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P2

  ..續本文上一頁希求現世、後世之二種差別,當知此處唯取第二,複取安住善趣方便無錯亂者。”安住善趣方便,即以五戒十善成就人天果報。下士道的修行中,雖有希求現世利益和後世利益兩種差別,但本論只是以後世利益爲目標。其次,明確人天果報之因,那就是行持五戒十善。宗大師之所以在此又作了特別強調,是因爲凡夫皆以追求現世利益爲重。如果不是再叁叮囑,往往會錯將現世利益當做下士道修行,那就一錯到底了。

   叁士道的建立原理是層層推進的。下士道的修行重點,是對叁惡道生起怖畏,但希求獲得能夠修行的暇滿人身。至中士道,則徹底認清輪回的痛苦本質,不僅畏懼惡趣之苦,對人天善果也無心留戀,因爲叁界一切快樂都是短暫而無常的,故四谛法門以苦谛爲首。唯有透徹世間種種快樂的真相,才能生起真切出離之心。否則,任修何法都會被凡夫心所利用。

   中士道的修行是依戒、定、慧展開。其中,戒主要指別解脫戒,這是菩薩戒和密乘戒的基礎。而定慧兩部分在中士道沒有多作論述,因爲這些內容和菩薩乘共有,將在上士道詳細解說。其修行次第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有些人就以爲,持好戒律自然可以得定,修定成功自然可以發慧,事實上並非那麼簡單。持戒只是修定的增上緣,還須通過特定方法才能成就禅定。所謂由戒生定,是指持戒精嚴的話,修定更容易成就。由定發慧也是同樣,外道也有四禅八定,但未必能開智慧,尤其是無漏智慧。印度早期的外道,四禅八定的功夫也很好,如果因定即可得慧,即可斷煩惱、證空性,豈不等同于佛教?所以,關鍵在于聞思正見,在定的基礎上修觀,才能引發無漏智慧。

   通過叁士道修行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發現:什麼是佛法共有的修行內容,什麼是某個修行階段不共的修行內容。比如,中士道有其不共之處,上士道也有其不共之處。但從整體來看,又以下士道爲中士道的基礎,中士道爲上士道的基礎。是故下士道又名共下士道,中士道又名共中士道。唯有基礎紮實,才能穩步前進,更上一層。

  二、道次第引導之相

   如是雖說士夫有叁,然上士道亦攝余二,以彼二者爲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馬鳴菩薩所說。此間非于僅得世間快樂之下士,及唯得解脫世間之中士道中而爲引導。蓋爲將修與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導前行,是爲修習上士道之支分耳。

   趣入大乘之門者,即于最勝菩提發心是。若發此心,如《入行論》雲:“刹那才發菩提心,雖系輪回(生死)叁界獄,亦當說爲善逝子。”謂發心即得菩薩名(勇譯謂得菩薩名),彼身即入大乘數。若失此心(若失彼者),則從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諸欲入大乘者,須于多門勵力,務令此(彼)心發起。然欲發起彼心(欲發此心),又必須先修發心勝利,于其勝利增長勇悍,並須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薩學論》及《入行論》皆作此說。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權時及究竟勝利也。初中複有不墮惡道及生樂趣二種勝利。若發彼心,于昔積集惡趣之因即得清淨,並能斷絕未來相續。于先已集樂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攝持故,將更增長廣大,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無終盡之邊際焉。

   究竟義利者(究竟勝利者),解脫及正遍知等,亦依彼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權時究竟之勝利實欲證得,但雲彼諸勝利從發心生出,于彼發心應當勵力。雖作此說,唯是空言,返觀身心,甚爲明晰。此中先于現上、決定二種勝利發欲得心,即須修習共中下士所有意樂,如是則于二種勝利生起欲得(可于二種勝利生起欲得)。

   若修此具有勝利之心者,更須生起爲此心根本之慈與悲憫。但若念及自身之樂乏苦逼、流轉世間,尚不能令身毛豎動者,則于他之樂乏苦逼而謂不能堪忍,必無是處。《入行論》雲:“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夢猶未夢,利他雲何生。”是故于下士時,想自身當受惡趣苦惱。及中士時,觀于善趣亦唯是苦,無寂滅樂。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諸親屬等一切有情而修習之,當成發起慈悲之因。

   從彼發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樂者,實是引發無僞菩提心之方便。如是當知,于修彼二士道時,思惟皈依、業果諸意樂等。于諸門中集淨勵力者,如其所應,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當知七支皈依等,亦即爲發起彼心方便也。

   此中諸下中法類爲引發勝菩提心支分之理,爲師者須詳開示,弟子亦須于彼獲得決定。于每修時,憶念此諸意義而修,最爲切要。若不爾者,則上士之道與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關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間,以于菩提心未獲決定故,或爲發起彼心之障礙,或于其間失大義利。以故于此,當加殷重。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發起無僞菩提之心,如所應作。

   次爲令彼心極堅固故,由行不共皈依爲前導已,應受發菩提願心儀軌。受彼願已,于諸菩薩學處開始修學。

   爾後于六度四攝等,多修習(生起)欲學之心。若生決定欲學心已,進受清淨菩薩行戒。次于根本重罪拼命防護,莫令有染,雖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爲所汙。倘有所犯,如其所說除罪儀軌,善爲淨治。

