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P13

  ..续本文上一页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变化身,有因缘就出现一次,这一次的因缘尽了他就涅槃,后来又有因缘了,他就再出现一次,这样没有穷尽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说他“常”。

  如常受乐,如常施食,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这是一个比喻。“如常受乐”,我们快乐,是因为有智慧,而不是有钱没钱,要是有智慧的话自然会有一切,智慧是关键。有智慧就一直快乐,所以说,有智慧的人常受乐,其实这也是有间断,但有间断也是常受乐。“如常施食”,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我们说他常行布施,可不是说他一生就作这一件事,就站在街上布施,其实他也是有间断的,比如这一会儿他得回去吃饭,他得有别的事儿,他也得作,不过有间断我们也说他常布施。受用身、变化身也是这个道理,比如变化身,是有间断的,但有间断我们也说它“常”。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

  这是说化身一定得有涅槃,他不能不涅槃,不能毕竟住,有六个原因。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

  说,佛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作完了。这一次的因缘已经尽了,该度化的都度化了,《佛遗教经》上说,“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既然“度讫”了,就该走了、涅槃了。现在你已经没事儿了,下一次有因缘了,那就再示现。

  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

  这是说我们有的人口是心非,说着是求涅槃的,可他说说只是说说,他实际上他不欢喜涅槃。“不乐涅槃”,只是嘴上讲讲涅槃,但实际上对涅槃没有好要心,“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佛为了让你舍弃这个“对涅槃没有好要心”的心,所以他给你作一个榜样。“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众生喜欢的是什么?喜欢的就是佛身常住,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形我看见就欢喜,佛现在示现涅槃就是要告诉你,这么好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靠不住的,你要求如来常住,只有清净法身才能常住。入圣道的圣者不是不乐涅槃,而是乐涅槃了。

  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佛必须入涅槃的第三个理由,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会讨厌他的。他不让我作这,不让我作那,今天说我,明天说我,你说一次、两次我听着,你老说我我受得了吗?在家里妈妈要老说我我还嫌她烦人呢~~“为令舍离轻毁诸佛”,这句话就是说为了不让你讨厌佛,佛涅槃了,人都有一个毛病,不珍惜已有的,老追求还没有到手的。佛是为了我们好,难道妈妈不是为了我好,难道妈妈还是想害我,我该讨厌还是讨厌。佛要入涅槃,就是省得你讨厌他。师父必须得管徒弟,戒律上说,师父收了徒弟而不教导是有罪的,你说你自己不守戒怨师父吗?不怨,但师父有罪!“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说,佛要是不入涅槃,你就会想,反正佛还在,我以后再请教他好了,现在佛涅槃了,你就着急了,一有机会马上要精进:佛要是入涅槃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怎么办呢?他就会觉得趁佛还在赶紧努力,一定要争取在佛涅槃之前成道,这样就不懈怠了。

  四、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数见者生厌怠故;

  这个原因简单,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珍惜已有的,失去的才知可贵,所以佛要入涅槃。“为令于佛深生渴仰”,佛入涅槃了,你才知道遇佛是多么的不容易。“恐数见者生厌怠故”,你一直能见到佛,你就没有珍重想了。佛不入涅槃,你一讨厌他,反而增加你的罪过,佛入涅槃了,你生起渴仰之心,反倒能增加你的善根,既然这样有好处,能利益众生的事儿佛都愿意作,所以佛就涅槃了。有讨厌佛的吗?有,《大般涅槃经》上说,佛入涅槃了,迦叶尊者要赶过去,在路上遇见一个比丘,他就说:“佛入涅槃可就太好了,再没有人管我们了”,这样的事儿是有的。

  五、令于自身发勤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

  “令于自身发勤精进”,这是真的修行人,很有道心的人,他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还有个依靠,指望佛教导,现在佛要涅槃了,他要一涅槃,我就只能依靠自己了,所以我要趁现在更加努力精进。“知正说者难可得故”,要知道能说圆满正法的佛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现在他要涅槃了,我要抓紧最后的机会,赶快精进成道。我们现在也能感到求法的艰难,有时候一个问题,想问个人实在找不到,问些老和尚,只能给说些正确的废话,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现在说这些人幸运,有佛,佛入涅槃,就是催促这些有懈怠心的人要警觉。

  六、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令自精进不舍轭(e)故。

  这一个是说,有一些佛教徒,他自己已经能够令善根成熟了,他有这个能力了,就不需要佛教导了。“为诸有情极速成熟”,“为”是因为;“诸有情”是有一部分有情;“极速成熟”,就是他有能力自己令自己精进、成就,“极速”是精进。“令自精进不舍轭故”,他可以让自己精进努力,这样的人不需要佛来教导了。“轭”是马车用的工具,要用马拉车,马就得带上这个,可以引申为管束。“不舍轭”就是自己就可以给自己鼓劲,就象马带上了轭一样,一直往前走。这是自己把自己给约束在正法里。印顺法师举的例子很好:就像病人已经快要痊愈了,医生守在旁边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

  这就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六个原因。

  此中有二颂:

  再用二个颂子把这个意思说一下。

  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槃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

  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

  这还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原因。由所作究竟、舍不乐涅槃、离轻毁诸佛、深生于渴仰、内自发正勤、为极速成熟,有这六个原因,“故许佛化身,而非毕竟住”,所以化身佛不能久住世间,一定要涅槃。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不应为得更作功用?

  这是说你要想成佛你必须得自己努力修行。“诸佛法身”,一切佛的清净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佛,他们的法身都是没有差别的,是不能用数量来修饰、来形容的。一佛就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利乐一切众生。既然这样,我们“不应为得更作功用”?就是说,我们要是想成佛,佛就应该能够把这件事给我们做好,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修行了吧?这种说法当然是不对的。

  此中有颂:

  这儿用一个颂子来解释。

  佛得无别无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

  证得恒时不成因断如是因不应理

  “佛得无别无量因”,一切佛所证悟的清净法界是无别无量的,他能作一切众生精进修行的因缘(即是众生成佛的增上缘),佛的清净法界境界,其实一切众生也都是有的,就是性具呀~~天台宗就这么说的。“有情若舍勤功用”,说,佛确实是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可以作我们精进修行的增上缘,世亲释中叫“精进因”,无性释中叫“正勤因”,但是如果众生自己本身不修行,不努力,你还是不能成佛。其实这个咱们知道的,四缘成就,佛只能作增上缘,只有增上缘是不能成就的。“证得恒时不成因”,说,你自己要是不努力,诸佛所证得的清净法界长时间不能够与你本具的产生感应,这增上缘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等于没有,这就是颂子中说的“不成因”――还不能成为助缘(指增上缘)。“断如是因不应理”,你要是断掉了你精进修行的力量,还想成佛,这就是不合理的。

  阿毘达磨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

  这部《阿毘达磨大乘经·摄大乘品》,到这儿我无著就给简单地说完了。“阿僧伽”就是无著论师。印度人写文章是把作者名写在后边儿的。所以无著论师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后边儿。

  

《《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讲记之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