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P2

  ..续本文上一页犯的体状、成就持犯的处所、明持犯通塞、持犯渐顿、持犯优劣、杂料简七方面组成。

   十六、《忏六聚法篇》。受持戒律,难免会有违犯。一旦犯戒,如何进行忏悔呢?《忏六聚法篇》便是介绍忏六聚罪的方法,大分为二:一是从理事明通忏。二是依律别明忏六聚罪,分别介绍波罗夷罪、僧残罪、偷兰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突吉罗罪的忏法。

   十七、《二衣总别篇》。关于出家人衣服的规定,包括制和听两种,即佛陀正式规定和开许的范畴。制法中探讨了三衣、坐具、滤水袋的制作及如法使用,听门中明百一诸长、粪扫衣、檀越施衣及亡僧物的处理。

   十八、《四药受净篇》。戒律所说的药,不仅指治疗疾病的药物,还包含饮食,此为治疗饥渴之病的药物,统称为药。其种类有四:一为时药,二为非时药,三为七日药,四为尽形寿药。本篇说明四种药的受持和说净,从四药体、净地处所、护净不同、净法差别、二受有别五方面进行说明。

   十九、《钵器制听篇》。生活是很琐碎的,并不是谁都可以仅凭三衣一钵来过日子。因此,佛陀在制法外,慈悲听许比丘拥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此篇重点介绍制法,如钵的制作及使用,附带说明听门中允许使用的各种器具及规定。

   二十、《对施兴治篇》。比丘以乞食为正命,必然要接受信众供养,那面对施物时如何才能不起爱嗔之心呢?此篇介绍佛陀为弟子提供的对治方法,大分为五:一、受施人是非,说明受施人的资格审查及不如法受施的过患。二、明厌治方法,引《大集》、《四分》明比丘对于所施之物应做种种厌离的观察,强调于戒有缺便不可受檀越供养。三、立观有教,引《智论》、《毗尼》等律论,说明比丘食时作观的依据。四、作观方法,正辨食存五观。五、随治杂相,广引三藏之文警策。

   廿一、《头陀行仪篇》。出家僧伽的生活以简朴为原则,而头陀行则是简朴生活的典范。此篇介绍头陀的修行及生活方式,共十二种,通过简单的物质生活远离贪著,从而成就解脱。

   廿二、《僧像致敬篇》。修学佛法须从礼敬三宝开始,僧人又应如何修习礼敬呢?本篇讲述僧人的礼敬规矩,大分为三:一、建立礼敬的意义。二、辨析合不合礼。三、正辨礼敬方式,说明如何敬佛及敬僧。本篇还附带说明造像及造寺法,因为如法的造像和造寺,也是建立礼敬不可缺少的基础。

   廿三、《讣请设则篇》。本篇介绍僧人被信众请去应供时的各种相关事宜,由受请法、往讣法、至请他家法、就座命客法、观食净行法、行香咒愿法、受食方法、食竟法、哒嚫法、出请家法十部分组成。

   廿四、《导俗化方篇》。僧伽不仅要注重内修,也承担弘化世间的责任。此篇重点介绍僧人对信众的接引和教导,大分为三:一、说明说法仪轨及授戒法,包括法师说法的礼仪及如何为在家众传授三皈、五戒、八戒。二、生缘奉敬法,说明出家众如何孝养父母。三、士女入寺法,说明女众进入寺院的规矩。

   廿五、《主客相待篇》。介绍接待客比丘的相关事宜,从入寺法、问主受房法、相识敬仪、同受利养的四方面,说明客比丘进寺的礼仪及在这一僧团的利益享受问题。

   廿六、《瞻病送终篇》。生老病死人所难免,僧人同样要面临疾病和死亡。本篇就是关于僧团如何对待生病比丘及临终关怀的规定。

   廿七、《诸杂要行篇》。本篇对以上各篇未涉及的诸多生活杂事作了补充说明,共分佛法僧事、众中杂事、别人自行、共行同法、出家要业、遇贼法、大小便法、慈济众生法、避恶众生法、杂治病法十种。

   廿八、《沙弥别行篇》。剃度出家,首先是成为沙弥。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沙弥?本篇从出家的意义、出家条件的审查、出家的手续、受沙弥戒、沙弥戒相及沙弥如何过僧团生活等方面,说明成为沙弥应该具足的各项条件。

   廿九、《尼众别行篇》。本篇说明比丘尼在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活动中与比丘不同的行法,并介绍了式叉摩那法和沙弥尼法。

   三十、《诸部别行篇》。本篇说明四分律和其他戒律在事相上的区别。

   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种,灵芝律师又将这三十篇归纳为十六种事:

   上卷十二篇中,标宗一篇总劝行事。集僧以下有五事:一、众法缘成事(集僧、足数、受欲、羯磨、结界五篇),二、匡众住持事(僧网),三、接物提诱事(受戒、师资),四、检察清心事(说戒、自恣),五、静缘策修事(安居)。中卷四篇,分为二事:一、专精不犯事(篇聚、释相、持犯),二、犯已能悔事(忏篇)。下卷十四篇,分为八事:一、内外资缘事(二衣、四药、钵器),二、节身离染事(对施、头陀),三、卑己谦恭事(僧像),四、外化生善事(讣请、导俗),五、待遇同法事(主客、瞻病),六、日用要业事(杂行),七、训导下众事(沙弥及尼),八、旁通异宗事(诸部)。

   将这三十篇学下来,我们对出家生活的各种相关事项就非常清楚了。

   【3.特  色】

  本书名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删繁主要是删过去诸注家繁广的情见,补阙是补充诸注家,也补充《四分律》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对《四分律》增减圣言的过失。

   作为中国流通最为广泛的律学著述之一,《行事钞》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具体落实“分通大乘”的思想。在《行事钞》中,很多问题都采用了大乘观点,故称《四分律》“义当大乘”。比如对戒体,“今就正显,直陈能领之心相”,倾向以心法为无作戒体。再如饮食问题,也依《涅槃经》废鱼肉为正食。

   第二,注重可操作性。《行事钞》按内容将《四分律》作了重新归纳,非常重视戒律的实用性,对每件事都介绍有具体操作方法,仅以3卷的篇幅,将60卷《四分律》概括其中。并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共分30篇,每篇为一项独立内容,全面介绍了僧人自行和僧团共行的各项内容。不但内容全面,而且对很多问题都有精细考订,为后人学习、行持戒律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故《行事钞》一经流传,便备受推崇,唐澄观称其为“文简理诣,义圆事彰”,宋元照则誉之为“摄僧护法之仪,横提纲要,日用时须之务,曲尽规猷”。

   本书一经问世,便为当时律匠所传诵。后人注释也极多,见于《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的有62家,现存主要有以下几种:1.《四分律钞批》14卷,唐·大觉撰。2.《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20卷,唐·志鸿撰,澄观序,引大慈、灵萼以下四十余家的要义,今仅存《集僧通局篇》以上及《安居》、《自恣》二篇文,余佚。3.《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20卷,后唐·景霄撰。4.《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12卷,宋·元照撰。5.《四分律行事钞科》3卷,元照撰。6.《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14卷,澄渊撰。以上诸家注释,以元照《资持记》最为精详,为《四分律》学者所共推重。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