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P3

  ..續本文上一頁正如《入菩薩行論》所說:“哪怕在刹那間剛剛生起菩提心,雖然還處于叁界輪回的牢獄中,但已屬于真正的佛弟子。”

   “謂發心即得菩薩名,彼身即入大乘數。若失此心,則從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諸欲入大乘者,須于多門勵力,務令此心發起。”因爲初發心就能得到菩薩的名分,就能加入大乘佛子的行列。一旦退失此心,也就意味著從大乘菩薩道退出。所以,每個想要修學大乘佛法的行者,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精進努力,務必令菩提心真正生起。菩薩身份不是誰封的,而是來自心行的改變,來自慈悲品質的成就。這裏所說的發心,是希望利益一切衆生,希望成就無上佛果。關于發心,不同經典中有著不同標准。按唯識體系或《道次第》的觀點,發心只是修學起點。而在《華嚴經》中,發心和結果是沒有距離的,所謂“初發心即成正覺”。因爲發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沒有區別的。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一旦發心到位,當下就能成就。

   “然欲發起彼心,又必須先修發心勝利,于其勝利增長勇悍,並須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薩學論》及《入行論》皆作此說。”如果想要發起菩提心,首先要修習發心的殊勝利益,由認識其殊勝利益而發起勇猛精進之心,並時常修習普賢七支供。關于這一點,《集菩薩學論》和《入菩薩行論》都是這樣說的。普賢七支供的修行,每一願皆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爲所緣境,通過觀修,將有限心行轉化爲無限,這樣才有可能真正發起菩提心。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權時及究竟勝利也。初中複有不墮惡道及生樂趣二種勝利。”發心的殊勝利益主要有兩種,一是暫時的利益,二是究竟的利益。其中,暫時利益又分爲兩種:一是不墮惡趣,一是生于善處。對學佛利益有深入認識,我們才會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像那些堅持鍛煉的人,都是了解到鍛煉對身體的好處,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做。如果修行也能這樣自覺,成就將大有希望。

   “若發彼心,于昔積集惡趣之因即得清淨,並能斷絕未來相續。”一旦發起菩提心,過去世積集的惡趣之因就能被及時清除,從而斷絕業種子的增長廣大。依止忏,就是通過發心達到淨化業力之效。雖然善惡業不能互相抵消,但菩提心是內在覺醒和解脫的力量,具備淨化業力的功能。

   “于先已集樂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攝持故,將更增長廣大,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無終盡之邊際焉。”因爲發起菩提心,過去所造善業之因都會因菩提心的攝持而增長廣大,不斷增值。同時還能引發新的善行,獲得無窮無盡的善果。那麼增值的原理是什麼呢?就像一件生活用品,本來非常普通,一旦它的主人成爲偉人或高僧大德後,物品也會隨之增值,成爲具有收藏價值的紀念品。本來,善業是有壽盡相的,感果之後便會結束。但發起菩提心之後,就像將一滴水融入大海,使有限的善業成爲無限。

   “究竟義利者,解脫及正遍知等,亦依彼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權時究竟之勝利實欲證得,但雲彼諸勝利從發心生出,于彼發心應當勵力。雖作此說,唯是空言,返觀身心,甚爲明晰。”解脫,即解脫輪回。正遍知,佛陀十大名號之一,爲正等正覺之義,代表佛果的成就。究竟的勝利有兩種,分別是解脫和正遍知等,也是依菩提心而迅速成就。如果不是對發心所成就的暫時和究竟兩種利益生起強烈希求,只是說著:“發心能帶來很多利益,所以應當努力發心。”雖然口中那麼說,但多半只是空話而已,返觀自己的身心狀況就清清楚楚了。如果停留于口頭,無論說得多麼動情,對心行不見得有多少影響。所以,必須真正認識到這些利益的重要性,並對此生起迫切希求。

   “此中先于現上、決定二種勝利發欲得心,即須修習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則于二種勝利生起欲得。”真正要對發心所成就的現前和究竟利益生起意樂,必須不斷修習共中士道和共下士道的所有意樂,如念暇滿義大難得、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等,這樣才能對菩提心的兩種殊勝利益引發希求之心。凡夫由于無明而感覺不到自身處境的危險,就像經中比喻的:某人被仇家追趕而落井,慌忙中抓住一根救命藤條。向下看,有毒蛇布滿井底;向上看,有老鼠啃噬藤條。在這命懸一線的緊要關頭,井口有個蜂窩正往下滴著蜜。僅僅這一點蜜,就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使之忘卻周遭的重重危機。凡夫就是這樣,爲貪圖一時的五欲之樂而忘記無常和叁惡道苦,也忘記暇滿人身的難得。如果看清自身處境,認識到發心是生命的唯一出路,自然會對發菩提心生起強烈希求。

   “若修此具有勝利之心者,更須生起爲此心根本之慈與悲憫。但若念及自身之樂乏苦逼、流轉世間,尚不能令身毛豎動者,則于他之樂乏苦逼而謂不能堪忍,必無是處。”如果要對菩提心的利益生起認識,更應生起慈心與悲心,這是菩提心的根本。如果我們對自己在輪回中苦多樂少、盲目流轉的處境認識不足,憶及這些苦境時不能毛骨悚然。那麼,說什麼對其他有情的痛苦不能忍受,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講慈悲,講利他,關鍵是自己對輪回之苦有切膚之痛,這樣才會推己及人,憶及六道一切衆生的痛苦。否則,利益衆生就是一句空話。

   “《入行論》雲: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夢猶未夢,利他雲何生。”《入菩薩行論》說:在利益有情之前,如果不能思惟自己身在輪回的苦境,甚至做夢也未曾想到輪回之苦,怎麼能夠生起利益衆生、幫助他們解脫的願望?

