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犯的體狀、成就持犯的處所、明持犯通塞、持犯漸頓、持犯優劣、雜料簡七方面組成。
十六、《忏六聚法篇》。受持戒律,難免會有違犯。一旦犯戒,如何進行忏悔呢?《忏六聚法篇》便是介紹忏六聚罪的方法,大分爲二:一是從理事明通忏。二是依律別明忏六聚罪,分別介紹波羅夷罪、僧殘罪、偷蘭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突吉羅罪的忏法。
十七、《二衣總別篇》。關于出家人衣服的規定,包括製和聽兩種,即佛陀正式規定和開許的範疇。製法中探討了叁衣、坐具、濾水袋的製作及如法使用,聽門中明百一諸長、糞掃衣、檀越施衣及亡僧物的處理。
十八、《四藥受淨篇》。戒律所說的藥,不僅指治療疾病的藥物,還包含飲食,此爲治療饑渴之病的藥物,統稱爲藥。其種類有四:一爲時藥,二爲非時藥,叁爲七日藥,四爲盡形壽藥。本篇說明四種藥的受持和說淨,從四藥體、淨地處所、護淨不同、淨法差別、二受有別五方面進行說明。
十九、《缽器製聽篇》。生活是很瑣碎的,並不是誰都可以僅憑叁衣一缽來過日子。因此,佛陀在製法外,慈悲聽許比丘擁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此篇重點介紹製法,如缽的製作及使用,附帶說明聽門中允許使用的各種器具及規定。
二十、《對施興治篇》。比丘以乞食爲正命,必然要接受信衆供養,那面對施物時如何才能不起愛嗔之心呢?此篇介紹佛陀爲弟子提供的對治方法,大分爲五:一、受施人是非,說明受施人的資格審查及不如法受施的過患。二、明厭治方法,引《大集》、《四分》明比丘對于所施之物應做種種厭離的觀察,強調于戒有缺便不可受檀越供養。叁、立觀有教,引《智論》、《毗尼》等律論,說明比丘食時作觀的依據。四、作觀方法,正辨食存五觀。五、隨治雜相,廣引叁藏之文警策。
廿一、《頭陀行儀篇》。出家僧伽的生活以簡樸爲原則,而頭陀行則是簡樸生活的典範。此篇介紹頭陀的修行及生活方式,共十二種,通過簡單的物質生活遠離貪著,從而成就解脫。
廿二、《僧像致敬篇》。修學佛法須從禮敬叁寶開始,僧人又應如何修習禮敬呢?本篇講述僧人的禮敬規矩,大分爲叁:一、建立禮敬的意義。二、辨析合不合禮。叁、正辨禮敬方式,說明如何敬佛及敬僧。本篇還附帶說明造像及造寺法,因爲如法的造像和造寺,也是建立禮敬不可缺少的基礎。
廿叁、《訃請設則篇》。本篇介紹僧人被信衆請去應供時的各種相關事宜,由受請法、往訃法、至請他家法、就座命客法、觀食淨行法、行香咒願法、受食方法、食竟法、哒嚫法、出請家法十部分組成。
廿四、《導俗化方篇》。僧伽不僅要注重內修,也承擔弘化世間的責任。此篇重點介紹僧人對信衆的接引和教導,大分爲叁:一、說明說法儀軌及授戒法,包括法師說法的禮儀及如何爲在家衆傳授叁皈、五戒、八戒。二、生緣奉敬法,說明出家衆如何孝養父母。叁、士女入寺法,說明女衆進入寺院的規矩。
廿五、《主客相待篇》。介紹接待客比丘的相關事宜,從入寺法、問主受房法、相識敬儀、同受利養的四方面,說明客比丘進寺的禮儀及在這一僧團的利益享受問題。
廿六、《瞻病送終篇》。生老病死人所難免,僧人同樣要面臨疾病和死亡。本篇就是關于僧團如何對待生病比丘及臨終關懷的規定。
廿七、《諸雜要行篇》。本篇對以上各篇未涉及的諸多生活雜事作了補充說明,共分佛法僧事、衆中雜事、別人自行、共行同法、出家要業、遇賊法、大小便法、慈濟衆生法、避惡衆生法、雜治病法十種。
