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

  济 群

   【1.简  介】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以下简称《行事钞》)是道宣律祖的重要著作之一。所谓删繁,是删除律中过于琐碎的内容;所谓补阙,则就《四分律》中某些有义无文的部分,引其他四部加以补充。《行事钞》立足于《四分律》,旁征博引,以经律论三藏及古德著述为补充,引文涉及数百部经论。可以说,是以整个三藏典籍作为戒律的注解,并依此建构修学体系。

   【2.组织与内容】

   《行事钞》正文共分30篇,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标宗显德篇》。标宗,是标出戒律的宗旨,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显德,则广泛引用大小乘的经典、论典和律典、律论,说明持戒功德和不持戒的过患。本篇为以下诸篇的发起。

   二、《集僧通局篇》。僧团有很多大众会议及共修活动,这就需要召集全体僧众参加。本篇说明集僧的方法,即如何打楗椎集僧;羯磨处所的审定,指出作法界和自然界的差别;及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分别所能成办的僧团事务。

   三、《足数众相篇》。僧团的羯磨会议,对于参加人员在资格上有严格要求,通常情况下必须是清净比丘,且作法时和合无诤,羯磨才能成立。此篇说明参加羯磨会议者的资格审查,分别有四种情况:一、体是合法,于法有违,如狂人、睡眠人等;二、体境俱非,如比丘尼、沙弥等二十三种人;三、体虽非僧,托缘成用,虽有不符条件的参加者,但大众不知情,羯磨也能成立;四、少分犯法,根据实际情况可用不用。此外,还附带说明了别众问题。

   四、《受欲是非篇》。对于诵戒、结界等集体活动,若因生病等特殊情况无法参加,必须提前请假,同时要表明态度,对此次会议的所有决定没有异议,在戒律中称为说欲。此篇从三方面说明:一、与法,如何请假并转达自己的态度。二、失法,哪些情况下请假无效。三、因特殊因缘未能请假,是否影响羯磨的成立。

   五、《通辨羯磨篇》。羯磨,指僧团所有处理事务的方法。此篇从四方面说明:一、是作法具缘,从称量前事等十个步骤详细介绍羯磨的条件及基本程序。二、立法通局,辨羯磨组成的四大要素,即法(使用的方法)、事(处理的事务)、人(办事人员)、界(处所),以及羯磨的种类,分别为众法(单白法39种、白二法57种、白四法38种)、对首法(但对首法28种、众法对首5种)、心念法(但心念法3种、对首心念法7种、众法心念法4种)。三、羯磨成坏,从羯磨所具的人、法、事(含界)三种,组成人、法、事、人法、人事、法事、人法事的七个方面,讨论各种羯磨作法的成坏。四、解释羯磨的公文。

   六、《结界方法篇》。僧团利益均等,且僧事僧断,重大事情须经大众同意,这就必须界定一个共住范围。若以整个国家或城市为范围,就无法召集僧众处理问题了。本篇从四方面说明结界相关问题:一、列数定量,讨论界的种类(摄衣界、摄食界、摄僧界),及摄僧界中大界、戒场、小界的范围大小。二、依位作法,介绍结无场大界、有场大界、结三小界的方法及解法。三、法起有无,说明结界处有无作法起,显示界之威力。四、非法失相,指出结界中因一些非法现象而不成结界,及大众离开界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失去界的效用。

   七、《僧网大纲篇》。僧团是一个团体,由众多比丘、沙弥或比丘尼、沙弥尼组成,此中也是凡圣交融、龙蛇混杂,须有共同的生活准则及制裁措施。此篇便是讨论僧团管理问题,从五方面说明:一、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讨论僧团处罚制度,从依化教的僧伽犯罪俗人许不许治,到说明制教的七羯磨、恶马治、默摈、灭摈的犯罪因缘及制裁方式。二、约僧治食以论通塞,先探讨僧制是非,批评教界的非法,说明如法僧制。再论僧食通塞,所谓通,即通于十方僧众;所谓塞,即限制非分受用或俗人滥用。三、约法就时约人以明,说明处理僧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检举他人,过程必须如法,作法时间应尽量安排在白天;处理问题时,众主上座要主持正义,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处理。四、对处明用,说明僧伽的威仪及僧团居住场所的庄严。五、杂教授,僧团重在清净和谐,对犯罪者当如法检举,并以慈悲心进行劝导,使他认识自身过失,诚心忏悔,避免造成僧团的纷争。而作为众主上座,应以德感人,依法处理僧务。

   八、《受戒缘集篇》。受戒是获得僧伽资格的关键,出家须先受沙弥戒,再受比丘戒,才能成为僧团的合格公民。此篇讨论受戒的条件及作法程序,大分为二:一、缘集成受,说明如法传戒必须具足的条件,即能受有五(是人道、诸根具足、身器清净、出家相具、得少分法),所对有六(结界成就、有能秉法僧、数满如法、界内尽集和合、白四教法、资缘具足)、发心乞戒,心境相当,事成究竟。二、受戒的方法,由缘起方便,从十方面说明受戒的前行准备;正明体用,说明正受戒时的羯磨作法及受后相关事宜,最后附带说明六念法及舍戒法。

