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如《入菩萨行论》所说:“哪怕在刹那间刚刚生起菩提心,虽然还处于三界轮回的牢狱中,但已属于真正的佛弟子。”
“谓发心即得菩萨名,彼身即入大乘数。若失此心,则从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诸欲入大乘者,须于多门励力,务令此心发起。”因为初发心就能得到菩萨的名分,就能加入大乘佛子的行列。一旦退失此心,也就意味着从大乘菩萨道退出。所以,每个想要修学大乘佛法的行者,都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精进努力,务必令菩提心真正生起。菩萨身份不是谁封的,而是来自心行的改变,来自慈悲品质的成就。这里所说的发心,是希望利益一切众生,希望成就无上佛果。关于发心,不同经典中有着不同标准。按唯识体系或《道次第》的观点,发心只是修学起点。而在《华严经》中,发心和结果是没有距离的,所谓“初发心即成正觉”。因为发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没有区别的。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一旦发心到位,当下就能成就。
“然欲发起彼心,又必须先修发心胜利,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皆作此说。”如果想要发起菩提心,首先要修习发心的殊胜利益,由认识其殊胜利益而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并时常修习普贤七支供。关于这一点,《集菩萨学论》和《入菩萨行论》都是这样说的。普贤七支供的修行,每一愿皆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所缘境,通过观修,将有限心行转化为无限,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起菩提心。
“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发心的殊胜利益主要有两种,一是暂时的利益,二是究竟的利益。其中,暂时利益又分为两种:一是不堕恶趣,一是生于善处。对学佛利益有深入认识,我们才会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像那些坚持锻炼的人,都是了解到锻炼对身体的好处,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如果修行也能这样自觉,成就将大有希望。
“若发彼心,于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一旦发起菩提心,过去世积集的恶趣之因就能被及时清除,从而断绝业种子的增长广大。依止忏,就是通过发心达到净化业力之效。虽然善恶业不能互相抵消,但菩提心是内在觉醒和解脱的力量,具备净化业力的功能。
“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因为发起菩提心,过去所造善业之因都会因菩提心的摄持而增长广大,不断增值。同时还能引发新的善行,获得无穷无尽的善果。那么增值的原理是什么呢?就像一件生活用品,本来非常普通,一旦它的主人成为伟人或高僧大德后,物品也会随之增值,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本来,善业是有寿尽相的,感果之后便会结束。但发起菩提心之后,就像将一滴水融入大海,使有限的善业成为无限。
“究竟义利者,解脱及正遍知等,亦依彼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但云彼诸胜利从发心生出,于彼发心应当励力。虽作此说,唯是空言,返观身心,甚为明晰。”解脱,即解脱轮回。正遍知,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为正等正觉之义,代表佛果的成就。究竟的胜利有两种,分别是解脱和正遍知等,也是依菩提心而迅速成就。如果不是对发心所成就的暂时和究竟两种利益生起强烈希求,只是说着:“发心能带来很多利益,所以应当努力发心。”虽然口中那么说,但多半只是空话而已,返观自己的身心状况就清清楚楚了。如果停留于口头,无论说得多么动情,对心行不见得有多少影响。所以,必须真正认识到这些利益的重要性,并对此生起迫切希求。
“此中先于现上、决定二种胜利发欲得心,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则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真正要对发心所成就的现前和究竟利益生起意乐,必须不断修习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的所有意乐,如念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这样才能对菩提心的两种殊胜利益引发希求之心。凡夫由于无明而感觉不到自身处境的危险,就像经中比喻的:某人被仇家追赶而落井,慌忙中抓住一根救命藤条。向下看,有毒蛇布满井底;向上看,有老鼠啃噬藤条。在这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井口有个蜂窝正往下滴着蜜。仅仅这一点蜜,就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使之忘却周遭的重重危机。凡夫就是这样,为贪图一时的五欲之乐而忘记无常和三恶道苦,也忘记暇满人身的难得。如果看清自身处境,认识到发心是生命的唯一出路,自然会对发菩提心生起强烈希求。
“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如果要对菩提心的利益生起认识,更应生起慈心与悲心,这是菩提心的根本。如果我们对自己在轮回中苦多乐少、盲目流转的处境认识不足,忆及这些苦境时不能毛骨悚然。那么,说什么对其他有情的痛苦不能忍受,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讲慈悲,讲利他,关键是自己对轮回之苦有切肤之痛,这样才会推己及人,忆及六道一切众生的痛苦。否则,利益众生就是一句空话。
“《入行论》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入菩萨行论》说:在利益有情之前,如果不能思惟自己身在轮回的苦境,甚至做梦也未曾想到轮回之苦,怎么能够生起利益众生、帮助他们解脱的愿望?
