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P2

  ..续本文上一页希求现世、后世之二种差别,当知此处唯取第二,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安住善趣方便,即以五戒十善成就人天果报。下士道的修行中,虽有希求现世利益和后世利益两种差别,但本论只是以后世利益为目标。其次,明确人天果报之因,那就是行持五戒十善。宗大师之所以在此又作了特别强调,是因为凡夫皆以追求现世利益为重。如果不是再三叮嘱,往往会错将现世利益当做下士道修行,那就一错到底了。

   三士道的建立原理是层层推进的。下士道的修行重点,是对三恶道生起怖畏,但希求获得能够修行的暇满人身。至中士道,则彻底认清轮回的痛苦本质,不仅畏惧恶趣之苦,对人天善果也无心留恋,因为三界一切快乐都是短暂而无常的,故四谛法门以苦谛为首。唯有透彻世间种种快乐的真相,才能生起真切出离之心。否则,任修何法都会被凡夫心所利用。

   中士道的修行是依戒、定、慧展开。其中,戒主要指别解脱戒,这是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基础。而定慧两部分在中士道没有多作论述,因为这些内容和菩萨乘共有,将在上士道详细解说。其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有些人就以为,持好戒律自然可以得定,修定成功自然可以发慧,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持戒只是修定的增上缘,还须通过特定方法才能成就禅定。所谓由戒生定,是指持戒精严的话,修定更容易成就。由定发慧也是同样,外道也有四禅八定,但未必能开智慧,尤其是无漏智慧。印度早期的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也很好,如果因定即可得慧,即可断烦恼、证空性,岂不等同于佛教?所以,关键在于闻思正见,在定的基础上修观,才能引发无漏智慧。

   通过三士道修行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什么是佛法共有的修行内容,什么是某个修行阶段不共的修行内容。比如,中士道有其不共之处,上士道也有其不共之处。但从整体来看,又以下士道为中士道的基础,中士道为上士道的基础。是故下士道又名共下士道,中士道又名共中士道。唯有基础扎实,才能稳步前进,更上一层。

  二、道次第引导之相

   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上士道亦摄余二,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马鸣菩萨所说。此间非于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

   趣入大乘之门者,即于最胜菩提发心是。若发此心,如《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生死)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谓发心即得菩萨名(勇译谓得菩萨名),彼身即入大乘数。若失此心(若失彼者),则从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诸欲入大乘者,须于多门励力,务令此(彼)心发起。然欲发起彼心(欲发此心),又必须先修发心胜利,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皆作此说。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若发彼心,于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

   究竟义利者(究竟胜利者),解脱及正遍知等,亦依彼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但云彼诸胜利从发心生出,于彼发心应当励力。虽作此说,唯是空言,返观身心,甚为明晰。此中先于现上、决定二种胜利发欲得心,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则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可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

   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入行论》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于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等。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等,亦即为发起彼心方便也。

   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须详开示,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于每修时,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以故于此,当加殷重。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发起无伪菩提之心,如所应作。

   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应受发菩提愿心仪轨。受彼愿已,于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

   尔后于六度四摄等,多修习(生起)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次于根本重罪拼命防护,莫令有染,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为所污。倘有所犯,如其所说除罪仪轨,善为净治。

   此后总于六度而为修学,特别为令其心于善所缘,如其所欲能安住故,于止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特别于安住善所缘之止,更当修学)。《道炬论》中,谓为引发诸神通故而学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峡尊者亦曾于余处说,为欲引发胜观故,当修止也。

   次为断二我执缚故,于空性义见决定已,于无谬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

   如是除修止观外,于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心学,毗钵舍那者是为慧学,此《道炬论释》中说也。复次,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分及福德之资粮,依于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般若分及智慧之资粮,依于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于彼等次第数目生起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

   以是(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于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设于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于此道次第渐增广之。

   若其欲入金刚乘者,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较前尤为郑重。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于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拼命守护。特于根本罪毋使有染,盖虽可重受,然身毁已,功德难生。诸支分罪亦毋染犯,设有所犯,亦勿随意置而不虑,当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

   尔后或于下部有相瑜伽,或于上部生起瑜伽,随于一中而为引导。次,或于下部无相瑜伽,或于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而修学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论》所说,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

  之前介绍了三士道的内容。如何按这一次第循序渐进地成就菩提呢?《道次第》将三士道的修行作了善巧组合。以往我们学习经教,或专学解脱道,或专学菩萨道,很少将之融为一体。是故,学小乘者认为大乘非佛说,学大乘者认为小乘不究竟。关于菩萨道和解脱道的关系,在唯识体系的经典中统一得较好。如《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便建立了三乘“境、行、果”的修行。“瑜伽菩萨戒”中,也主张菩萨应修学声闻典籍。唯识论典既赞叹大乘是佛说,且殊胜于声闻乘,如《摄大乘论》、《庄严经论》、《辨中边论》等都有相关说明。同时又含摄声闻乘的内容,《辨中边论》就将声闻乘和菩萨乘的修学作了融汇。本论的思想渊源出自深观、广行二派,所以,修学次第的建构也继承了瑜伽唯识的思想,并在论中作了进一步结合。

   “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上士道亦摄余二,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马鸣菩萨所说。”摄,含摄。支分,一部分。马鸣菩萨,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论师之一,生于公元二世纪。以上虽然说到三类根机不同的众生,并施设三士道的修行途径。但在上士道中,也含摄中士道和下士道,因为二者都是上士道的组成部分,这是马鸣菩萨所说的。也就是说,三士道既可作为独立的修行,但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由下士道作为中士道的前行,中士道作为上士道的前行,总为一成佛之道。关于这一原理,《法华经》有个生动的比喻:导师领众外出寻宝,藏宝处有五百由旬之遥,众人行进到三百由旬时就筋疲力尽。于是导师幻现一座化城,令众人入城休整。恢复体力后,导师才告诉大家,化城只是半路风光,真正的宝所还在前方。以此说明,声闻乘只是化城,真正目标是无上佛果,所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此间非于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三士道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引导我们修习以人天之乐为目标的下士道,及唯以个人解脱为目标的中士道,更是为了修习和下士、中士有着共同修学内容的上士道,是以此作为引导的前行。所以说,下士和中士是上士道修行的组成部分。汉传佛教是大乘,但合格的菩萨行者却少而又少。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忽略了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础;一方面,则是对大乘精神的把握不够完整。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也是其不共之处。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很多人讲发心,只是口头说说,甚至只是想让别人发心。人们之所以对佛教有着消极避世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太缺乏利益众生的发心。此外则是见地问题,如对方便与慧的抉择缺乏全面认识。所以说,实践大乘佛法的关键有二:一是重视下士道、中士道的基础,一是对大乘佛法有正确的把握。如果在这两方面有所改观,未来佛教必会出现新的面貌。

   “趣入大乘之门者,即于最胜菩提发心是。若发此心,如《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善逝,佛陀十大名号之一,谓能断诸惑,能趣佛果。进入大乘之门的手段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如果能够发起此心,身份顿时改变。…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