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簡介
濟 群
【1.簡 介】
《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以下簡稱《行事鈔》)是道宣律祖的重要著作之一。所謂刪繁,是刪除律中過于瑣碎的內容;所謂補阙,則就《四分律》中某些有義無文的部分,引其他四部加以補充。《行事鈔》立足于《四分律》,旁征博引,以經律論叁藏及古德著述爲補充,引文涉及數百部經論。可以說,是以整個叁藏典籍作爲戒律的注解,並依此建構修學體系。
【2.組織與內容】
《行事鈔》正文共分30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一、《標宗顯德篇》。標宗,是標出戒律的宗旨,即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顯德,則廣泛引用大小乘的經典、論典和律典、律論,說明持戒功德和不持戒的過患。本篇爲以下諸篇的發起。
二、《集僧通局篇》。僧團有很多大衆會議及共修活動,這就需要召集全體僧衆參加。本篇說明集僧的方法,即如何打楗椎集僧;羯磨處所的審定,指出作法界和自然界的差別;及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分別所能成辦的僧團事務。
叁、《足數衆相篇》。僧團的羯磨會議,對于參加人員在資格上有嚴格要求,通常情況下必須是清淨比丘,且作法時和合無诤,羯磨才能成立。此篇說明參加羯磨會議者的資格審查,分別有四種情況:一、體是合法,于法有違,如狂人、睡眠人等;二、體境俱非,如比丘尼、沙彌等二十叁種人;叁、體雖非僧,托緣成用,雖有不符條件的參加者,但大衆不知情,羯磨也能成立;四、少分犯法,根據實際情況可用不用。此外,還附帶說明了別衆問題。
四、《受欲是非篇》。對于誦戒、結界等集體活動,若因生病等特殊情況無法參加,必須提前請假,同時要表明態度,對此次會議的所有決定沒有異議,在戒律中稱爲說欲。此篇從叁方面說明:一、與法,如何請假並轉達自己的態度。二、失法,哪些情況下請假無效。叁、因特殊因緣未能請假,是否影響羯磨的成立。
五、《通辨羯磨篇》。羯磨,指僧團所有處理事務的方法。此篇從四方面說明:一、是作法具緣,從稱量前事等十個步驟詳細介紹羯磨的條件及基本程序。二、立法通局,辨羯磨組成的四大要素,即法(使用的方法)、事(處理的事務)、人(辦事人員)、界(處所),以及羯磨的種類,分別爲衆法(單白法39種、白二法57種、白四法38種)、對首法(但對首法28種、衆法對首5種)、心念法(但心念法3種、對首心念法7種、衆法心念法4種)。叁、羯磨成壞,從羯磨所具的人、法、事(含界)叁種,組成人、法、事、人法、人事、法事、人法事的七個方面,討論各種羯磨作法的成壞。四、解釋羯磨的公文。
六、《結界方法篇》。僧團利益均等,且僧事僧斷,重大事情須經大衆同意,這就必須界定一個共住範圍。若以整個國家或城市爲範圍,就無法召集僧衆處理問題了。本篇從四方面說明結界相關問題:一、列數定量,討論界的種類(攝衣界、攝食界、攝僧界),及攝僧界中大界、戒場、小界的範圍大小。二、依位作法,介紹結無場大界、有場大界、結叁小界的方法及解法。叁、法起有無,說明結界處有無作法起,顯示界之威力。四、非法失相,指出結界中因一些非法現象而不成結界,及大衆離開界的時候,在什麼情況下失去界的效用。
七、《僧網大綱篇》。僧團是一個團體,由衆多比丘、沙彌或比丘尼、沙彌尼組成,此中也是凡聖交融、龍蛇混雜,須有共同的生活准則及製裁措施。此篇便是討論僧團管理問題,從五方面說明:一、約化製二教明相不同,討論僧團處罰製度,從依化教的僧伽犯罪俗人許不許治,到說明製教的七羯磨、惡馬治、默擯、滅擯的犯罪因緣及製裁方式。二、約僧治食以論通塞,先探討僧製是非,批評教界的非法,說明如法僧製。再論僧食通塞,所謂通,即通于十方僧衆;所謂塞,即限製非分受用或俗人濫用。叁、約法就時約人以明,說明處理僧務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如檢舉他人,過程必須如法,作法時間應盡量安排在白天;處理問題時,衆主上座要主持正義,發現問題隨時提出處理。四、對處明用,說明僧伽的威儀及僧團居住場所的莊嚴。五、雜教授,僧團重在清淨和諧,對犯罪者當如法檢舉,並以慈悲心進行勸導,使他認識自身過失,誠心忏悔,避免造成僧團的紛爭。而作爲衆主上座,應以德感人,依法處理僧務。
八、《受戒緣集篇》。受戒是獲得僧伽資格的關鍵,出家須先受沙彌戒,再受比丘戒,才能成爲僧團的合格公民。此篇討論受戒的條件及作法程序,大分爲二:一、緣集成受,說明如法傳戒必須具足的條件,即能受有五(是人道、諸根具足、身器清淨、出家相具、得少分法),所對有六(結界成就、有能秉法僧、數滿如法、界內盡集和合、白四教法、資緣具足)、發心乞戒,心境相當,事成究竟。二、受戒的方法,由緣起方便,從十方面說明受戒的前行准備;正明體用,說明正受戒時的羯磨作法及受後相關事宜,最後附帶說明六念法及舍戒法。