“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所以说,在修习下士道时,应当思惟自身堕落恶趣所遭受的痛苦;修习中士道时,思惟善趣的本质也是苦,没有寂灭之乐。这样思惟之后,再由自身推及六亲眷属及一切有情而思惟观察,以此作为发起慈悲之心的动力。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并没有时刻都在苦中,这一说法是否有点危言耸听呢?须知,轮回中的所谓快乐都是暂时而不稳定的感觉,其本质无非是苦,所谓有漏皆苦。这一点是生起悲心的关键,更是发起菩提心的关键。在凡夫阶段,菩提心和慈悲心是两种心行力量。以慈悲心为基础,才能发起菩提心;因为有菩提心,又使慈悲心得以壮大。而对于佛菩萨来说,慈悲心就是菩提心,两者是一体的。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于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等。”彼,指下士道、中士道的意乐,如念死无常、念轮回苦等。因为我们是通过对下士道和中士道思惟而发起菩提心,所以,修习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意乐,是引发真实菩提心的途径。由此可知,我们在修习下中二士道时,对于皈依、业果等内容应该努力思惟。这样才会知道:不发心是没有退路的。对凡夫来说,这种教化的力量或许比其他途径更得力。因为发菩提心是使我们脱离苦海的舟楫,即使不想发,也不得不发,否则就只有继续沉沦。
“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等,亦即为发起彼心方便也。”励力,努力。通过以上修法努力集资净障,这样的做法,正是修习菩提心的前方便。由此可知,普贤七支供和皈依也是帮助我们发起菩提心的方便。菩提心的修行,仅在嘴上说说或座上观想都还容易,但要对现实中的每个人心生慈悲,难度就很大了,所以需要励力而为,精进修行。
“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须详开示,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于每修时,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对于修习共下士和共中士意乐为发起菩提心支分的道理,作为师长应该详细为弟子进行开示。作为弟子,也应该对于这些道理深信不疑。每当修习之时,对这些修法的意义思惟观察,是最为重要的。
“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以故于此,当加殷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上士道的修行就和共中士、共下士相互割裂,彼此无关了。在没有正式进入上士道修行的中途,因为对菩提心不能获得胜解,就可能障碍菩提心的生起,或是得不到发心的殊胜利益,所以对这一点应该特别加以注意。此处,宗大师进一步指出了学人在认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是割裂三士道相互递进的关系,这就会障碍菩提心的生起。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发起无伪菩提之心,如所应作。”通过以上修习,我们又怎样才能全身心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呢?就是按照以上那些步骤,在下士道阶段重点修习三恶道苦,在中士道阶段观轮回本质是苦,进而思惟发心的种种殊胜利益。
“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应受发菩提愿心仪轨。受彼愿已,于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其次,为了使这一发心得到巩固,应该以大乘皈依为前导,受持愿菩提心仪轨。受持愿菩提心之后,以诸佛菩萨为榜样,受菩萨戒,行菩萨行。这里所说的不共皈依,是指大乘皈依。通常的皈依是“尽形寿皈依”,而大乘皈依是尽未来际的,即“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既是我们对十方诸佛的承诺,也是对一切众生的承诺。所以,这个承诺是庄严而郑重的。
“尔后于六度四摄等,多修习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六度,是圆满佛果资粮的六种法门,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便,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然后,对于六度四摄等法门,应该不断强化想要修学的心。如能对此生起向往,可进一步受持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就是建立在六度四摄的基础上,将菩萨道的修学内容以戒律条文固定…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二节 三士道的建立及生起决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