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P13

  ..續本文上一頁是因爲他一次又一次地出現變化身,有因緣就出現一次,這一次的因緣盡了他就涅槃,後來又有因緣了,他就再出現一次,這樣沒有窮盡的時候,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說他“常”。

  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爾。

  這是一個比喻。“如常受樂”,我們快樂,是因爲有智慧,而不是有錢沒錢,要是有智慧的話自然會有一切,智慧是關鍵。有智慧就一直快樂,所以說,有智慧的人常受樂,其實這也是有間斷,但有間斷也是常受樂。“如常施食”,比如說一個人經常布施,我們說他常行布施,可不是說他一生就作這一件事,就站在街上布施,其實他也是有間斷的,比如這一會兒他得回去吃飯,他得有別的事兒,他也得作,不過有間斷我們也說他常布施。受用身、變化身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變化身,是有間斷的,但有間斷我們也說它“常”。

  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

  這是說化身一定得有涅槃,他不能不涅槃,不能畢竟住,有六個原因。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

  說,佛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作完了。這一次的因緣已經盡了,該度化的都度化了,《佛遺教經》上說,“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既然“度訖”了,就該走了、涅槃了。現在你已經沒事兒了,下一次有因緣了,那就再示現。

  二、爲令舍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

  這是說我們有的人口是心非,說著是求涅槃的,可他說說只是說說,他實際上他不歡喜涅槃。“不樂涅槃”,只是嘴上講講涅槃,但實際上對涅槃沒有好要心,“爲令舍離不樂涅槃”,佛爲了讓你舍棄這個“對涅槃沒有好要心”的心,所以他給你作一個榜樣。“爲求如來常住身故”,衆生喜歡的是什麼?喜歡的就是佛身常住,你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身形我看見就歡喜,佛現在示現涅槃就是要告訴你,這麼好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靠不住的,你要求如來常住,只有清淨法身才能常住。入聖道的聖者不是不樂涅槃,而是樂涅槃了。

  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佛必須入涅槃的第叁個理由,說,佛要是不入涅槃,你會討厭他的。他不讓我作這,不讓我作那,今天說我,明天說我,你說一次、兩次我聽著,你老說我我受得了嗎?在家裏媽媽要老說我我還嫌她煩人呢~~“爲令舍離輕毀諸佛”,這句話就是說爲了不讓你討厭佛,佛涅槃了,人都有一個毛病,不珍惜已有的,老追求還沒有到手的。佛是爲了我們好,難道媽媽不是爲了我好,難道媽媽還是想害我,我該討厭還是討厭。佛要入涅槃,就是省得你討厭他。師父必須得管徒弟,戒律上說,師父收了徒弟而不教導是有罪的,你說你自己不守戒怨師父嗎?不怨,但師父有罪!“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說,佛要是不入涅槃,你就會想,反正佛還在,我以後再請教他好了,現在佛涅槃了,你就著急了,一有機會馬上要精進:佛要是入涅槃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怎麼辦呢?他就會覺得趁佛還在趕緊努力,一定要爭取在佛涅槃之前成道,這樣就不懈怠了。

  四、爲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

  這個原因簡單,就是因爲我們不知道珍惜已有的,失去的才知可貴,所以佛要入涅槃。“爲令于佛深生渴仰”,佛入涅槃了,你才知道遇佛是多麼的不容易。“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你一直能見到佛,你就沒有珍重想了。佛不入涅槃,你一討厭他,反而增加你的罪過,佛入涅槃了,你生起渴仰之心,反倒能增加你的善根,既然這樣有好處,能利益衆生的事兒佛都願意作,所以佛就涅槃了。有討厭佛的嗎?有,《大般涅槃經》上說,佛入涅槃了,迦葉尊者要趕過去,在路上遇見一個比丘,他就說:“佛入涅槃可就太好了,再沒有人管我們了”,這樣的事兒是有的。

  五、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

  “令于自身發勤精進”,這是真的修行人,很有道心的人,他說:佛在世的時候,我們還有個依靠,指望佛教導,現在佛要涅槃了,他要一涅槃,我就只能依靠自己了,所以我要趁現在更加努力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要知道能說圓滿正法的佛是很不容易遇到的,現在他要涅槃了,我要抓緊最後的機會,趕快精進成道。我們現在也能感到求法的艱難,有時候一個問題,想問個人實在找不到,問些老和尚,只能給說些正確的廢話,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現在說這些人幸運,有佛,佛入涅槃,就是催促這些有懈怠心的人要警覺。

  六、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轭(e)故。

  這一個是說,有一些佛教徒,他自己已經能夠令善根成熟了,他有這個能力了,就不需要佛教導了。“爲諸有情極速成熟”,“爲”是因爲;“諸有情”是有一部分有情;“極速成熟”,就是他有能力自己令自己精進、成就,“極速”是精進。“令自精進不舍轭故”,他可以讓自己精進努力,這樣的人不需要佛來教導了。“轭”是馬車用的工具,要用馬拉車,馬就得帶上這個,可以引申爲管束。“不舍轭”就是自己就可以給自己鼓勁,就象馬帶上了轭一樣,一直往前走。這是自己把自己給約束在正法裏。印順法師舉的例子很好:就像病人已經快要痊愈了,醫生守在旁邊已經沒有必要了,所以佛就入涅槃了。

  這就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六個原因。

  此中有二頌:

  再用二個頌子把這個意思說一下。

  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

  內自發正勤爲極速成熟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這還是化身佛要入涅槃的原因。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內自發正勤、爲極速成熟,有這六個原因,“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所以化身佛不能久住世間,一定要涅槃。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

  這是說你要想成佛你必須得自己努力修行。“諸佛法身”,一切佛的清淨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無始以來無量無邊的佛,他們的法身都是沒有差別的,是不能用數量來修飾、來形容的。一佛就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利樂一切衆生。既然這樣,我們“不應爲得更作功用”?就是說,我們要是想成佛,佛就應該能夠把這件事給我們做好,我們就不需要努力修行了吧?這種說法當然是不對的。

  此中有頌:

  這兒用一個頌子來解釋。

  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

  “佛得無別無量因”,一切佛所證悟的清淨法界是無別無量的,他能作一切衆生精進修行的因緣(即是衆生成佛的增上緣),佛的清淨法界境界,其實一切衆生也都是有的,就是性具呀~~天臺宗就這麼說的。“有情若舍勤功用”,說,佛確實是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可以作我們精進修行的增上緣,世親釋中叫“精進因”,無性釋中叫“正勤因”,但是如果衆生自己本身不修行,不努力,你還是不能成佛。其實這個咱們知道的,四緣成就,佛只能作增上緣,只有增上緣是不能成就的。“證得恒時不成因”,說,你自己要是不努力,諸佛所證得的清淨法界長時間不能夠與你本具的産生感應,這增上緣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等于沒有,這就是頌子中說的“不成因”――還不能成爲助緣(指增上緣)。“斷如是因不應理”,你要是斷掉了你精進修行的力量,還想成佛,這就是不合理的。

  阿毘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這部《阿毘達磨大乘經·攝大乘品》,到這兒我無著就給簡單地說完了。“阿僧伽”就是無著論師。印度人寫文章是把作者名寫在後邊兒的。所以無著論師也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了後邊兒。

  

《《攝大乘論》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講記之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