   “是故于下士時,想自身當受惡趣苦惱。及中士時,觀于善趣亦唯是苦,無寂滅樂。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諸親屬等一切有情而修習之,當成發起慈悲之因。”所以說,在修習下士道時,應當思惟自身墮落惡趣所遭受的痛苦;修習中士道時,思惟善趣的本質也是苦,沒有寂滅之樂。這樣思惟之後,再由自身推及六親眷屬及一切有情而思惟觀察,以此作爲發起慈悲之心的動力。或許有人會說,我們並沒有時刻都在苦中,這一說法是否有點危言聳聽呢?須知,輪回中的所謂快樂都是暫時而不穩定的感覺,其本質無非是苦,所謂有漏皆苦。這一點是生起悲心的關鍵,更是發起菩提心的關鍵。在凡夫階段,菩提心和慈悲心是兩種心行力量。以慈悲心爲基礎,才能發起菩提心;因爲有菩提心,又使慈悲心得以壯大。而對于佛菩薩來說,慈悲心就是菩提心,兩者是一體的。

   “從彼發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樂者,實是引發無僞菩提心之方便。如是當知,于修彼二士道時,思惟皈依、業果諸意樂等。”彼,指下士道、中士道的意樂,如念死無常、念輪回苦等。因爲我們是通過對下士道和中士道思惟而發起菩提心,所以,修習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意樂,是引發真實菩提心的途徑。由此可知,我們在修習下中二士道時,對于皈依、業果等內容應該努力思惟。這樣才會知道:不發心是沒有退路的。對凡夫來說,這種教化的力量或許比其他途徑更得力。因爲發菩提心是使我們脫離苦海的舟楫,即使不想發,也不得不發,否則就只有繼續沈淪。

   “于諸門中集淨勵力者,如其所應,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當知七支皈依等,亦即爲發起彼心方便也。”勵力,努力。通過以上修法努力集資淨障,這樣的做法,正是修習菩提心的前方便。由此可知,普賢七支供和皈依也是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的方便。菩提心的修行,僅在嘴上說說或座上觀想都還容易,但要對現實中的每個人心生慈悲,難度就很大了,所以需要勵力而爲,精進修行。

   “此中諸下中法類爲引發勝菩提心支分之理,爲師者須詳開示,弟子亦須于彼獲得決定。于每修時,憶念此諸意義而修,最爲切要。”對于修習共下士和共中士意樂爲發起菩提心支分的道理,作爲師長應該詳細爲弟子進行開示。作爲弟子,也應該對于這些道理深信不疑。每當修習之時,對這些修法的意義思惟觀察,是最爲重要的。

   “若不爾者,則上士之道與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關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間,以于菩提心未獲決定故,或爲發起彼心之障礙,或于其間失大義利。以故于此,當加殷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上士道的修行就和共中士、共下士相互割裂,彼此無關了。在沒有正式進入上士道修行的中途,因爲對菩提心不能獲得勝解,就可能障礙菩提心的生起,或是得不到發心的殊勝利益,所以對這一點應該特別加以注意。此處,宗大師進一步指出了學人在認識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割裂叁士道相互遞進的關系,這就會障礙菩提心的生起。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發起無僞菩提之心,如所應作。”通過以上修習,我們又怎樣才能全身心發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呢?就是按照以上那些步驟,在下士道階段重點修習叁惡道苦,在中士道階段觀輪回本質是苦,進而思惟發心的種種殊勝利益。

   “次爲令彼心極堅固故,由行不共皈依爲前導已,應受發菩提願心儀軌。受彼願已,于諸菩薩學處開始修學。”其次,爲了使這一發心得到鞏固,應該以大乘皈依爲前導,受持願菩提心儀軌。受持願菩提心之後,以諸佛菩薩爲榜樣,受菩薩戒,行菩薩行。這裏所說的不共皈依,是指大乘皈依。通常的皈依是“盡形壽皈依”,而大乘皈依是盡未來際的,即“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這既是我們對十方諸佛的承諾,也是對一切衆生的承諾。所以,這個承諾是莊嚴而鄭重的。

   “爾後于六度四攝等,多修習欲學之心。若生決定欲學心已,進受清淨菩薩行戒。”六度,是圓滿佛果資糧的六種法門,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是菩薩攝受衆生的四種方便,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然後,對于六度四攝等法門,應該不斷強化想要修學的心。如能對此生起向往,可進一步受持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就是建立在六度四攝的基礎上,將菩薩道的修學內容以戒律條文固定…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