廿八、《沙彌別行篇》。剃度出家,首先是成爲沙彌。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沙彌?本篇從出家的意義、出家條件的審查、出家的手續、受沙彌戒、沙彌戒相及沙彌如何過僧團生活等方面,說明成爲沙彌應該具足的各項條件。
廿九、《尼衆別行篇》。本篇說明比丘尼在受戒、忏罪、說戒、安居、自恣等活動中與比丘不同的行法,並介紹了式叉摩那法和沙彌尼法。
叁十、《諸部別行篇》。本篇說明四分律和其他戒律在事相上的區別。
在《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種,靈芝律師又將這叁十篇歸納爲十六種事:
上卷十二篇中,標宗一篇總勸行事。集僧以下有五事:一、衆法緣成事(集僧、足數、受欲、羯磨、結界五篇),二、匡衆住持事(僧網),叁、接物提誘事(受戒、師資),四、檢察清心事(說戒、自恣),五、靜緣策修事(安居)。中卷四篇,分爲二事:一、專精不犯事(篇聚、釋相、持犯),二、犯已能悔事(忏篇)。下卷十四篇,分爲八事:一、內外資緣事(二衣、四藥、缽器),二、節身離染事(對施、頭陀),叁、卑己謙恭事(僧像),四、外化生善事(訃請、導俗),五、待遇同法事(主客、瞻病),六、日用要業事(雜行),七、訓導下衆事(沙彌及尼),八、旁通異宗事(諸部)。
將這叁十篇學下來,我們對出家生活的各種相關事項就非常清楚了。
【3.特 色】
本書名爲《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刪繁主要是刪過去諸注家繁廣的情見,補阙是補充諸注家,也補充《四分律》未解決的問題。所以,並不存在對《四分律》增減聖言的過失。
作爲中國流通最爲廣泛的律學著述之一,《行事鈔》具有兩大特點:
第一,具體落實“分通大乘”的思想。在《行事鈔》中,很多問題都采用了大乘觀點,故稱《四分律》“義當大乘”。比如對戒體,“今就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傾向以心法爲無作戒體。再如飲食問題,也依《涅槃經》廢魚肉爲正食。
第二,注重可操作性。《行事鈔》按內容將《四分律》作了重新歸納,非常重視戒律的實用性,對每件事都介紹有具體操作方法,僅以3卷的篇幅,將60卷《四分律》概括其中。並分門別類地進行梳理,共分30篇,每篇爲一項獨立內容,全面介紹了僧人自行和僧團共行的各項內容。不但內容全面,而且對很多問題都有精細考訂,爲後人學習、行持戒律提供了詳盡的參考。故《行事鈔》一經流傳,便備受推崇,唐澄觀稱其爲“文簡理詣,義圓事彰”,宋元照則譽之爲“攝僧護法之儀,橫提綱要,日用時須之務,曲盡規猷”。
本書一經問世,便爲當時律匠所傳誦。後人注釋也極多,見于《行事鈔諸家記標目》的有62家,現存主要有以下幾種:1.《四分律鈔批》14卷,唐·大覺撰。2.《四分律行事鈔搜玄錄》20卷,唐·志鴻撰,澄觀序,引大慈、靈萼以下四十余家的要義,今僅存《集僧通局篇》以上及《安居》、《自恣》二篇文,余佚。3.《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20卷,後唐·景霄撰。4.《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12卷,宋·元照撰。5.《四分律行事鈔科》3卷,元照撰。6.《四分律行事鈔評集記》14卷,澄淵撰。以上諸家注釋,以元照《資持記》最爲精詳,爲《四分律》學者所共推重。
《《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簡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