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念叁惡趣苦▪P5

  ..續本文上一頁   “諸上品悭吝者,生餓鬼中。”那些極其悭貪吝啬者,將來會生到餓鬼道中。吝啬是貪心所的表現形式,這種心理狀態就是病態的渴求,永無滿足之時。事實上,人間有這種心態者也爲數不少。他們即使擁有再多也不會感到滿足,永遠都在不斷索取而不願有絲毫付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生活,雖處人間,也與餓鬼無異。

   “彼等皆感饑渴之苦,皮肉血脈枯如株杌,以發覆面,口甚幹焦,以舌舐之。”他們時時都感到難以忍受的饑渴,因爲體內沒有水分,皮肉血脈已經幹涸得有如枯木,頭發卻長得將臉蓋住。雖然唇幹舌燥,也只能以舌頭舐一舐來緩解。

   “其中有叁:一、于飲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馳至井泉池海諸處,爲余有情手執劍矛槍等行列守護,令不得趣。或強趣之,便見其泉變爲膿血,自不欲飲也。”餓鬼又有叁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對于食物有外在的障礙。餓鬼因爲饑渴難耐而到處尋覓水源,好不容易找到水井、泉眼、池塘、大海等處,卻有很多手持利劍、長矛、刀槍等武器的守衛者,列隊守護在水源邊,不讓餓鬼們靠近。如果餓鬼因難忍饑渴,強行沖破阻攔前往,卻會看到水源變爲膿血,自己也不想再喝了。

   “二、于飲食有內障者。謂口如針孔,或口如炬,或複頸瘿,或腹寬大,縱無其他有情爲遮,自得飲食,亦不能飲啖也。”瘿,腫瘤。第二種,對食物有內在的障礙。雖然已經餓得頭暈目眩,嘴巴卻只有針孔那麼大,或是不斷向外冒火,或是脖子被腫瘤阻礙,或者肚子寬大到無法填滿。即使沒有其他有情阻攔,得到了水和食物也無法吃喝。這一景象在人間就能看到,他們因業力或疾病所困擾,雖然食物充足,卻完全無法進食,只能在饑餓的折磨中死去。

   “叁、于飲食自體爲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飲食皆爲火燃而燒之。名食糞穢者,飲啖糞溺與不淨臭惡,及唯能于損害下劣等物而飲啖也。又有一類割自肉食,縱得香美而不能食。”第叁種,是來自食物的障礙。一類叫做猛焰鬘者,得到飲食後立刻被猛火燃燒殆盡,不得食用。一類叫做食糞便汙穢者,只能食用肮髒、惡臭、不淨和被蟲噬鼠咬的下等食物,如蠅逐臭,如狗食糞。還有一類則是割下自身骨肉食用,縱然味道香美,卻難以下咽。

   “彼等住處,《俱舍》謂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繕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餓鬼的住處,《俱舍論》認爲,在王舍城地下的五百由旬,其他觀點也都是出自于此。

   “其壽量,據《本地分》及《俱舍》雲:人間一月,爲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歲。”餓鬼的壽量,《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及《俱舍論》說:人間的一個月,等于餓鬼的一天。按照這樣的計算,餓鬼壽量可長達五百歲,相當于人間的一萬五千歲。

   “《親友書》雲:惡行之業以爲索,堅固纏縛諸餓鬼。其間受苦無中斷,五千及萬亦不死。”《親友書》說:各種惡業仿佛繩索,緊緊束縛著餓鬼道的有情。一旦墮入其中,苦難便不曾有一日中斷,乃至五千歲或一萬歲,也不會輕易死去。

   “其《疏釋》雲:餓鬼一類壽五千歲,一類爲萬歲。”其《疏釋》說:有一類餓鬼壽命可達五千歲,更有一類可達一萬歲。

   “《本地分》說:叁惡趣之身量無定,以不善業力有大小種種故也。”《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又說:叁惡道的衆生身形大小及壽命長短是不確定的,因爲他們所造的惡業也有多少和大小等種種不同。

   “如是,若思彼諸苦者,試以身手入于熱灰,置一晝夜。或于嚴冬風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斷絕飲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猶難忍者,念我雲何能于熱寒地獄、鬼畜諸苦而堪忍受。”像這樣的惡道之苦,我們現在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甚至也難以想象。但我們可以稍稍嘗試一點,比如將身體或手伸入極熱的灰燼中放一晝夜;或于嚴冬時節,在寒風呼嘯的冰窟中,不穿衣服站在那裏;或者是一兩天不吃不喝;或者是讓蜂虻等各種昆蟲噬咬。如果對這些小苦尚且不堪忍受的話,那麼就應該想到,對于地獄、餓鬼、畜生這些惡道的劇烈痛苦,又怎麼能夠忍受呢?

   “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極怖畏之間,應勤思惟。以現前賢善之身如是思者,應忏洗從前所集罪惡,止息後流。”我們要根據以上所說種種情況思惟惡道痛苦,在還未生起極大畏懼之前,都應當精進不懈地觀照反省。趁現在還擁有暇滿的賢善之身,還能如理思惟,就應該忏除以往所造惡業,止息不善業的慣性和相續。

   “先所集善,則以猛利欲樂發願令其增長,于新作者以多門而爲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義利。”對于以往積集的善業,則以猛利意樂令其增長,並從身口意叁業積集新的善業,同時以各種方式讓自己的心相續安住在這些新造善業中。總之,每一天都要利用這個圓滿有暇之身做有意義的事,勿令一日空過。這也就是叁十七道品所說的四種正斷——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起。

   “若現在不思彼者,墮惡趣時,雖欲求一能從彼等怖畏中作救護皈依者亦不可得。爾時,于所應作及不應作,取舍之處心無力矣。”如果是現在不進行這樣的思惟和觀修,等到墮落惡趣的那天,雖然想要祈求一個能將我們從惡趣恐怖中救拔出來的皈依對象,卻再也沒有機會了。到那個時候,對于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也沒有力量進行取舍了。

   念惡趣苦,目的是引發我們的警覺之心。否則,修行的念頭很容易被邊緣化。那樣的話,勢必會進入世俗心的狀態,把暇滿人身用來生活享樂,甚至造作惡業。一旦福報享盡,接著就是長劫苦難,實在是對生命最大的浪費。如果說人身是我們今生所能擁有的最高財富,修行就是唯一正確的投資,不及時把握的話,就會坐失良機。不必說墮落惡道後無法修行,就拿現生來說,很多因素都會構成幹擾:心情郁悶時無法修行,身體虛弱時無法修行,睡眠昏沈時無法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正視現實,抓緊修道,免得日後悔之晚矣。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念叁惡趣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