   九、《师资相摄篇》。受戒仅仅是比丘资格的取得,而培养僧格,成为合格比丘,则要通过持戒生活,所谓“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此篇围绕依止问题讨论僧团的师资关系,大分为二:一、弟子依止法,首先解释师父、弟子的名称,说明师父与弟子的关系,然后探讨哪些人要请依止师,哪些人无须依止,弟子与师父间有哪些共同的义务?弟子对师父要履行哪些责任?二、二师摄受法,分别从依止意、允许无师的时间、选择师父的条件、请依止师的方法、师父如何摄受弟子、对犯过弟子如何处罚、什么情况会失去依止七方面说明依止法的相关问题。

   十、《说戒正仪篇》。沙弥受具足戒后,为早日养成僧格,佛制同一界内生活的比丘应半月半月聚在一起读诵《戒经》,一方面是以戒律提醒自己,一方面是对犯戒行为依法忏悔,以此保证僧团的清净和谐,称为布萨或说戒。说戒的内容由《戒经》和仪轨两部分组成,此篇主要介绍说戒仪轨,大分为二:一、僧法,指四人以上的布萨,包括布萨时间的选择和行筹、散花、行水等相关事宜,重点介绍布萨仪轨,分别为选择说处、准备器具、白告、大众诵戒、鸣钟集众、安排供具、请说戒师、供养说戒法、问答法、说戒竟十个部分。最后介绍略说戒法,包括略说因缘及略说方式。二、别人法,布萨本是僧法,但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可用众法对首或众法心念的方式说戒,此处介绍两人或一人居住时如何说戒。僧团每半月半月说戒,是提醒僧众以戒条检查自身行为,若在半月中犯罪,应主动发露忏悔。若覆藏不说,别人也可检举。通过这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僧格保持清净。本篇根据普照、道安两位祖师的仪轨,引律藏加以删补而成。

   十一、《安居策修篇》。出家人有云游的传统,但若终年不停走动也不利于身心安住。尤其是雨季,外出除给活动带来不便外,还易损伤物命,因此佛制僧团夏季要举行三月的结夏安居。此篇介绍如何安居,大分为五:一、安居缘,讨论安居的处所选择(应无难缘),安居的时间(有前中后不同)。二、分房舍卧具法,以白二羯磨推选五德僧主持分房,集中物品次第分配,房主及上、中、下座可以优先选择。三、作法不同,介绍常规使用的对首安居作法,和有缘开许的心念、忘成、及界与园法。四、夏内遇缘失否,说明比丘安居期间遇到梵行难或命难缘,需要离开安居之地,只要勤觅处所则不破夏,反之则破。受日逢难,也是如此。五、迦提五利,比丘前坐夏竟,能获得迦絺那衣,有五利犒劳。本篇还附有安居期间的请假制度,即受日。

   十二、《自恣宗要篇》。僧伽经过三个月的安居后,同一界内的僧众要集中到一起,检讨过去九十日内各自言行有无违犯戒律。由僧团推选五德帮助大家检举犯戒过失,藉此反省检查身心。若有犯戒,则应及时忏悔,即自恣。举行自恣仪式的这一天,为“僧自恣日”。此篇介绍自恣的内容,大分为三:一、缘集相应,讨论闰月、诤事、修道称意的情况及安居时间的安排,说明破夏人、不安居人、后安居人也要依前安居者自恣。二、自恣法,分为五人以上法、四人以下的对首法、一人心念法三部分。重点介绍五人以上法,先明集僧缘起,次应推选两位具备两种五德者主持自恣,为僧众举罪,接着正式说明自恣方法。三、尼来请罪,分无尼来与有尼来两种不同情况进行说明。四、略说杂行,介绍自恣日遇到难缘时应如何简单自恣。自恣本是僧法,若人数不足,四人以下如何以对首法自恣,一人又如何以心念法自恣。此篇附带介绍了迦絺那衣法。

   上卷12篇是共行的内容,中卷4篇是依戒体讨论持犯问题。

   十三、《篇聚名报篇》。解释五篇六聚的名称及果报问题,大分为二:一、明戒护,说明戒护对持戒的重要意义,违损戒护的过失。二、列名释位,先释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六聚的名称,再约善心、不善心、无记心辨所感果报。

   十四、《随戒释相篇》。持戒必须了解戒相。此篇立足于戒的四科的详细解释,帮助我们了解戒相,大分为四:一、戒法,从圣道本基、戒有大用、略知名趣、具缘不同、重受通塞、震岭受缘七方面进行介绍。二、戒体,讨论戒体多少,建立作无作体的原因,作无作体的特征,作无作体的相生关系,无作体种类。三、戒行,辨受体与随行的关系,说明依受体建立随行,由随行令受体坚固。四、体相,是对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法、百众学、七灭诤法的八类法,分别从犯境、犯缘、开不犯三个方面,就一些重要问题作了特别解析。

   十五、《持犯方轨篇》。若想如法持戒,必须善达每条戒的开遮持犯,本篇即探讨开遮持犯的规则。由了知持犯的名字、持…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