九、《師資相攝篇》。受戒僅僅是比丘資格的取得,而培養僧格,成爲合格比丘,則要通過持戒生活,所謂“五年學戒,不離依止”。此篇圍繞依止問題討論僧團的師資關系,大分爲二:一、弟子依止法,首先解釋師父、弟子的名稱,說明師父與弟子的關系,然後探討哪些人要請依止師,哪些人無須依止,弟子與師父間有哪些共同的義務?弟子對師父要履行哪些責任?二、二師攝受法,分別從依止意、允許無師的時間、選擇師父的條件、請依止師的方法、師父如何攝受弟子、對犯過弟子如何處罰、什麼情況會失去依止七方面說明依止法的相關問題。
十、《說戒正儀篇》。沙彌受具足戒後,爲早日養成僧格,佛製同一界內生活的比丘應半月半月聚在一起讀誦《戒經》,一方面是以戒律提醒自己,一方面是對犯戒行爲依法忏悔,以此保證僧團的清淨和諧,稱爲布薩或說戒。說戒的內容由《戒經》和儀軌兩部分組成,此篇主要介紹說戒儀軌,大分爲二:一、僧法,指四人以上的布薩,包括布薩時間的選擇和行籌、散花、行水等相關事宜,重點介紹布薩儀軌,分別爲選擇說處、准備器具、白告、大衆誦戒、鳴鍾集衆、安排供具、請說戒師、供養說戒法、問答法、說戒竟十個部分。最後介紹略說戒法,包括略說因緣及略說方式。二、別人法,布薩本是僧法,但在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可用衆法對首或衆法心念的方式說戒,此處介紹兩人或一人居住時如何說戒。僧團每半月半月說戒,是提醒僧衆以戒條檢查自身行爲,若在半月中犯罪,應主動發露忏悔。若覆藏不說,別人也可檢舉。通過這樣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使僧格保持清淨。本篇根據普照、道安兩位祖師的儀軌,引律藏加以刪補而成。
十一、《安居策修篇》。出家人有雲遊的傳統,但若終年不停走動也不利于身心安住。尤其是雨季,外出除給活動帶來不便外,還易損傷物命,因此佛製僧團夏季要舉行叁月的結夏安居。此篇介紹如何安居,大分爲五:一、安居緣,討論安居的處所選擇(應無難緣),安居的時間(有前中後不同)。二、分房舍臥具法,以白二羯磨推選五德僧主持分房,集中物品次第分配,房主及上、中、下座可以優先選擇。叁、作法不同,介紹常規使用的對首安居作法,和有緣開許的心念、忘成、及界與園法。四、夏內遇緣失否,說明比丘安居期間遇到梵行難或命難緣,需要離開安居之地,只要勤覓處所則不破夏,反之則破。受日逢難,也是如此。五、迦提五利,比丘前坐夏竟,能獲得迦絺那衣,有五利犒勞。本篇還附有安居期間的請假製度,即受日。
十二、《自恣宗要篇》。僧伽經過叁個月的安居後,同一界內的僧衆要集中到一起,檢討過去九十日內各自言行有無違犯戒律。由僧團推選五德幫助大家檢舉犯戒過失,藉此反省檢查身心。若有犯戒,則應及時忏悔,即自恣。舉行自恣儀式的這一天,爲“僧自恣日”。此篇介紹自恣的內容,大分爲叁:一、緣集相應,討論閏月、诤事、修道稱意的情況及安居時間的安排,說明破夏人、不安居人、後安居人也要依前安居者自恣。二、自恣法,分爲五人以上法、四人以下的對首法、一人心念法叁部分。重點介紹五人以上法,先明集僧緣起,次應推選兩位具備兩種五德者主持自恣,爲僧衆舉罪,接著正式說明自恣方法。叁、尼來請罪,分無尼來與有尼來兩種不同情況進行說明。四、略說雜行,介紹自恣日遇到難緣時應如何簡單自恣。自恣本是僧法,若人數不足,四人以下如何以對首法自恣,一人又如何以心念法自恣。此篇附帶介紹了迦絺那衣法。
上卷12篇是共行的內容,中卷4篇是依戒體討論持犯問題。
十叁、《篇聚名報篇》。解釋五篇六聚的名稱及果報問題,大分爲二:一、明戒護,說明戒護對持戒的重要意義,違損戒護的過失。二、列名釋位,先釋波羅夷、僧伽婆屍沙、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六聚的名稱,再約善心、不善心、無記心辨所感果報。
十四、《隨戒釋相篇》。持戒必須了解戒相。此篇立足于戒的四科的詳細解釋,幫助我們了解戒相,大分爲四:一、戒法,從聖道本基、戒有大用、略知名趣、具緣不同、重受通塞、震嶺受緣七方面進行介紹。二、戒體,討論戒體多少,建立作無作體的原因,作無作體的特征,作無作體的相生關系,無作體種類。叁、戒行,辨受體與隨行的關系,說明依受體建立隨行,由隨行令受體堅固。四、體相,是對四波羅夷、十叁僧殘、二不定法、叁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法、百衆學、七滅诤法的八類法,分別從犯境、犯緣、開不犯叁個方面,就一些重要問題作了特別解析。
十五、《持犯方軌篇》。若想如法持戒,必須善達每條戒的開遮持犯,本篇即探討開遮持犯的規則。由了知持犯的名字、持…
《《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