千岁或一万岁,也不会轻易死去。

   “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其《疏释》说:有一类饿鬼寿命可达五千岁,更有一类可达一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又说:三恶道的众生身形大小及寿命长短是不确定的,因为他们所造的恶业也有多少和大小等种种不同。

   “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像这样的恶道之苦,我们现在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甚至也难以想象。但我们可以稍稍尝试一点,比如将身体或手伸入极热的灰烬中放一昼夜;或于严冬时节,在寒风呼啸的冰窟中,不穿衣服站在那里;或者是一两天不吃不喝;或者是让蜂虻等各种昆虫噬咬。如果对这些小苦尚且不堪忍受的话,那么就应该想到,对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道的剧烈痛苦,又怎么能够忍受呢?

   “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我们要根据以上所说种种情况思惟恶道痛苦,在还未生起极大畏惧之前,都应当精进不懈地观照反省。趁现在还拥有暇满的贤善之身,还能如理思惟,就应该忏除以往所造恶业,止息不善业的惯性和相续。

   “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对于以往积集的善业,则以猛利意乐令其增长,并从身口意三业积集新的善业,同时以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相续安住在这些新造善业中。总之,每一天都要利用这个圆满有暇之身做有意义的事,勿令一日空过。这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说的四种正断——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起。

   “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如果是现在不进行这样的思惟和观修,等到堕落恶趣的那天,虽然想要祈求一个能将我们从恶趣恐怖中救拔出来的皈依对象,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到那个时候,对于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也没有力量进行取舍了。

   念恶趣苦,目的是引发我们的警觉之心。否则,修行的念头很容易被边缘化。那样的话,势必会进入世俗心的状态,把暇满人身用来生活享乐,甚至造作恶业。一旦福报享尽,接着就是长劫苦难,实在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如果说人身是我们今生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修行就是唯一正确的投资,不及时把握的话,就会坐失良机。不必说堕落恶道后无法修行,就拿现生来说,很多因素都会构成干扰:心情郁闷时无法修行,身体虚弱时无法修行,睡眠昏沉时无法修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抓紧修道,免得日后悔之晚矣。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