   此後總于六度而爲修學,特別爲令其心于善所緣,如其所欲能安住故,于止體之靜慮中更當修學(特別于安住善所緣之止,更當修學)。《道炬論》中,謂爲引發諸神通故而學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峽尊者亦曾于余處說,爲欲引發勝觀故,當修止也。

   次爲斷二我執縛故,于空性義見決定已,于無謬修法而爲修習,應當修行慧體勝觀也。

   如是除修止觀外,于行戒學處以下悉爲戒學,奢摩他者是爲心學,毗缽舍那者是爲慧學,此《道炬論釋》中說也。複次,奢摩他以下是爲方便分及福德之資糧,依于世俗谛之道,廣大道次第也。叁種殊勝慧者,是爲般若分及智慧之資糧,依于勝義谛,甚深道次第故。當于彼等次第數目生起決定,及以慧與方便隨離一支不成菩提,應起大決定也。

   以是(如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須轉入密乘,以入于彼,速當圓滿二資糧故。設于此處不勝其任,或種性微劣而不喜者,則應唯于此道次第漸增廣之。

   若其欲入金剛乘者,首須修依止善知識法,較前尤爲鄭重。次以從清淨密部所出灌頂法成熟身已,于彼時所得之密戒及叁昧耶拼命守護。特于根本罪毋使有染,蓋雖可重受,然身毀已,功德難生。諸支分罪亦毋染犯,設有所犯,亦勿隨意置而不慮,當以悔除防護,令其清淨。

   爾後或于下部有相瑜伽,或于上部生起瑜伽,隨于一中而爲引導。次,或于下部無相瑜伽,或于上部滿次瑜伽,隨于其一而修學之。如斯次第之建立者,乃《道炬論》所說,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導也。

  之前介紹了叁士道的內容。如何按這一次第循序漸進地成就菩提呢?《道次第》將叁士道的修行作了善巧組合。以往我們學習經教,或專學解脫道,或專學菩薩道,很少將之融爲一體。是故,學小乘者認爲大乘非佛說,學大乘者認爲小乘不究竟。關于菩薩道和解脫道的關系,在唯識體系的經典中統一得較好。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便建立了叁乘“境、行、果”的修行。“瑜伽菩薩戒”中,也主張菩薩應修學聲聞典籍。唯識論典既贊歎大乘是佛說,且殊勝于聲聞乘,如《攝大乘論》、《莊嚴經論》、《辨中邊論》等都有相關說明。同時又含攝聲聞乘的內容,《辨中邊論》就將聲聞乘和菩薩乘的修學作了融彙。本論的思想淵源出自深觀、廣行二派,所以,修學次第的建構也繼承了瑜伽唯識的思想,並在論中作了進一步結合。

   “如是雖說士夫有叁,然上士道亦攝余二,以彼二者爲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馬鳴菩薩所說。”攝,含攝。支分,一部分。馬鳴菩薩,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論師之一,生于公元二世紀。以上雖然說到叁類根機不同的衆生,並施設叁士道的修行途徑。但在上士道中,也含攝中士道和下士道,因爲二者都是上士道的組成部分,這是馬鳴菩薩所說的。也就是說,叁士道既可作爲獨立的修行,但同時也是一個整體,由下士道作爲中士道的前行,中士道作爲上士道的前行,總爲一成佛之道。關于這一原理,《法華經》有個生動的比喻:導師領衆外出尋寶,藏寶處有五百由旬之遙,衆人行進到叁百由旬時就筋疲力盡。于是導師幻現一座化城,令衆人入城休整。恢複體力後,導師才告訴大家,化城只是半路風光,真正的寶所還在前方。以此說明,聲聞乘只是化城,真正目標是無上佛果,所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此間非于僅得世間快樂之下士,及唯得解脫世間之中士道中而爲引導。蓋爲將修與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導前行,是爲修習上士道之支分耳。”叁士道的建立,不僅是爲了引導我們修習以人天之樂爲目標的下士道,及唯以個人解脫爲目標的中士道,更是爲了修習和下士、中士有著共同修學內容的上士道,是以此作爲引導的前行。所以說,下士和中士是上士道修行的組成部分。漢傳佛教是大乘,但合格的菩薩行者卻少而又少。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忽略了下士道和中士道的基礎;一方面,則是對大乘精神的把握不夠完整。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也是其不共之處。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視?很多人講發心,只是口頭說說,甚至只是想讓別人發心。人們之所以對佛教有著消極避世的印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太缺乏利益衆生的發心。此外則是見地問題,如對方便與慧的抉擇缺乏全面認識。所以說,實踐大乘佛法的關鍵有二:一是重視下士道、中士道的基礎,一是對大乘佛法有正確的把握。如果在這兩方面有所改觀,未來佛教必會出現新的面貌。

   “趣入大乘之門者,即于最勝菩提發心是。若發此心,如《入行論》雲:刹那才發菩提心,雖系輪回叁界獄,亦當說爲善逝子。”善逝,佛陀十大名號之一,謂能斷諸惑,能趣佛果。進入大乘之門的手段中,最爲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如果能夠發起此心,身份頓時改變。…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二節 叁士道的建立及生起決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